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高原 歌舞的世界
2017-10-10李雨霖李旭
李雨霖+李旭
迪庆的各民族几乎个个能歌善舞,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每逢节日庆典,或是假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见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着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有时,甚至闔家而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锅庄与热巴
锅庄舞是藏区最常见的一种舞蹈。每逢重大节日,或遇喜庆佳节、收割完毕,包括乔迁之喜,人们跳起锅庄舞,围着篝火,男女分列,且歌且舞,既歌唱生活,也歌唱自然,歌唱家乡,青年男女更是借助歌舞倾吐彼此的爱情。跳时,大家手拉着手,臂连着臂,边唱边跳,以脚顿地做节拍,顺时针舞动,分班唱和,稳健、古朴、缓慢。而现在的青年男女更喜欢富有动感一点的舞姿,跳时上身前倾,颤膝幅度较大,顿地的频率也更快。男子两胯左右晃动,双臂随身摆动,女子左臂扶腰或拉手,右臂随脚下动作和谐摆动。锅庄舞的歌词也有特殊的要求,多用排比和比喻,有固定的词牌和曲牌,加之踏足为节,所以即使跳的人很多也绝不会出现混乱。
弦子舞与锅庄舞一样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舞蹈,只是加入了马尾胡琴作伴奏,男女老少都会来一段。一般是男拉弦子,女子起舞,长长的彩袖上下翻飞。各排一半围成圈,男女对唱。所唱内容先以歌唱山水、友情为主,算是热身,之后转入对歌,男女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力图压倒对方,且在歌词中多运用赋、比、兴等手法,更显生动有趣。及至高潮,彼此唱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惜互相挖苦,人身攻击。这时会有领舞者上场,仍旧以歌唱的形式进行劝解,刚才还剑拔弩张的双方男女顿时化干戈为玉帛,在欢笑中散去。
相比锅庄和弦子舞,热巴舞更为热烈、复杂。男持铜铃,女执扁形手鼓,绕圈走动,翩翩起舞,因此又叫“铃鼓舞”。热巴舞的技巧性较强,在舞到高潮时,常有一些高难动作出现,甚至揉入了杂技的一些动作,如男子大跳,腾越,单腿跨转,躺身平转,女子扭动腰肢,急速旋转,在头顶击鼓等,且队形变化也十分复杂,极具观赏性。
在寂寞辽阔的山野中,藏族常常用歌声表达感情。那歌声不是空洞的呼唤,而是在平和地应答着什么;那歌声也不是不安的祈求,而是在坦荡地流淌着什么。那凝重的节奏在提醒着前世注定的命运,那低沉的旋律在渲示着现世轮回的苦难,但更有一种悠扬超逸的力量穿透了来世超凡的快乐,掠过草尖,掠过岩石,掠过雪原,掠过蓝天。
羌姆
东竹林寺的羌姆是在每年秋收后的十月才举行的,他们把这叫作“僧值节”,也就是东竹林寺极为隆重的传统跳神大法会。活动一般要延续三整天,头两天为诵经法会,大小僧侣集中在寺院里,击动法鼓,吹响法号、法螺,时而高亢,时而低回,念诵各种经文,从清晨直至深夜。那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声与各种法器发出的音响混合为神秘而动人心魄的和声,在高原那苍茫的大山间回荡。僧人们也聚集在寺院里,准备和藏民们度过隆重的节日。那节日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那是人和神同欢共乐的特别日子。
节日高潮是跳神面具舞会。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藏民穿上了节日盛装,女人们换上了鲜艳的新头巾,五颜六色的一大片,一群群渐渐往东竹林寺汇集,他们或上香添油,或叩拜转经,或倾囊捐赠,然后,成百上千的藏民围聚在寺庙大经堂门口两侧和院子四周,满怀期待地等着跳神仪式的开始。
当太阳刚刚有点西斜,一阵雄浑悠长的法号声响起,大殿的彩色幕帏掀了起来,佩戴各种面具的舞者一队队相继出场,随着鼓、号沉缓的节奏,绕着场地翩翩起舞。那些面具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马、鹿、猴、牦牛,还有狗、猪、虎和乌鸦,有的红黄色相间,有的黑色,有的青色,更有各种狰狞恐怖的造型。舞者们伴着凝重的鼓乐声,以各种强有力的舞蹈动作驱赶不吉的鬼魔,显示着护法神们的威严厉害。继而四个骷髅装扮的舞者跳了出来,鬼鬼祟祟兜了几圈,很快就溜走了。最后出场的是身穿庄严法衣、头戴高高的翎冠、手持金刚杵的舞者。他们的步履更为沉重迟缓,动作更加神圣,似乎在显示宗教至高无上的胜利。
