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文学视阈下的《伊戈尔远征记》
2017-10-10郝葵
郝葵
【摘 要】《伊戈尔远征记》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战争史诗,以洋溢着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遣词造句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场景。在国内学界看来,爱国主义主题虽然成就了這部作品,同时也引起了一番争议,但无论如何,《远征记》作为俄国战争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中的正能量是不可否认的。
【关键词】《伊戈尔远征记》;爱国主义;俄国战争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233-02
在俄罗斯文学中,“战争”不仅不是一个鲜见的主题,更有像《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这样伟大的作品。可以说,战争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在苏联时代,这一主题更是上升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顶端,几乎成为二战后苏联文学的一种传统或主流,其主旨往往是弘扬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实际上,弘扬爱国主义是俄罗斯战争文学作品一以贯之的传统。这种传统或许可以追溯至俄罗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伊戈尔远征记》。
《伊戈尔远征记》(以下简称《远征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在俄罗斯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誉,被称为“史诗”级作品。然而,从篇幅上看,这部仅六百多行的作品似乎根本达不到“史诗”的级别,那么何以称其为“史诗”呢?无疑,其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情感,以及卓越的表现手法是其能够被称为史诗的重要原因。
一、爱国主义战争史诗
《远征记》是古罗斯时期的一部英雄赞歌,主要描写了北方的王公伊戈尔因未能参加罗斯王公联合征讨游牧部族的战斗而感到非常遗憾,由于伊戈尔非常渴望获得战斗荣耀而率孤军远征波洛夫人,终至惨败的故事。
诗歌开篇便借先知歌者鲍扬之口,歌颂老雅罗斯拉夫和姆斯季斯拉夫,这两个人物都是伊戈尔家族战功显赫的先祖。老雅罗斯拉夫曾打败过冒犯罗斯边界的游牧民族,在政治上保持了罗斯的统一,而姆斯季斯拉夫更有在阵前通过单打独斗击杀敌军首领的英雄战绩。在讲到伊戈尔时,作者所用的词句往往是“无比的刚勇”“充满着战斗精神”。伊戈尔对其将士的希望是:“啊,我的武士们和弟兄们,与其被人俘去,不如死在战场。”①而对自己的要求则是:“我希望,他说,在波洛夫草原的边境,折断自己的长矛;俄罗斯人,我希望同你们一道,或者抛下自己的头颅,或者就用头盔掬饮顿河的水。”②
上述遣词造句充分展现了作者歌颂英雄主义的用意。此外,作品中穿插重复使用“俄罗斯国土”和“荣耀”“荣光”这样的词句,将个人荣耀和国家统一、领土尊严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使用恶劣的天气、凶猛的野兽等隐喻的方式来暗示俄罗斯国家的土地受到了敌人的威胁,例如“豺狼在幽谷里嗥起了雷雨,山鹰尖声地召唤野兽来衔取骨骸,狐狸狺狺狂吠着那红色的盾牌。”当作者在描写俄罗斯的将士英勇奔赴沙场时,则重复使用“为自己寻求荣耀,为王公寻求荣光”一句来表达俄罗斯勇士的荣誉感。例如“他们纵马奔驰,好比原野上的灰狼,为自己寻求荣耀,为王公寻求荣光。”③
诗中反复使用“邪恶的”一词来形容波洛夫人,用以反衬俄罗斯人的正面形象,并且将俄罗斯的英雄描写得非常威武,例如作品中将符塞伏洛德比做野牛,“你的金盔闪耀着,你跑向哪里,哪里就有波洛夫人的邪恶的头颅落地,阿瓦尔人的头盔也被你锋利的马刀砍碎了……”④
《远征记》用洋溢着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遣词造句,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场景。在这一场景中,罗斯王公的形象是正面的、光辉的、勇猛无比的,而波洛夫人则是邪恶的、阴森的。这种创作风格突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但同时也为后人对其主题的异议埋下了种子。
二、爱国主义主题引发的争论
作为一部战争文学作品,《远征记》中带有大量杀戮描写,“利剑”“马刀”“头颅”“鲜血”“尸骨”等词汇频频出现,充分显示出战争的惨烈场面,然而这种战争场面的惨烈程度却被作者用赞颂英雄的表现手法所淡化,给读者的感受是,战争的惨烈完全是为了衬托罗斯英雄的大无畏精神。这种表现手法忽略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战争给交战双方带来的伤害。也正是因此,其主题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就围绕《远征记》到底是不是一部爱国主义作品展开了一场论战 ⑤。辩论双方的焦点在于伊戈尔的远征侵略还是抗击侵略。一方认为,伊戈尔的远征是对波洛夫人的侵略、不光彩的偷袭,其性质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作品中包含有伊戈尔的军队劫掠波洛夫人的描写,且有关于伊戈尔的部队越过当时罗斯人与波洛夫人的领土边界而去远征波洛夫人的证据等;而另一方则从史学的角度论证了伊戈尔的远征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理由是,11世纪波洛夫人曾屡次侵犯罗斯人的领土。
