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2017-10-11李秋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治理能力共享合法性

李秋风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社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各个领域逐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深入研究党的社会治理思想内涵,系统梳理党的社会治理思想的演变进程,可以发现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法治框架下的社会治理、坚持全球治理观是未来中国共产党有效治理国家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社会治理思想;治理能力;合法性;共享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更是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准确把握党的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内涵,系统梳理党的社会治理思想的演变进程,总结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治理的一般规律,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源头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但其经典著作中蕴含着的社会治理思想非常丰富。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政府由统治人民的工具转变为社会治理的机器,并且这种管理的本质也转变为广大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实现,正如他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管理本质的阐述:“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①。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过程中,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应当实施监督制、公职人员普选制、随时罢免制、公务人员有限工资制以及废除官僚特权制等措施。②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主张建立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由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组成的社会管理体系。他还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吸收全体贫民实际参加管理工作”③,鼓励劳动者主动参与到国家事务管理中来。这些宝贵的思想是党进行社会治理最初的理论源泉,也为党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二)历史传承: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治国理念为丰富党的社会治理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儒家主张“仁政”,无论是孔子“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思想还是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都体现了儒家治国重民、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儒家还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运用于社会治理即不要刻意干预社会运行,让其自然发展。墨子的社会治理核心思想是构建一个平等、互利、博爱的理想社会。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施政必须严格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管理者个人的好恶或主观判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闪烁着先哲智慧的治理思想可以从历史角度丰富党的社会治理思想内涵。

(三)现实借鉴:西方社会治理理论

在西方语境中,治理却是作为一整套理论而存在的,而且处于主流话语体系。西方社会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J.N.Rosenau)认为治理“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④,即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的社会力量。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定位来看,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基本可以分为“社会主导”、“国家主导”和“国家——社会合作”三种观点。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在遭遇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困境下开始反思早期的社会治理模式,试图用第三条道路等理论探索国家、市场和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这对于党辩证看待治理体系中国家与社会的同一性和不平衡性,力求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本质属性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二、党的社会治理思想演变进程

社会治理在不同阶段采取何种形式是个实践问题,是由一定阶段经济发展的总体历史条件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开始了对社会治理从形式萌芽到实质提升的探索与演变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实践探索中逐步萌发了有关社会管理的理论观点。如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强调要“开始着手我们的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⑤,“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⑥。他还特别强调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认为“许多人,许多事,可以由社会团体想办法,可以由群众直接想办法,他们是能够想出很多好的办法来的”⑦。这一时期通过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力量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促进了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改革开放由此开启。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对中国的社会管理进行了大胆探索。邓小平指出:“所谓管理得好,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⑧,应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⑨。通过实行放松管控“发展型”的社会管理方式,“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管理的保障上,邓小平从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强调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⑩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江泽民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他还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主张“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面对社会转型出现的诸多问题,江泽民认为要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促进全社会拥护党的领导进而保证社会治理的顺利进行。endprint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党的社会治理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胡锦涛指出:“社会管理机制涉及方方面面,要统筹安排,逐项加强,同时要注意加强各种社会管理机制之间的衔接,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新格局,并在十八大上对这一管理格局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构建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基础之上、法治保障之下的多方共同治理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企分开、权責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及“源头治理、动态治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社会治理发展的内在逻辑继续展开新的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并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做出部署,这标志着党的社会治理理念重大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由“管理”到“治理”绝非词语表达的简单变化,而是思维理念和治理模式的深刻转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与社会管理不同,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模式的协商共治和互信互动、治理目标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等充分体现了多措并举综合构建社会运行机制的新思路。

三、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的实践价值

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思想,并从其历史演进中总结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治理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尽快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体系,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党治理社会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社会长期治理实践的选择。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摸准党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不断提升党领导社会治理的能力。计划经济时代,党主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实施管控式的社会治理,而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主体平等化、社会治理民主化的趋势下,作为执政党一定要遵循社会治理的客观规律,要把党在社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与党在政权中的“执政地位”区分开来,不宜直接在社会治理领域发号施令,而应该从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加以引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整合作用。在中央层面,执政党要当好顶层设计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完善上,要使制度设计能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重点解决由于制定计划不健全、不合理造成的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地方层面上,作为总协调者,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督促政府全面依法履行职能,要承担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建立多元互动协调机制的任务。在基层,执政党要确立“尊重自治”的理念,减少行政干预,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培养群众的公民意识,促进基层公共事务中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肩负着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发挥着打基础、立支柱的重要作用,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道德对于社会治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按照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要通过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使之入脑入心。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制度保障发展成果的共享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政党执政的基础。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既要坚持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要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用制度来保障基本民生实现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一方面通过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获得新的增长源泉,创造更多改革红利,提高潜在增长率来“做大蛋糕”;另一方面从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从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促进发展机会均等化、完善发展的基础设施等环节入手全力推进社会治理来“切好蛋糕”。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有效化解矛盾,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未来解决社会领域的问题,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必须围绕的中心。

(四)坚持法治框架下的社会治理,保障社会善治的常态化、长效化

民主法治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标志。因为,社会治理方式不可能是完全行政化的,而必须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学化。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科学化等途径。一句话,善治只能是法治框架下社会治理。坚持运用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一要加快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工作,完善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社会组织和公众依法自治并参与社会治理的治理结构。二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律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endprint

(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造社会治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个政党执政的国内合法性一定条件下与全球性的政治认同即国际合法性是相关联的?,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还要有世界眼光,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造社会治理良好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是党对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关系的新认识,也是党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促进世界和平、坚持与世界各国互利互赢、共同发展既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善治的前提和条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一方面可以为我国赢得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平的发展环境,为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向世人展示党和国家担当作为、合作共赢的理念与风范,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②?连朝毅.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

③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④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原理[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

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⑧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习近平.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4年3月6日

?代山庆.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J].学术探索,2015(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6-01/18/c_128640964.htm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選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韩立红.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分析[J].领导之友,2016(1).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理能力共享合法性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Westward Movement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
建筑工程垫资承包合法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