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7-10-10植校东

未来英才 2017年16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

植校东

摘要:杏花镇中心小学前身为仁里书院,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现代教育的要求激发我们提出“书香润泽 ,仁智并育”的办学理念,并从建设书香校园、打造“四有”之师、开展仁爱德育、构建求真课堂、办好仁里刊物、实施仁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着力培养有仁爱之德、知书达礼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合格小公民[1]。

关键词:仁里教育;探索;实践

杏花镇中心小学为粤西北的一所农村小学,前身为仁里书院,始建于1822年,为时任封川知县后任两广总督的程含章筹款兴建。仁里书院先后培养出科举秀才5人,民国国大代表1人,封川县长1人,解放后有众多学子考上重点大学,成为大学教授、业余作家、国务院公务员和政商界的成功人士。

“仁里”一词出自《论语·里仁第四》。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境界。

杏花中心小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激发我们提出仁里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启迪我们提出“书香润泽 ,仁智并育”的办学理念,着力从七方面入手来培养有仁爱之德、知书达礼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合格小公民。

一、建设仁里校园:书香满园

1、用好楹联。分别在校门口和主楼门口张挂当年仁里书院的三副对联:“一里书斋,半里烟村半里市;十年心学,五年炼气五年神”“白马驮金榜,麒麟吐玉书”“楼台今夜听春雨,书院明朝赏杏花”,激励学生秉承书院遗风,求真向上,崇善尚美。

2、修建杏园。在校道左侧绿化地修建一个杏园:几株杏树、一个水池、一座假山、一条幽径,草丛中立一塑像——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学生在游园赏花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

3、命名楼道。结合仁里教育理念与校训来为校园各楼道命名。“仁里大道”,寓意莘莘学子踏入校园接受仁里教育,他日必将成为德才兼备之人才。“仁爱楼”、“求真楼”,用校训来命名,旨在强化学校“仁爱求真”的教育理念,启示师生不忘“立仁爱之德,求科学真理”之初心。“群力楼”,为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捐资兴建,这名既寓意群策群力、人多力量大,又启示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做到合作包容、共同进步。“砺志楼”,寓意学校在教学中秉承“金就砺则利(苟子《劝学》),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的育才观,育人必先育德,倡导学生从小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和美楼”,寓意“和睦相处即是美”,与人和睦相处是一件愉快的、美好的事情。

4、建设文化走廊。在楼梯平台、走廊墙上张挂儒家思想核心内容等宣传画和标语,激励学生修炼品质修养,从小立志读书。

5、打造仁里班级。教室的布置要兼顾共性(书香班级)和个性,各班根据各自的目标与追求,鼓励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让教室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用环境来熏陶人、感召人。要求每班五个有:有一个口号,构建班级精神文化;有一个公约,形成班级制度文化;有一个光荣榜,孕育班级赏识文化;有一个图书角,营造班级书香文化;有一块“星光灿烂”展板,让学生把自己得意之作张贴上去,展示自我、彰显个性。

6、安放仁里塑像。在求真楼前台阶两旁安放孔子和陶行知的塑像,既寓意我校“仁爱求真”教育理念的来源,又启示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厚德育人”,学生要做到“修身立德、求真进取”。

7、陈列仁里文物。在校园挡土墙前陈列当年的石刻门匾、石墩等文物,教育学生秉承仁里书院遗风,以仁立德,潜心苦读,立志成才。

8、开辟仁里校史室。通过介绍学校历史、仁里学子和乡贤的奋斗史、支持公益助学等善举,为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以仁济世的楷模。

9、营造仁里书香。通过开展“两读一背”(晨午读、课前三分钟背诵)和读书节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让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和生活的习惯,在持之以恒的阅读实践中修身立德、启智长干,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二、打造仁里之师:“四有”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还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这“四有”标准就成为我校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评选“仁里之师”的标准。“仁里之师”每年评选一次。

三、开展仁里德育:仁爱教育

“仁”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仁的核心又是“爱人”。这一核心理念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充实,深深地积淀于国人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我校的德育重点就是进行仁爱教育。

1、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诵读经典、参与实践等,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用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队会、参与公益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悟仁爱之道、行仁爱之举,最终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良好的道德素养、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养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亮丽的底色。

3、坚持学科渗透。挖掘各学科中的“仁爱”因素,熏陶学生的品德,让学生懂得立德做人的道理。

4、开展“十个一”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十个一”活动为:每天坚持1小时的体育锻炼,每天做一件家务劳动,每天做一件善事,每星期讲一个传统美德小故事,每星期做一件尊老爱幼的好事,每星期背诵一篇经典诗文,每月读一本好书,每月看一部优秀影视片,每学期参加一次调查走访或公益小活动,每学期给老师、父母写一封感恩的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受到熏陶,有所感悟,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内化和道德习惯的形成。

5、家校社联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仁爱教育的实施提供便利。

四、构建仁里课堂:求真课堂

我们坚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体现仁爱关怀、宽松和谐的“求真课堂”。求真课堂实行“启·探·练·评·结”五步教学法模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确保两个“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双学双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落实。要求通过足量的练习检测,达到三个“随堂”:知识随堂消化、知识随堂巩固、能力随堂培养。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

五、设立仁里节日:培育特色

通过设立和开展读书文化节、仁里作文节、快乐英语节、阳光体育节等活动,培养学生学生良好兴趣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特长,彰显个性。

六、办好仁里刊物:德育拓展、展现自我

我们组织开发仁里课程、编写校本教材《仁愛在心中》。将学校的仁里文化教育与德育常规内容的教育进行融合,作为品德学科的一个拓展课程。

我们编辑出版校报《求真报》,宣传报道仁里教育成果,为师生的学习交流与展现自我提供平台。

七、实施仁里评价:仁智合一,个性发展

德才兼备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人才观,“仁智并育,个性发展”是我校的育人观。我校初步构建起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评价体系:“文明班”、“文明宿舍”、“书香班级”和“仁里之星”的评选活动,包括友爱之星、明礼之星、读书之星、行善之星、进步之星等。“仁里之星”是我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中的佼佼者,是仁里学生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吴乃森.“培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导刊,2004:46-48.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