中学生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模式探究与实践
2017-10-11梁苑萍
梁苑萍
摘 要:班主任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创新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文章针对传统主题班会流于形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大的问题,提出创新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措施。
关键词:主题班会;心理教育;创新;解决;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1;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6-0009-01
初中阶段学生容易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困惑,当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就会受到影响。这时,就需要班主任给予重视,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疏导。然而,现在很多学校的主题班会流于形式,班主任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听众地位,教师讲得空泛,学生听得厌烦。说教式主题班会不仅起不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反而会对师生关系产生消极影响。对此,班主任应该积极创新主题班会模式,提升班会实效性,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当前主题班会心理教育的不足
(1)心理教育内容空泛与形式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够。部分教师对主题班会没有深刻认识,认识不到班会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由于班会主题随意、内容空泛、形式单调,缺乏计划性、连贯性、系统性,造成学生对班会丧失兴趣,教育效果不明显。
(2)主题班会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未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解惑作用。班会缺乏宏观上的把握,心理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足。一些班主任开学时制订的心理教育计划,仅仅是用于应付上级检查。计划性是主题班会心理教育的首要原则。首先,班主任要通盘考虑初中阶段的全部班会课,确定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班会课的重点心理教育方向。其次,要制订每学期心理教育班会的计划。第三,每次班会都要有具体的計划,如心理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及目标等。
(3)主题班会针对性不足,未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许多主题班会尽管形式上热热闹闹,但教育实效平平,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时纾解。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班会选题大、空、旧,心理教育过程过于简单,泛泛而谈,眉毛胡子一把抓。
(4)主题班会的准备不充分,未能引起学生共鸣。成功的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离不开班主任的充分准备。但实际上,很多班主任召开班会计划不周、准备不足、仓促上马、草草了事。
二、创新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模式的途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班主任应创新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模式,以学生为出发点,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标。班会选题要抓住时机,使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比如,考试前宜选择关于克服考场恐惧的主题,考试后宜选择关于挫折教育的主题。为了学生乐于参与,为了促进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引发学生共鸣,教师应该对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模式进行创新,如辩论赛式主题班会和活动体验式主题班会等。辩论赛式主题班会是让学生针对班级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或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提高自我疏解心理压力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比如,手机给很多学生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甚至有学生因过度玩手机而出现了心理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班级开展“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进行辩论。此辩题涉及心理教育且紧贴学生的生活,兼具生活情趣与时代气息,辩手们在辩论过程中有话可说。这一方面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对手机的使用进行正确认知。整个辩论过程热烈而精彩,给学生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思考。精当的辩题设置,是班会成功举办的良好基础。可见,辩题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具有较强的联系性,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外,辩论还使学生们在参赛过程中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合作群体,体现了合作精神。总之,这次辩论赛不仅使学生认识了使用手机的利弊,还培养了团结、竞争、进取的精神,锻炼了口才和应变能力。活动体验式主题班会就是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组织班会,简单地说就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将学生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并给予心理辅导的一种组织模式。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活动体验式心理教育主题班会少了教师枯燥的说教,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激发学生自我省悟、自我心理教育和疏解心理矛盾;不再是一人或几人在台上表演,绝大多数人充当观众,而是每个学生都是主人,每个学生都是参与者。比如,“青春有底线”心理教育主题班会通过营造宽松、启发式的户外活动环境,通过有趣的肢体触碰游戏,让学生针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心理现象进行讨论、思考,碰撞出思想火花,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和思考发现异性交往应该是有底线的。这样的主题班会,为学生异性交往行为提供了多个角度的认识及处理方法,为学生体察他人观念及情感反应提供了机会,使学生能站在他人的心理角度来思考问题。
三、结束语
总之,班主任应积极开展创新性的心理教育主题班会,使班会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高度的心理教育意义,对全班学生都具有吸引力和共鸣性,能引导全部学生参与到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成长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胡英江,谢丽津.创新主题班会案例精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季.小活动、大德育: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