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

2017-10-11章晓英游玲环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章晓英,游玲环,赵 祁

(1.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 重庆 400054; 2.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 404100)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

章晓英1,游玲环1,赵 祁2

(1.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 重庆 400054; 2.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 404100)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方法对重庆市2005—2015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并以Moore结构值为基础,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重庆市就业结构相对于其产业结构的时滞效应。研究发现: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在2005—2015年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的增加提高了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重庆市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滞后时间为4年。最后,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持新农人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协调系数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Chongqing from two aspects of static and dynamic. By using “structural deviation” and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Chongqing from 2005 to 201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ongqing is analyzed by using Moore structure value and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of Chongqing’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has been improved. The p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has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s employm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develop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support the new farmers.

Key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structural deviation;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对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程度的研究一直是劳动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般而言,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此地区的就业水平,进而促进其经济增长。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就业结构的转变往往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重庆市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在2005—2015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庆市2005年的GDP是3 467.72亿元,2015年的GDP为15 717.2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2005年,重庆市第一产业只有463.4亿元,第二产业为1 564亿元,第三产业有1 440.32亿元。到了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到1 150.15亿元,第二产业增长到7 069.37亿元,第三产业增至7 497.75亿元。重庆市在这11年间,第一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5%,第二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3%,第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7.9%。2005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是45.2%,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494.9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口总数31.47%;2015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上升至60.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07.21万人,比重为41.5%。重庆市城镇化率的提升,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一方面增加了城镇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城市吸纳劳动力的压力。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调整,这时需要劳动者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改变自己的就业选择。就业结构在劳动力就业选择的改变中发生转变,迎合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国内学者对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王中平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利用VAR模型对江苏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发现江苏省GDP增长、产出结构变动、就业结构变动和社会劳动就业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1]。王筱欣等[2],陈海燕[3]研究认为: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基本合理,但关联度不够,区域间不平衡。王欢等利用联合国对中国人口的预测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对我国劳动力的供需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必然会呈现持续减少的现象,并且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持续不断的调整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仍旧保持着较高的吸纳能力,但是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长期以来都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有流出的可能性[4]。樊秀峰对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第三产业对劳动力表现出较强的吸纳能力[5]。李文星运用全国数据,采用面板模型测算出产业结构与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且发现第二产业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呈现出负相关性,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总量之间呈正相关性[6]。张抗私运用Moore值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出辽宁省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滞后了4年的时间[7]。王庆丰利用全国数据测算出中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5年的时间[8]。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图1呈现的是重庆市2005—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比重为13.36%,至2015年比重下降为7.3%。重庆市2005—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05年到2011年处于上升趋势,2011年至2013年呈现出下降趋势,2013年之后保持稳定水平,2005年的比重为45.1%,2011年比重提升至55.37%,2015年比重下降为45%。重庆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05—2012年较为平稳,在40%左右浮动,2013年比重上升为46.69%,超过第二产业比重,2013年之后保持着较为平缓的上升速度[7]。

图1 重庆市2005—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化

图2表示重庆市2005—2015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情况。由图2可知,重庆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从2005年的 50.54%下降为2015年的30.8%。就业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逐步升高,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长期以来均高于第二产业;2012年,重庆市就业于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2005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18%,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1.47%;2015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至27.7%,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稳定提升到41.5%。

图2 重庆市2005—2015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测算

本文采用结构偏离度对重庆市2005—2015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了协调性分析。利用此公式测算出的结果是正数时,表示产业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即该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当测算出的结果为负数时,表示就业比重高于产业比重,即该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表示产业比重与就业比重相等,此时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了最优配置。结构偏离度越接近于零,就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越合理。

表1呈现了重庆市2005—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在这11年期间,重庆市人均GDP保持着逐年增长的势头。2005年,人均GDP为10 982元,然后稳定上升至2015年的52 111元。由表1可知,重庆市第一产业2005— 2015年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说明重庆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低于就业结构,重庆市的第一产业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重庆市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长期以来保持正数,说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存在劳动力流入的可能。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5年结构偏离度为1.51,到2015年,结构偏离度下降为 0.62,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匹配越来越合理。重庆市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在2005—2015年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2005—2009年,重庆市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并且逐渐接近零, 2009年,其结构偏离度降为0.04。2010年和2011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变成了负值,分别为-0.01和-0.03,说明在这两年里重庆市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低于就业结构,存在劳动力流出的可能。2012—2015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又恢复为正值,并且出现了小幅度的上升。

表1 2005—2015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三、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在本文中,用结构偏离度从局部角度分析三次产业各自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用协调系数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

式中,Hse表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Si表示第i产业的产业结构,Ei表示第i产业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值在0和1之间,协调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越强;协调系数越接近于0,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越弱。

利用重庆市2005—2015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方面的相关数据,并采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的计算公式,对重庆市的协调系数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观察重庆市这10年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可发现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一直处于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005年协调系数是0.716; 2006年协调系数有小幅度下降,为0.698;2007年协调系数有所上升,为0.747;2008年、2009年协调系数有轻微降低;从2010年开始至2015年,协调系数稳定上升,直至0.892(见图3)。

表2 2005—2015年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

四、重庆市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度与分析

Moore结构变化值指标是将产业划分为3个部门,构成一组三维向量,然后计算两个时期这两组向量间的夹角,夹角的大小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本文选用了重庆市2005—2015年的三次产业数据和三次产业就业数据,并且把2005年定为基期,利用定基的方式计算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计算结果如表3。