面对着那裸露着白色石头的大山舞蹈,寺院舞者们那鲜红或菊黄或漆黑的面具以及赭红的僧袍跳动着移动着,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阿尺目刮
同乐大村在我的初次印象里,是一个优美、独特、古老的村子。在一张照片里,云雾缭绕的村落,漆着红色石灰的原木垛起的木楞房,层层叠叠地覆盖了整个山坡。粉红的桃花、粉白的梨花,穿插在古老房屋的间隙。每一户人家都有一个晒台,挂着金色的玉米,或者是五颜六色的衣服,还有人在劳作着,仿佛一个桃花源里人家。
村里的老人讲,“目刮”的意思就是调子、歌曲,有傈僳族的时候,就有了“目刮”。在劳动、打猎、节日,不同的活动就要唱不同的“目刮”,至于“阿尺目刮”,“阿尺”是山羊,“阿尺目刮”就是山羊调,傈僳族的祖先住在深山里,不与外界来往,所以对各种鸟兽的声音有极强的模仿力,特别是对自己饲养的山羊情有独衷,常被山羊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活泼好动的模样所吸引。于是人们就模仿它们的声音与动作,形成了“阿尺目刮”这种民歌与舞蹈。跳“阿尺目刮”不需要组织,拉起手就能跳,也不用人教,从小跟着唱,跟着跳就会了。一般白天是年轻人在场子上跳,老人们是晚上围着火塘唱,坐唱时内容更丰富、广泛。可以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
村里唯一平整的篮球场上,人们特意回家换上了只有在节日才穿的民族服装,男子头戴羊毛毡帽,毡帽边缘围一圈红丝线,顶上插两根锦鸡毛,外穿前襟开口的黑白条纹长衫,左挎“花腊裱”和长刀,右背弩弓、箭袋;女子头戴蓝布三角尖帽,上面用各种贝壳、银片缀成花纹图案,白色长袄外面套着紫红色的坎肩,下穿百褶裙,裙外系花围腰,肩挎“花腊裱”。“花腊裱”就是背包,上面绣着各种图案花样,每个傈僳族男女都要背,还多用来做定情物。endprint
很快,青年男女们就在球场上跳起来,没有伴奏,他们自己大声唱着。一会儿拉成大圆圈,一会儿又跳成直纵队,或者半圆弧。每个人的动作都是奔放有力,羊低头、羊抬头、对脚板、对脚跟、碰肩、碰臀,舞步飞旋,激情飞扬,越跳兴致越高。热了,脱下外衣接着跳;渴了,喝上几口自家酿制的泡酒,那神态真可谓豪放忘我。
我突然明白了這个村子为什么要叫同乐,至少是从汉语的字面意思上。同乐就是大家一起来快乐,不论是在村里和乡邻们一起快乐,还是在山上,也要和自己心爱的山羊,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分享生活的快乐。一个懂得和谐的民族,他们是快乐的。
香格里拉的祝福
“一起来,我们一起来;跳起来,我们跳呀跳起来;欢乐的锅庄飞到云天外……”在迪庆60年州庆即将到来之际,迪庆州歌舞团推出了迪庆民族歌舞展演《香格里拉的祝福》。这是一场根植于迪庆这片歌舞的世界,集各民族文化于一身的精彩演出。我有幸在昆明欣赏了这场演出。感受到来自香格里拉的祝福之声在昆明响起。
整场歌舞展演,分为《走进香格里拉》《感受香格里拉》《多彩香格里拉》三个篇章,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观众一步步深入了解美丽的香格里拉。歌舞中,融入了迪庆州的锅庄、热巴等本土舞蹈形式;融入了迪庆人民放牧、打酥油、做粑粑、祈福平安、赛马、唱情歌等生活场景;展现了迪庆州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展现了当地多民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牧场姑娘》是女子群舞,青春洋溢的女孩们穿着藏族姑娘日常劳作的服装“打酥油”;《羌姆》里的小伙子,则穿着藏族人民祭祀用的服装“祈福”;在《塔城热巴》中,男女士服装全部取材于迪庆州维西塔城人民跳热巴舞时所穿……
这些歌舞都是数年磨一剑的精品,是迪庆州歌舞团多年来不断打磨的“经典之作”。几乎每一个节目,都经历了采风、提升、打磨、排练、演出这样反复又精细的准备工作。维西塔城是热巴之乡,这种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歌舞打动了歌舞团的演员们,为了让它登上舞台,编创和演员多次赶往维西采风。在维西那些日子,他们找到民间老艺人,听老艺人讲热巴的文化、看人们唱跳热巴。经过挖掘,一众主创对塔城热巴进行了提升,多年来,歌舞团不断修改、不断演出、不断打磨,打造出了一幕精彩的《塔城热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