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易小像研究补证

2017-10-11朱万章

中华书画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浙江省博物馆黄易行乐

□ 朱万章

黄易小像研究补证

□ 朱万章

关于金石学家黄易(1744-1803)的小像,学者秦明在《黄易小像考》一文中做了详细的梳理和考证,可称学林之嚆矢,居功至伟。笔者近日在翻检相关资料时,意外获得浙江省博物馆藏《黄易小像》(以下简称“浙博本”,图1),恰是秦文所阙如,遂不揣谫陋,略作补遗,以助其完璧。

浙博本《黄易小像》在画面中并无明确的绘者信息,仅有一行篆书竖题:“小松先生四十二岁小像,南徐恭寿补景,武林裕仁署款”,无任何钤印。因黄易字大易,号小松,故此处之“小松先生”即为黄易①。此像乃为其42岁写生,据此可知绘制时间当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恭寿”为潘恭寿(1741-1794),字慎大,号莲巢、莲居士、龟潜居士等,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因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南朝宋时改称南徐,历经齐、梁、陈至隋代开皇年间始废,后来即以南徐为镇江的古称。唐代王昌龄的《客广陵》诗中“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和清代吴伟业《赠冯讷生进士教授云中》诗中“忆昔扁舟醉石头,别来几梦南徐客”,都是指镇江,故“南徐恭寿”,当确为潘恭寿无疑。至于“武林裕仁”,遍查典籍及传世画迹,均无所获,疑为杭州的画家(“武林”为杭州别称)。近人龚方纬《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中记载有一位叫裕端的书画家,“自号思元主人,善画”,其名被归入“帝王满族书画名家”中②,因“裕”姓在汉姓中未见,故裕仁或为寓居杭州的满族画家。就其题字内容推测,此画当为裕仁所绘。

秦文所示现存的十一种黄易小像,均来自于同一母本,唯独浙博本是一独立绘本。该图所绘为黄易着青衫长袍,头戴斗笠,右手拈花,左手藏于长袖,行走于山间。身后则跟随一书童,着浅红上衣,肩背竹篓,篓中盛菊花等杂卉,似有“采菊东篱下”的暮归之景。作为人物的衬景,潘恭寿所绘山石嶙峋,古树伫立,黄易在陡峭的山石与云烟缭绕、参天树木的烘托下,有效地显现出远离尘嚣、获得片刻宁静的出尘之感。而人物清秀俊朗,超凡脱俗,与幽深、静谧的山谷相映成趣,表现出传统文人在中晚年时期崇尚逍遥遁世老庄思想的普遍做派。笔者曾经在《从文人画到世俗画—明清人物画的流变与演进》③中,从绘画的功能上将肖像画分为祭祀性(礼仪性)、观赏性和宴赏娱乐性等三种,前两种在唐宋元时期便已很兴盛,而宴赏娱乐性肖像画(行乐图)则滥觞于明代。此类画在明代多见于帝王的行乐图,如明无名氏的《宪宗调禽图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和商喜的《朱瞻基行乐图》(故宫博物院藏)等即属此例。到晚明“波臣画派”的曾鲸(1568-1650)开始,以文人为主角的此类行乐图开始盛行,如曾鲸、沈士鲠《徐元亮像》(广东省博物馆藏),曾鲸、胡可复《吴允兆像卷》(故宫博物院藏),曾鲸的《胡尔慥小像》(浙江省德清县博物馆藏),士中的《李流芳像》(故宫博物院藏),曾鲸《侯朝宗像秋江钓艇图轴》(吉林博物院藏)等便属此类。秦文所论十一种黄易小像,很显然均属于观赏性肖像画,而浙博本黄易小像则属于行乐图。彼时此类文人肖像,极为流行,但凡在文苑、学林中稍具成就者,多有过此类小像行世,如罗聘《王士祯与朱彝尊合像》(大英博物馆藏),丁以诚的《袁枚小像》(山东博物馆藏),王章的《临流选石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王简、张芑的《王圻像卷》(南京博物院藏),禹之鼎的《写周仪像》(广东省博物馆藏),费丹旭的《朱熊像》(浙江省博物馆藏)、《乔莱书画娱情图》(南京博物院藏),吴杏舫的《戴熙像》(浙江省博物馆藏)等便是如此。有意思的是,这类小像,一般由一个不知名的画家(极有可能是专门以写真像为生的职业画家)写像,再由一个文人画家或在当时画坛中颇具影响的画家补景。浙博本黄易小像即是如此。潘恭寿是清代中期有名的文人画家,曾师从“小四王”之一的王宸(1720-1797),与王文治(1730-1802)时相过从,“求潘画者必求王题”,当时有“潘画王题”之谓④,据说两人到吴门,“得其片纸者,如获至宝”⑤。近人叶德辉(1864-1927)在《消夏百一诗》中咏其画“莲巢画籍梦楼题,前事文仇品未低。悟得耕烟青绿法,看君放笔写松溪”⑥,而秦祖永(1825-1884)在《桐阴论画》中称其“山水规模文氏,花卉取法瓯香,颇有韵致”⑦,均可看出清人对其推许之意。在此画中,其山水便可概见其源自文徵明,尚存文氏遗韵。作为功成名就的一代金石名家,黄易的肖像画延请名满一时的潘恭寿为其补景,或可见其自得之意。

