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2
2017-10-11
张轲 非典型建筑师
在中国城市急速发展的前提下,他依然坚持建筑的“个体性”
文 高伊琛
建筑师张轲于9月12日获得阿尔瓦·阿尔托奖,这一建筑界重要奖项在50年间只向13个人颁发过,张轲是其中首位中国人。
阿尔瓦·阿尔托奖创立于1967年,以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名字命名,奖项不定期颁出,表彰世界各国在创新建筑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个人和机构,在此之前获得此奖的唯一亚洲面孔是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
张轲曾斩获国内外众多建筑类奖项,他在2016年拿到了阿卡汗建筑奖——同样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之一,作品曾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等国家展出。即便如此,他的风格在建筑界也并非主流。
他对追随风格流派不感兴趣,对任何国外嫁接到中国的东西不感兴趣,对在国际上卖弄中国文化不感兴趣。“三不感兴趣”的建筑理念使得张轲的作品个性鲜明。他在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以街边摊为蓝本设计了可以移动的蛋形建筑“城市下的蛋”,以及适合年轻群体居住的超小型社区“树塔”,在西藏林芝建起不具宗教与民族特色的景观建筑“娘欧码头”,在空间颇受局限的北京胡同中进行“微胡同”建造实验,打造可供多人居住的住宅。
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毕业后,张轲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完成学业。而他之所以放弃美国建筑所的工作回国创业,是因为他觉得在美国,建筑师是一个“30岁已死80岁才埋”的职业,反倒是有太多未知的中国非常适合建筑师发挥。
张轲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擅长因场地和功能的特殊性量身定制建筑,这点在探讨“杂院共生”新模式的作品“微杂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北京茶儿胡同中的四合院进行改造,东厢房的坡屋顶下多了一个九平米的儿童图书馆,开了全景窗,高低错落的窗台在阅读时可充当桌椅。以前在老槐树下加建的厨房被设计成六平米的艺术空间,拥有台阶功能的外墙方便人们攀登至高处。考虑到大杂院附近建着小学,他创造的都是图书馆、舞蹈房等儿童活动空间。
以往在对北京四合院的保护和开发上,普遍做法是拆除加建。相比于拆除,张轲选择了改建。他认为那些加建也是当代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应当保留而非简单地抹掉再美化。张轲更倾向于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来完成作品,他选择了本地回收的旧砖和自己发明的“墨汁混凝土”来打造“微杂院”建筑,使其色调与古老的四合院相匹配。
阿尔瓦·阿尔托奖评委会在获奖评语中指出,张轲巧妙地将建筑融入周围环境,创造出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中国城市急速发展的前提下,他依然坚持建筑的“个体性”,在中国普遍标准化的商业主流中逆流而上,实现了一种不同的视角。
阿尔瓦·阿尔托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建筑与人的心理感受,是人情化建筑理論的倡导者。评委会强调,50岁的阿尔瓦·阿尔托奖应延续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理念,在建筑中体现可持续和人情化的设计。张轲做到了。近年来,他一直在探索城市发展模式。张轲不想让城市“温水煮青蛙”般逐步失去文化而不自知,作为建筑师,他认为自己可以为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做些什么。
阿尔瓦·阿尔托奖被称作“普利兹克风向标”,获得该奖的张轲被期许着拿下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作为一名建筑师,无论获得多少支持,你总是感觉自己一人在前线战斗。”张轲说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