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其启示

2017-10-11李善同吴三忙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

李善同,吴三忙,李 莉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北京 100010;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其启示

李善同1,吴三忙2,李 莉2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北京 100010;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城市化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推动的结果。科学把握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城市化发展历史过程及城市化研究进展可以得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既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要素流动,也包括由集聚效应产生的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带来的支撑条件改变和制度及政府行为产生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推动城市化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中国城市化正处于由中前期向中后期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科学认识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厘清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作用。

城市化;影响因素;发展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a result of various factors. It’s meaningful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o scientificly grasp the law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onsidering historic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in factor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clude not only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level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tor mobility, but also agglomeration produced by economies of scale, changes of the support conditions caused b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guiding and coordinating role produced by system and government behavior.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s the first issue that China’s current urbanization must face.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early-middle phase to middle-late phas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e must scientificly recognize the the law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clear the functions of differe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 urbanization;influencing factor;development

城市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科学把握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规律,厘清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国内外城市化演进历史过程及城市化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既包括微观、中观也包括宏观影响因素,同时还包括制度及政府行为以及信息、交通、建筑等技术的重要支撑条件(见图1)。

图1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经济增长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宏观因素

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因,萨缪尔森和库兹涅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关系。经济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图2):

图2 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机制

第一,经济增长通过收入效应促进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的核心是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而经济增长是提高人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进而实现农村人口市民化的根据途径。伴随着经济增长,农村人口有机会在城市获得就业机会,人均收入也随之提高,同时享受到的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由此促进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转移。在此过程中,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剩余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的土地等资源增加,收入也能进一步提高,二元结构得以改善,城乡差异将逐步消失。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是促进大量农村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基础条件,经济增长放缓、收入效应缺乏将导致城市化陷入停滞。

第二,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促进城市化发展。伴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将提高,全社会的有效需求将增加。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提高,个人消费水平将提高,为企业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基础,促进各种要素加速集聚。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政府收入增加,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将加大,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吸引更多要素向城市聚集。可见,经济增长将内生消费、投资和生产的规模效应,加速要素集聚,促进城市化发展。

第三,经济增长通过结构效应促进城市化发展。经济增长的过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更是结构升级的过程。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将升级,由此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将促进城市化发展。正是因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在不同的阶段,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产业呈现不同特点。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工业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尽管工业仍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的驱动力增强;在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从跨国家比较数据来看,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呈现较为稳定的正向关系。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见图3)。OECD国家更是普遍呈现高城市化、高收入状态。

当然,也有例外。如2015年朝鲜的城市化率达到60.87%,蒙古的城市化率达到了72%,古巴更是达到了77%,均高于世界53.85%的平均水平,但是从人均GDP来看,这几个国家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拉丁美洲国家更是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典型例外。在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拉丁美洲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出了10~20个百分点,或者说在同等城市化速度下经济增长率低于其他经济体经济增长率的2~3个百分点(见图4和图5)。这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过度城市化”。城市化进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是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人口的需求,由此出现了大面积占用公地甚至私地建设的贫民窟,导致普遍的失业和非正式就业、社会治安严重恶化等问题。

图3 世界各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2015)

图4 拉丁美洲城市化与经济发展(2015)

图5 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1960—2015年)

二、产业结构转变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中观因素

综合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结构转变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特别是三次产业的演进更是推动、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库兹涅茨[1]和钱纳里[2]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演进。首先,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就业结构也由以农业为主转型以工业为主,规模经济效应发生,人口等各种要素加速集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次,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就业结构呈现以服务业为主的特点,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见表1)。

从各产业发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来看,首先,农业发展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基础。农业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剩余的出现,使得非农产业的人能通过交换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粮食,由此非农产业才得以发展,作为非农产业集聚地的城市才有可能出现。其次,工业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业剩余较为有限,城市规模和数量难以大规模扩张。 事实上,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城市化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的出现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而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最后,服务业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后动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性特点,重构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改变了城市。如伦敦的金融业集聚、北京中关村的中介服务业集聚、洛杉矶的多媒体业集聚都显著影响和改变了这些城市的特点。

三、要素流动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微观因素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变必然导致人口等要素空间上的转移,而这种人口等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的转移,所以这一转移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因此,劳动力等要素空间上的流动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1949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化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流动。 1952 年至 1978 年,我国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由 49.5%上升到 71.9%,平均每年增长0.86个百分点,而城镇化率仅从1952年的12.5%提高到1978年的17.9%,平均每年仅增长0.20个百分点。