这场争论俨然从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争演变到了对历史问题的评判。很难说伊戈尔的远征到底是不是正义的战争。这场争论实际上体现了文学文本与历史现实之间的不对称性。在文学领域中,从作者到读者,涉及至少几个要素,即文学作者、文学文本、历史现实与读者。这些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文学作者根据历史现实来构建文学文本,读者则通过文学文本来了解文学作者以及历史现实。文学作者构建文本的工具是语言。如果说从作者到文本是一个编码的过程,从文本到读者则是一个解码的过程,但无论编码还是解码都是主观的过程。
在《远征记》中,编码的主观性体现在作者对作品的爱国主义基调的设置上,大多数读者都能感觉到作者对这场远征性质的评价,也就是说,对罗斯人来说,这场战争是正义的。然而,在解码的过程中,部分读者认为作者对这场战争的评价有失公允,这种质疑是基于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因此,文学与史学即在此相遇而引发了争论。
三、俄国战争文学的开篇
在各类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战争文学往往会给读者带来心灵深处的震撼,也因此而易成为大众读者所关注的一类文学作品。《远征记》作为一部以战争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说是俄罗斯战争文学的开山之作,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奠定了整个俄罗斯战争文学的基调,即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国家主义等。《远征记》以悲情的表现手法歌颂了罗斯的英雄为实现国家统一所做的牺牲,作品中关于号召罗斯各个王公停止内战,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统一的诉求。自《远征记》之后,俄罗斯的战争文学大多都以上述内容为主题,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的苏联文学。
有学者认为,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战争文学作品属于从政治层面对战争的书写。这种书写方式将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但是,这种书写方式往往会忽视或者掩盖了战争邪恶的本质。《远征记》无疑属于这一类型。实际上,以历史事件为内容的文学创作一旦带有作者对事件本身的评判,引起争论几乎是必然的,更何况作者的这种评判又是以文学创作为手段的。因此,有学者认为,战争文学应当将主基调定在“人性”上。这种观点实际上决定了战争文学的反战主题。诚然,这种人文主义主题,或者“人性层面”的书写具有普适性,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这也仅仅是一个主题而已。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精神活动,况且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其属性固然是邪恶的,但是对战争性质的评判是人类社会对战争这一现象首要的、而且是永恒的话题,所以自然而然地会反映在文学创作的主题上。
四、结语
《远征记》不仅是一部史诗,而且是一部战争史诗,从这一角度讲,这部作品带有特定的政治观点是必然的。该作品之所以被俄罗斯赋予极高的地位,除了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是其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追求国家统一的主题。这一主题成为俄罗斯战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一种文学传统。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俄罗斯战争文学具有很大的政治宣传效应,尽管受到西方的各种非议,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正能量是不可否认的,《远征记》则是这种正能量的起源。
注释:
①②③④伊戈尔远征记[M].魏荒弩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9.
⑤相关讨论参见:刘文孝.《伊戈尔远征记》“爱国”辩[J].昆明师院学报,198(3);鲍良俊.《伊戈尔远征记》是爱国主义的[J].苏联历史,1984(1);魏荒弩的《〈伊戈尔远征记〉在中国》等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