浙博本《黄易小像》,是其42岁盛年时的小像。在这八年间,黄易在山东任上勤政奉公之余,广求碑石铭刻,与李东琪、李克正、毕沅等雅好金石之士交善,其金石学成就与地位已经奠定。有学者考证,在42岁画像的这一年六月:“经黄易首倡,天下好古之士醵资于紫云山就地重修武氏祠。同年冬,浙江粮艘十余帮阻冻于山东七级闸,舵下水手乏食,黄易力请借帑,活万余人性命。这两件事,可谓是黄易生平的两大善举。”⑧在此背景下,志得意满的黄易深山闲游,采菊晚归,似有乘桴之想。这与青年时期手持《熹平石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亦是传统文人由入世到出世转型的深刻写照。

另据秦文援引《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记载,乾隆五十八年(1793),余集画《黄易小像轴》,署款“秋室余集”并钤“秋室居士”印,“却不详出处,可能是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今查杨仁恺《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在上海博物馆有一件余集《黄易读画图》,其鉴定意见为:“轴,纸,色。乾隆癸丑仲秋,小松上款,画年份够,款后加。”⑨此画当即为《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所言之《黄易小像轴》。该鉴定笔记为书画鉴定家杨仁恺(1915-2008)在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中的记录,其鉴定意见“款后加”,说明此画存疑。随后再查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均未收录此画,说明此画非余集真迹可确证矣。虽然如此,但《黄易读画图》中的黄易形象,当是有据可本的。

有意思的是,在广东省博物馆也收藏一件余集款的黄易小像,名为《黄易便服像》,款署“小松先生尊照,秋室余集”,钤白文方印“余集”和朱文方印“秋室”。画上有钱坫款的篆书题跋“乾隆四十四年岁在乙亥,钱塘黄易三十八岁在嘉祥仿碑时之小像。嘉定钱坫题”,钤白文方印“钱坫私印”和朱文方印“献之”。该图所绘黄易像为其38岁在山东嘉祥访碑之时,着青色长袍,面容姣好,脸色红润,画面并无任何衬景。但就余集画风看,与其常见的画风和署款并不一致。同样收藏在广东省博物馆的一件余集的《瑶池仙女图》(图2),是被专家鉴定为其真迹的一件代表作⑩。两图相比较,便可看出其笔法与款识的迥异之处。画上钱坫的篆书与其常见的风格相异,其临摹的痕迹极为明显。该图也和上海博物馆所藏余集款的《黄易读画图》一样,当有一底稿,时人或后人据此临摹而成。这类肖像画在清代画坛—尤其是清代中晚期以后极为盛行。好事者大多以某一稿本,或据某画家之名,配之以不同装束、不同衬景或不同题识,专门临摹名人小像,如在袁枚、赵之谦等人的小像中均存在这种现象。这类画,因其原稿大多已失传,客观上为后世了解画中主人的不同版本小像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清代肖像画演进的重要图像。但从鉴定学上,则容易鱼目混珠,使人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在关注黄易小像时,是不得不注意这一点的。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陈春晓

图1 [清]裕仁、潘恭寿 黄易小像113×34.4cm 绢本设色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2 [清]余集 瑶池仙女图 88×49.5cm 绢本设色 广东省博物馆藏

注释:

①莞城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编《传神阿堵:明清人物画精品展》,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14页。

②龚方纬《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卷八,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572页。

③朱万章《从文人画到世俗画—明清人物画的流变与演进》,载朱万章主编《明清人物画》,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9-33页。

④张伯驹《云烟过眼》,中华书局,2014年,第59页。

⑤[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一下,中华书局,1979年。

⑥叶德辉《消夏百一诗》下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8页。

⑦秦祖永《桐阴论画》三编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97页。

⑧朱琪《清代黄易的家世及生平考略》,《荣宝斋》2015年第10期。

⑨杨仁恺《中国书画鉴定笔记(叁)》,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75页。

⑩广东省博物馆编《明清人物画》,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猜你喜欢

浙江省博物馆黄易行乐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学生作品
越颂
——中华文物中的浙江传奇
以刀代笔
——浙江省博物馆藏版画展
黄易致李衍孙《春晖札》再考
十二月节令行乐之焚香 香熏长在手 不必辟寒犀
十一月节令行乐之消寒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十月节令行乐之制寒衣 灰飞葭管一阳通 彩线徐添日影中
欢乐元宵节——《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竺娜亚ZHU NA 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