四、技术进步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技术进步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深厚而久远[4]。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技术因素包括生产技术、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等。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为农业生产剩余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城市的产生。而交通技术对城市化的发展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远洋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贸易兴起,由此贸易城市、港口城市得以兴起和发展;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则深刻改变了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城市网络;交通技术也改变了单个城市的规模和结构,马车—汽车—轨道交通的发展,降低了城市的交通成本,使得城市规模得以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的形成,甚至城市郊区化开始出现(见表2)。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全球化加快,重构了全球城市体系,形成了一批世界城市。

表1 不同阶段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进动力[3]

表2 美国的技术进步与城市发展[4]

五、制度及政府行为影响城市化发展

政府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家庭和个人,但政府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参与者,政府行为深刻影响着城市化发展。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参与市场活动,如消费、雇佣劳动力、建设办公场所等影响要素流动,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另一方面,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将通过行政手段等提供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布局等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见图6)。西方城市经济学家就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奥沙利文指出:“并非所有城市的发展都是企业区位竞争的结果,有些城市形成和发展中城市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5]

图6 政府行为与城市化发展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与制度影响城市化发展。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制度也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制度的主要供给者是政府,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制度均由政府制定,如经济制度、人口制度、土地制度、城市规划等等。以我国城市化为例,改革开放前为了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该模式使得城市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极其有限。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农村居民难以向城镇转移,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导向,提出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另外,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外向型经济相关的工业在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村居民流动到沿海地区就业,进一步促进了沿海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政府不仅通过制定正式制度影响城市化发展,还通过对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来影响城市化发展(见图7)。

图7 制度变迁与城市化发展

六、政策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目前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总结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城市化率低于30%时为城市化初期,城市化率在30%~50%时为城市化中前期,城市化率在50%~70%时为城市化中后期[6]。城市化中后期的显著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趋缓,同时城市化中前期积累的矛盾会集中显现。因此,推动城市化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正如《国家新型城市化规划(2014—2020年)》所提出的:“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市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这既是解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使然。根据对影响城市化发展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推动中国城市健康发展重点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城市化的科学认识。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城市化的重要意义,开始重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存在将城市化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手段的普遍现象,强调土地城市化,对人口城市化并没有足够重视,导致城市化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政府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2008—2015年,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1.04万亿元、1.40万亿元、2.91万亿元、3.32万亿元、2.85万亿元、4.12万亿元、4.29万亿元、3.25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相当于地方本级公共财政收入的50%~60%。要提高各级政府对城市化本质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城市化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应适当淡化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化,重点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

第二,注重构建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政府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地方发展、财政收入、个人晋升,甚至是个人财富渴望。然而,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过分追求,甚至是寻租机会的获得成为某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城市化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危害。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重申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杜绝各种违规现象,严厉打击官场腐败行为,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举措。同时,在打击各种腐败行为的同时,当前需要注重构建地方政府推进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特别是注重调动政府和官员的积极性,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1]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戴睿,易诚,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6.

[2]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 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等.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C].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

[4] 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苏晓燕,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5] 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 魏后凯.我国城镇化战略调整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1(7):17-18.

(责任编辑魏艳君)

李善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编委。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81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至今就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历任发展预测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际投入产出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预测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

主要从事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模型研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过多篇文章与论著。曾承担过UNDP、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OECD、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资助的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软科学项目,及部委级重点项目。其中,“2000年中国的总体定量分析”获1986年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一等奖,“2000年中国的研究”获1988年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综合研究”获1996年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获1997年中国发展奖一等奖,“北京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获199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1979—2020” 获1999年中国发展奖一等奖,“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 获2001年中国发展奖一等奖。

AnalysisoftheMainFactorsInfluencing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ndItsImplication

LI Shantong1, WU Sanmang2, LI Li2

(1.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earch,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10, China; 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F299.2

A

1674-8425(2017)09-0001-07

2017-09-13

李善同(1944—),女,北京人,研究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城市经济、产业发展。

李善同,吴三忙,李莉.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其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9):1-7.

formatLI Shantong, WU Sanmang, LI Li.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9):1-7.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9.001

猜你喜欢

城市化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