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2号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2017-10-11
·临床医学论著·
胸痹2号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张婷
目的探讨胸痹2号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部64例气滞血瘀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两组均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胸痹2号方,1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中医临床证候、心电图改变情况及情绪异常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心电图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心绞痛症情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积分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胸痹2号方可有效提高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的情绪异常。
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胸痹2号方;症状自评量表-9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Xiongbi 2 prescription (X2P) in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MethodsSixty-four patients with SAP and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n=32)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and treatment group (n=32)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and X2P for 12 weeks.The clinical symptoms, electrocardiogram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change of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The sco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mptoms improved in treatment group,which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symptom of angina improved in treatment group,which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factors were improved in treatment group.ConclusionX2P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SAP and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Keywords:stable angina pectoris;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Xiongbi 2 prescription;Symptom Checklist-90
作为心脑血管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冠心病心绞痛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心绞痛相当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1],历代中医医家对胸痹心痛病的治疗可谓百家争鸣,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心理压力的增大和不良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医家都从“肝”论治胸痹心痛病,病机上认为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而致病,治疗上常使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络等治法。本研究观察胸痹2号方对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胸痹心痛)气滞血瘀型病人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胸痹心痛之气滞血瘀证,主证:胸痛,胸闷;次证:胸胁胀满,心悸,唇色紫暗。舌紫暗,脉涩。具有主证之一,次证具有2项及舌脉支持者,即可诊断。
1.2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18岁~85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经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或有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 病例来源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心内科门诊住院部病人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75.6±5.6)岁;病程(7.5±2.3)年;心绞痛症状:轻度4例,中度22例,重度6例。对照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73.1±4.9)岁;病程(7.1±2.1)年;心绞痛症状:轻度5例,中度20例,重度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两组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参照《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3]及《内科学》[4]: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凝集,每次75 mg,口服,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扩张冠状动脉,每次20 mg,口服,每日1次;瑞舒伐他汀钙片降脂稳斑,每次10 mg,口服,每晚1次;倍他乐克片,每次12.5 mg,口服,每日2次,心率<55次/ min,禁止服用。心绞痛发作者加用硝酸甘油舌下含化;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者维持原用药。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中药汤剂胸痹2号方,组方:柴胡18 g,枳壳9 g,白芍15 g,香附9 g,玄胡18 g,川芎18 g,地龙18 g,甘草3 g。由我院自动煎药机制成200 mL的密封包装药液,每日2次,口服。12周为一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主要症状:胸闷,胸痛程度,按轻度到重度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分别记0 分、2 分、4分、6 分;次要症状:胸胁胀满、心悸、唇色紫暗等情况,计分方式按轻度到重度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分别记0 分、1 分、2 分、3 分。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中医临床症候评分、心电图(采用美国12导电脑无显示心电图机);安全性指标: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同时记录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7 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积分值降低)≥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积分值降低) ≥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积分值降低)<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疗效指数(积分值降低)<0。心绞痛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轻度,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或达到“中度”“重度”的标准)。中度,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减轻到“轻度”的标准;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有所加重(或达到“重度”的标准)。重度,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到“轻度”的标准;有效:症状减轻到“中度”的标准;无效:症状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有所加重。心电图疗效,参照《冠心病的心电图学》[2]拟定。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以R波为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与治疗前相同。
1.8 SCL-90因子积分 参照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常模是心理测验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标准,是根据有代表性样本的测验结果来制订的。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s) 分
2.2 两组心绞痛疗效 两组疗效结果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 经秩和检验,两组心电图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376)。详见表3。
表3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例
2.4 治疗前后两组SCL-90因子积分 (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SCL-90因子积分比较(±s) 分
2.5 治疗前治疗全部病人SCL-90因子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5)
表5 治疗前治疗全部病人SCL-90因子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s) 分
3 讨 论
张仲景《金匮要略》首次提出胸痹之名,并指出胸痹的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即本虚标实,阴乘阳位所致。经过古今医家对胸痹心痛病的不断研究和认识,认为病因多为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病位在心、肝、脾、肾,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在气、血、阴、阳,标实主要在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从“肝”论治胸痹心痛病最初由明末清初的名医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胸痛,肝虚者,痛引背胁,补肝汤。肝实者,不得转侧善太息,柴胡疏肝散。有痰,二陈汤加姜汁。” 可见,当时的医家已经意识到肝在胸痹心痛病中的重要意义。
肝为刚脏,喜调达,恶抑郁,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如果病人的情志失调,肝脏疏泄失常则导致气机紊乱,气能行血,气乱则血行不畅,闭阻于胸,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病。本临床试验基于肝主疏泄理论,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为核心治法治疗冠心病病人情志障碍,并以国际上认可的心理卫生状况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现代研究表明,情绪异常与冠心病症情密切相关,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应激状态下,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使人体反应性地出现血压升高,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从而肝转化的三酰甘油生成增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时,血糖也增高,加速动脉硬化,导致了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5]。
胸痹2号方取意于四逆汤,柴胡合芍药补养肝血,条达肝气,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共为君药。川芎为“血中气药”,合香附疏肝理气,行气活血;枳壳理气解郁,与柴胡有升有降,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延胡索配伍川芎活血止痛。配合虫药地龙通经活络。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6],柴胡具有镇静、镇痛、安定及降低血浆胆固醇作用;枳壳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并抑制血栓形成;白芍除能镇静、镇痛、降压、扩张血管外,还有增强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香附可镇痛;川芎能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延胡索具有缓和的扩冠作用[7-10];地龙是一种临床常用虫药,具有降纤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脂的作用[11-12];甘草有调节血脂,保护心肌的作用[13-14]。
胸痹2号方从肝论治冠心病,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有效地改善气滞血瘀型胸痹心痛病人的情绪异常及心绞痛病情。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91-93;231- 232.
[2]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组织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9(1):751.
[3] 高润霖,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97-119.
[4]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4.
[5] 邓良超.社会-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03,2(6):916-917.
[6]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0.
[7] 吴笑春,仲明远,辛华雯.药物处置的体外模型-细胞系[J].临床药理学杂志,2003,19(3):230-235.
[8] 杨秀伟,杨晓达,王莹.中药化学成分肠吸收研究中Caco-2细胞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6):634-671.
[9] Zhang LJ,Cui M,He Y,et al.Chemical fingerprintment and metabolic fingerprint analysis of Danshen injection by HPLC-UV and HPLC-MS methods[J].J Phann Biomed Anal,2005,36(5):1029-1035.
[10] 许翔鸿,王峥涛,余国奠,等.延胡索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6):483-486.
[11] 陆琳,徐以南,刘健,等.注射用蚓激酶临床药效观察[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1):1326-1327.
[12] 武金霞,甄兴航,刘立军,等.蚯蚓冻干粉对高血脂症小鼠的降血脂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6):652-655.
[13] 李明.甘草的研究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3):60.
[14] 朱任之.甘草次酸钠对家兔实验性心肌梗死的影响[J].兰州医学学院学报,1996,22(1):1.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Xiongbi 2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Zhang Ting
Jing’an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72,China
R541.4 R256.2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8.001
1672-1349(2017)18-2225-04
2016-06-27)
(本文编辑 王雅洁)
上海市闸北区卫生科研课题(No.中医2014ZY02)
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医院(上海200072),E-mail:sylvie_jessica@126.com
信息:张婷.胸痹2号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8):2225-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