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对话:哲学解释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新走向
2017-10-11司丽娜
司丽娜
[摘 要] 理解和对话的问题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个体在理解和对话中实现思想、精神和心理的沟通交流。在现代高职院校管理建设中,学生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走向环节中的关键。尊重差异、彰显个性是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包容等方面的理念,是人们的普遍价值诉求。大学教育应以实现教育的对话本质为目标,在今后的学生管理环节中,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从而形成教育管理的新视界,达成双方的视域融合。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理解;高职院校;对话;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B0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6-0036-04
一、理解与对话:哲学解释学的关键词语
解释学 (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无处不在,理解渗透在人们生活各个层面。“离开了理解,人生顿时成为一片思想的荒原,没有任何的人生意义会在这片荒原上生成起来”[1]。理解是一种意义创造和不断生成的过程,在理解环节中,理解者的视界与被理解者的视界进行交流,生成、发展并不断丰富,以达到不同视界的融合。“任何视界都是流动生成的,任何理解都是敞开的过程,是一个历史参与和对我们视界的超越”[2]。“理解”是西方新的哲学思潮——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把它作为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其实就是把人作为哲学的核心进行探讨,只有在人的世界中才会提到“理解”这个关键词语。因此,理解就意味着人去理解,起于对人的理解,目的是为了人的理解。
相对而言,理解的过程就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双方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双方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彼此真诚的交流沟通、分享真知,所达成的一种共识、彼此理解、内心融合的实践活动。对话是理解的渠道,也是对话者“视界融合”的途径。“对话不仅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也包括人与自我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交流。总之,对话是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与一切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意识或哲学”[3]。理解是对话的前提,对话是理解的渠道。没有理解,对话就无从提及,个体之间需要在理解过程中开展对话,在理解和对话活动中达成精神的碰撞、建构意义,实现视域的融合。
理解和对话的问题作为哲学解释学的关键性话语,摆脱了传统二元论对立思维模式的束缚,从理解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与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凸显了理解的开放性和实践精神,注重理解所具备的多元性和多样化差异,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也给学生管理者重新審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对话哲学理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对话哲学家马丁布伯等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剖析了对话的深刻哲学精髓。对话哲学所阐述的关于对话、理解、“我—你”关系、视域融合等理念拓宽了教育管理的新视野,为我们探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境界。在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中,同样也谈及理解、对话等一系列新的话语体系,而对话作为关键性词语,是教育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民主精神的张扬,这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对当前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显著的启迪借鉴意义。
(一)大学生群体具备对话特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具有“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最积极、最有生气、最肯学习;敢想、敢说、敢干” [4]的特点。青年期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和理解的需要等,他们往往争强好胜,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支持和关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命令、控制。同时,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摆脱他人的束缚和干涉,达成与他人平等对话,并自主地处理各种事务。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理念、价值模式和多样化的人文环境生态,这种多元价值观念的交织、碰撞、交汇和加工,构成了大学生对话的良好氛围和土壤,为大学生提供了对话的根基。开放、民主、自由、包容的性格特征,符合马丁·布伯所阐述的“我—你”对话关系特性,为大学生的多元对话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使之成为可能。
(二)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应从“单一”走向“平等对话”
传统大学生管理思维模式,强调统一性。高校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和手段、管理过程等方面大致相同。在这种模式下,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是一种“我—它”关系,二者是一种主从关系。这实际上是将学生作为一种由管理者规范、塑造的对象。在管理过程中,被动遵照管理者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使得两者无意中站在了对立面,失去了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人所应有的主动参与的机会。在新形势下,应该确立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互主体”地位,使管理者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出现在管理中,从而揭开管理的真正奥秘,发现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回归教育的本真。
三、对话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新思路
(一)构建“我—你” 式对话关系
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引入对话理念和人文精神,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才能促进青年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养成与发展。“我——你”式的对话关系是一种本真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相对民主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语境中,彼此都会把对方作为完整的个体,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存在,彼此尊重对方的个性需求。“每一个教育管理主体作为完整的人在参加教育管理活动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首先是以具有主体性的人的身份参与到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所以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交往首先是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此基础上,教育管理活动才能构成有意义的活动。”[5]只有彼此的接纳和理解,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网中,使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确立“交互主体”地位,使大学生群体从管理的客体变为管理的主体,体现主人翁的角色地位。endprint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对话理性
高职院校学生学制较短,在校期间需要从多方面培养其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尤其是作为幼师类学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个体发展层面,大学生在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他们在态度、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应该立足于这些差异, 尊重个性的差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大学生管理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话的能力。对话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格修养。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认知,同时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理解和尊重他人。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和合作互助的精神,在心与心的融合沟通中,达成理解和感情的碰撞。而正如弗莱雷所说: “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6];在对话能力方面,主要是指交往、沟通和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会生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只有在这种对话精神引领下和长期浸润中,学生才能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品格才会得以不断地提升。
(三)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对话网络空间
对话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情境,有效的对话管理,必须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对话网络空间。开放、自由的对话式大学生管理模式,需要学校各级各部门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构筑畅通的沟通渠道。专职学生管理者(如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中的核心力量,但是,各部门与学生之间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无形影响力也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这种面对面的对话具有直接性、即时性等特征,是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对话管理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保证。另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速度的加快,网络信息传播的路径不断拓宽,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沟通交流模式,也是达成大学生对话管理的新路径。在虚拟沟通空间中,人们交流较随意、自由,往往可以吐露心声。作为管理者,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实质意义上的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更容易引领学生发展。构筑和拓展对话网络体系,让网络成为对话管理的重要载体,是达成对话管理的重要方面。
(四)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化管理模式
尊重差异、彰显个性是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旨在发展人的个性,但是由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元思维模式,导致一种单一化的管理模式,遮掩了个性差异,使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受到统一标准的控制,缺失了一种自由发展的方向。然而,世界是多样化的存在,只有多样化才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别具风格。通过彼此的理解和对话,达成心与心的碰撞,在多元世界中達成精神的真正统一,实现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双赢。在精神碰撞、共享创生中融合差异、尊重差异,消解传统观念中的单一思维,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教育管理者关注学生多样化的丰富内心世界,并根据需要不断适时、适度调整具体的工作方式和策略,因材施教,因需施管,不断建构学生独特的个性空间。
对话哲学诠释了当代管理理论的对话本质和特征,是时代精神的精髓,对话需要以理解为前提,没有理解,对话便无从谈及。大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包容等方面的理念,是人们的普遍价值诉求。大学教育应以实现教育的对话本质为目标,在今后的学生管理环节中,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从而形成教育管理的新视界,达成双方的视域融合。
[参考文献]
[1]殷 鼎.理解的命运[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腾守尧.对话理论[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4]孟东方.论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J].青年探索, 2002,(5).
[5]景晓娜,等.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弗莱雷,P.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曾 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