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阿佤山 西盟佤部落
2017-10-10尹博林
尹博林
地处阿佤山中心的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当年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使得人们认识了生活在群山中的阿佤人,而今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西盟仍然保留着他们“万物有灵”的独特观念,也正是因为佤族以他们对神灵的虔诚与敬畏,恪守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法则,方能造就出如今西盟生态、和谐的自然风光,古朴单纯的民风民俗。
◎神灵圣地龙摩爷
要到龙摩爷圣地,就必先到勐梭龙潭风景區。勐梭龙潭是一个大自然营造的天然湖泊,龙潭水域面积46.7亩,平均水深11米,四周林翠山青,鱼儿成群,鸳鸯觅食,鸟唱蝉鸣。龙潭难免耸立峭壁,三面原始森林环绕起边,林中幽静怡美,有成林的大树茶和相思豆,还有许多珍惜的野生动物栖息林中,一派亚热带的自然奇观景色。每年泼水节前后,当地群众都要到龙潭祭拜,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龙摩爷圣地,也是勐梭龙潭风景区内最为震撼的景点。“龙摩爷”是佤族的音译,“龙”是神山、圣地之意,“摩”是神灵,“爷”即全部、所有的意思。全部翻译为“众神灵聚集的地方”。它是佤族万物有灵原始宗教的具体体现。阿佤人认为所有具有生命的一切动植物,当生命结束、终止之后,它的“灵魂”并没有立刻“上天堂”,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寄托在“龙摩”这一圣地。龙摩爷内,三千多具牛头悬挂于残崖绝壁和苍天古木之上,凡视力所及之处都挂满了牛头,许多牛头已和山崖青苔融为一体,只存了模糊的轮廓。如此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景象,几乎使人一眼难忘。在龙摩爷里的每一具牛头,大多都拥有着和他相对应的故事,这三千多具牛头大多是阿佤人在重大活动或者解决部落纷争时举办剽牛活动中留下的,这些都是阿佤人历史的见证,也同时记载着阿佤人历史发展的脚步。
在阿佤人心中,龙摩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也是人们祈福求安的场所。人们只要在龙摩爷的牛头桩上挂上麻线,便能与神灵建立联系,就会得到神灵的庇佑,遇到凶险时,会逢凶化吉。挂线祈福时,首先把祭祀物放到祭祀台上,再把麻线拿出来,双手高举过头部后方能把麻线拴在牛头的犄角之上,接着把双手放在牛的额头,便可以开始诚心祈祷。
◎佤山绝顶天池
在西盟老县城勐卡镇东面的佛殿后山,这里是阿佤山的最高处,却有着一潭碧水,青山绿水蓝天相连,人们就把她称之为“佤山天池”。天池碧水依依,一道护栏曲桥与池中亭阁连接,置身亭阁之中,可以观赏四周的古老林木,天空的云海翻腾,湖水的闪闪波光。这座新中国建立后西盟人民修建的城子水库,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西盟佛殿山上,在缥缈的佤山云海之中,天池时而隐隐约约浮在云中,时而潇潇洒洒的在阳光之下露出真容,但凡来到西盟的外地宾客,可一定记得来佤山天池领略一下大自然的神韵。
在佤山天池西南边的佛殿山顶上,有一块山间平地。平地中央,有三座相依而立的用块石垒砌而成的方形凸形石塔,四周还有些残留的围墙。这些残留的围墙就是新中国建立前百余年来,信徒众多、云中古刹、香烟缭绕的拉祜族佤族大乘佛教朝拜地——西盟“三佛祖”佛房遗迹。据有关资料记载,三佛祖佛房始建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初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块石塔则是当年拉祜族宗教首领李通明与佤族窝朗头人歃血嗜盟的信物,清代曾被封任西盟勐梭土司的李通明,为了和佤族窝朗头人搞好合作关系,他便先后与佤族各部落头人在佛殿山歃血嗜盟,订立盟约,嗜盟的佤族各部落信徒每家抬一个石头到勐坎佛房,同拉祜族信徒共建石砌石塔。
◎狂欢盛宴木鼓
说起佤族,最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甩发舞和木鼓舞。每年4月上旬的西盟木鼓节上,阿瓦人民总会敲响震天的木鼓,跳起欢乐的甩发舞,高举一杯杯醉人的水酒,共同庆祝他们的节日——木鼓节。
木鼓是佤族通天所用的神器,相传是天神莫伟教会佤族同胞做的。木鼓也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种,木鼓分公母,公木鼓用红毛树,母木鼓用麻公树。鼓长1.5—2米,鼓身直径70—100厘米,一般是扁型和方形。公木鼓发音高亢清亮,母木鼓沉浑悠扬。过去木鼓平时是不能随便敲打的,现今木鼓已成为佤族同胞的敲击乐器,木鼓舞更是作为民族文化展现在舞台屏幕上。
木鼓节是阿佤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由佤族民间古老的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剽牛、祭祀等一系列宗教活动及生产生活中发展演变而来的。木鼓节期间,浑厚悠扬的木鼓声响彻佤山,人们和着欢快的节拍,踏歌起舞,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身份,尽情舞动,佤族男人彪悍,敲击起木鼓动感十足;佤族女人俊美,跳起甩发舞欢畅淋漓。
近年来,木鼓节多以重点突出展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风情为主,主要举办热闹隆重的拉木鼓、剽牛祭拜司岗里、朝拜龙摩爷、民族体育竞技、民风民俗展示、大型篝火联欢等一系列活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