表3 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 度数

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在2006年时只有3.70,2011年时,升至最高点10.60,然后缓慢下降,在2013年时,降为6.24,2014—2015年有所提高,2015年升为7.19。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2006年Moore结构变化值是2.33,2007年快速上升为7.34。2007—2010年,就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2010—2014年Moore值上升速度加快,2014年为20.52,2015年稍有下降,数值为18.52。由此可见,就业结构变化程度较为剧烈(见图4)。

为了研究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需经过多长的时间才会影响到就业结构,本文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就业结构对于产业结构的滞后时间。如果这两个因素变动趋势大致一样,说明这两个因素的关联程度较大;如果两个因素的发展态势不具有一致性,则表示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

图4 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

设系统参考数据列为X0,系统比较数据列为Xi:

参考序列X0=[x0(1),x0(2),…,x0(n)];

比较序列Xi=[xi(1),xi(2),…,xi(n)]

对原始数据列进行初值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都除以第一个数据,然后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当于第一个时刻的数值的倍数的数列。记成:

初值化后的参考序列:

初值化后的比较序列:

(i=1,2,…,m)

(k=1,2,…,n)

本文选用2006—2008年的产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作为参考序列,2006—2008年的就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作为比较序列,再根据公式计算出没有滞后时期的灰色关联度。然后,把就业结构的时间向后推一年,即选用2007—2009年的就业结构Moore结构变化值作为比较序列,根据公式测算滞后期为一年的灰色关联度;以此类推,可以测算出滞后时期为6年的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如表4。

表4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Moore值的灰色关联度

根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看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Moore值的灰色关联度在0.5至0.7之间,整体上偏低。相较而言,滞后时期为4年时的灰色关联度最大,为0.63,说明就业结构向后推移4年与产业结构的波动程度较一致。

五、结论分析

重庆市2005—2015年三大产业的比重变化较大,第一产业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表现为缓慢上升。从就业结构分析可知,劳动力的就业方向有所变化,就业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年下降,就业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稳定升高,重庆市的劳动力正在从供大于求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入。重庆市劳动力的流动变化和重庆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有很大的关联性。重庆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较为平稳,同时其就业结构也较为平稳,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其结构偏离度长期以来是负值,数值的变化较小。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其数值逐渐减小,表明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有加强的趋势,同时说明了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强度会有所减缓。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波动较大,但总体上看产业比重高于就业比重,并且结构偏离度有扩大的趋势,这表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提升就业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重庆市2005—2015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有所上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有了改善。结合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可以分析出第一产业劳动力有流出的空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流入劳动力的可能,并且劳动力流出第一产业,流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助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善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对促进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重庆市产业结构的Moore结构变化值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情况,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在起初阶段是有所增大的,变化幅度较大,然后在后半段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逐渐减小,波动幅度也逐渐放缓。就业结构的Moore结构变化值属于在波动中缓慢上升的状况,表明就业结构在2005—2015年变化较大。产业结构的Moore结构变化值所表示的变化速度的先增大后减小与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十分相似,跟第二产业比重的先增后减,以及第三产业比重的缓慢增长有关。就业结构的Moore结构变化值得变化趋势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逐年增加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吸纳劳动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Moore结构变化值,采用灰色相关性理论,对就业结构的滞后性进行了测算,发现在滞后期为4年的时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最高。

六、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 2005—2015年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有所下降,存在劳动力流出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趋于平稳,就业比重缓慢上升,对劳动力的吸纳逐渐趋于饱和状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成为了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另外,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在这11年间有所改善,但仍旧偏低。利用灰色关联度研究可知,相对于重庆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存在为期4年的滞后时期。为了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升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提升劳动就业率。近几年来,重庆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增加值比重已超第二产业。并且,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表明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仍有很大的需求,发展第三产业可吸纳城镇化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力。重庆市可以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医疗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以此带动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二,扶持第一产业,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发展农村经济。针对重庆市第一产业的发展情况,重庆市可以提供优惠政策扶持新农人。新农人利用农村资源,雇佣当地农民进行生产,不仅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可以稳定农村人口的流动,减少农村现有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数量。

第三,提供技术培训,高校教育应紧贴企业需求。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强了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这势必会减少简单劳动力的使用。为了提升劳动就业率,加大对劳动力的技术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由于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了提高产业结构与结业结构的协调性,高校培养学生时应紧贴企业需求,紧跟产业结构的变化。

[1] 王忠平,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115-121.

[2] 王筱欣,祁子祥.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66-70.

[3] 陈海燕.重庆市农民收入与工业化的区域差异及阈值效应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3):39-46.

[4] 王欢,黄键元,王薇.人口结构转变,产业及就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劳动力供求关系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 (2):96-105.

[5] 樊秀峰,周文博,成静.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7(2):82-88.

[6] 李文星.产业结构优化与就业增长[J].当代财经,2012(3):14-24.

[7] 张抗私,高东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6):80-90.

[8] 王庆丰.基于Moore值的中国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J].管理评论,2010,22(7):3-4.

(责任编辑张佑法)

StudyontheCoordin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andEmploymentStructureinChongqing

ZHANG Xiaoying1, YOU Linghuan1, ZHAO Q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4100, China)

F061.5;F241.4

A

1674-8425(2017)09-0045-06

2016-10-02

章晓英(1970—),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通讯作者:游玲环(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章晓英,游玲环,赵祁.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9):45-50.

formatZHANG Xiaoying,YOU Linghuan,ZHAO Qi.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Chongqing[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9):45-50.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9.007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