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与少数民族的战争诗对后世少数民族史诗的影响

2017-10-10种梦卓

戏剧之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诗经少数民族

种梦卓

【摘 要】《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反映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社会面貌。《诗经》中所记的与汉民族有民族关系的少数民族有西戎、北狄、荆蛮、淮夷,本文通过梳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征伐与被侵袭,结合战争对人民所造成的灾难,分析《诗经》对后世少数民族史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少数民族;民族史诗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227-02

关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的问题,在尧舜时代就有了。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1]。通过研读,可发现《诗经》中所涉及的关于汉民族和戎、狄、蛮、夷的民族关系的处理主要为主动讨伐与反击侵袭。本文从这两方面论述战争,探寻《诗经》对民族史诗创作的影响。

一、《诗经》战争诗所见周与少数民族关系

(一)主动征伐

关于周公东征平叛的有《豳风·破斧》和《豳风·东山》。当时一些在淮水流域的小国即被称为淮夷的一些国家相继发生叛乱,周王朝的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周公旦东征的目的就是要平定叛乱,稳定局势。《诗经今注》:“武王灭殷杀封,封封子武庚赞殷国,而令管叔、蔡叔、霍叔监视武庚。武王死后,成王立。武庚、管、蔡及徐国、奄国等都背叛了周王朝。周公带兵东征三年,才把背叛者征服,班师回朝。”[2]《诗经直解》:“《破斧》,周公东征胜利后,兵卒庆幸生还之作。”[3]《豳风·东山》也是关于周公东征平叛。《毛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4]《诗经直解》:“《东山》,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归士中诗人途中有感之作。”

《鲁颂·泮水》关于鲁僖公平定了淮夷,而后祝捷颂功的诗。据《左传·僖公十三年》载,夏,僖公与齐桓公等诸侯会于咸,因为淮夷扰乱祀国的缘故,同时商量安定周王室。这可能就是该诗的背景。《诗经今注》:“(《泮水》)主要内容是鲁僖公派兵征伐淮夷,取得胜利,群臣在浮宫报告战功,淮夷派使者来进贡。”

《大雅·江汉》关于召虎讨伐淮夷,胜利归来后,得到宣王的厚赏,召虎作器以铭王恩。《诗集传》:“宣王命召穆公平淮南之夷,诗人美之。”[5]《诗经今注》:“这首诗是西周王朝的文人所作,叙写周宜王命令召虎领兵征伐淮夷,取得胜利,因而册命召虎,……召虎作笠,铭记其事。”

《大雅·常武》歌颂周宣王亲征淮夷、徐戎。《诗集传》:“宜王自将以伐淮北之夷。”《诗经直解》:“《常武》,宣王亲征淮夷、徐方凯旋之歌。”

(二)玁狁之患

玁狁之患(北方狄族的一种)是西周重大的威胁之一。周懿王时北方的玁狁势力就已很大,他们和西戎一起交相侵暴中国。宜王时他们一度侵袭镐京、丰京,直接威胁到了周王室的安危。《小雅·出车》这是一位出征的武士凯旋归来所赋的诗,歌颂了周宣王派南仲平定四夷的功绩。“赫赫南仲,玁狁于壤。”“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赫赫南仲,玁狁于夷。”《诗经原始》:“此诗以伐为主脑,西戎为余波,凯还为正意,出征为追述,征夫往来所见为实景,室家之思为虚怀。”[6]《诗经今注》:“周宜王时代,北方猃狁侵犯周国。宜王派大将南仲额兵出征,击退猃狁胜利回朝。这首诗就是叙写这次战役的。”《小雅·六月》叙述、赞美宜王派尹吉甫北伐玁狁获得胜利的诗“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薄伐玁狁,以奏肤公。”“玁狁匪茹,整居焦穫。”“薄伐玁狁,至于大原。”《诗集传》:“玁狁内侵,逼近京邑……宣王靖即位,命尹吉甫帅师伐之,有功而归。诗人作歌以叙其事如此。”《诗经今注》:“这首诗叙写尹吉甫奉周宣王的命令,北伐玁狁,获致胜利的事迹。”《小雅·采芑》是赞美宣王的大臣方叔率军南征荆蛮(即楚)的诗。“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征伐玁狁,蛮荆来威。”《诗集传》:“宜王之时,蛮荆背叛,王命方叔南征。……又遂言其车马之美,以见军容之盛而已。”《诗经今注》:“西周宣王时代,大臣方叔领兵征伐楚国。这首诗便是叙写此事。”

二、关于战争的后果

(一)戍卒思归

《王风·扬之水》是一首写远离故土,戍守异地的士兵思乡之情的作品。周代中叶,南方的楚国日渐强大,通过不断残食、兼并江汉流域的小国,将自己的势力逐渐向北扩张。此时,与强楚为邻的申国屡次遭到楚国(当时被称为荆楚或荆蛮)的侵凌,与申国有着姻亲关系的周王室此时已德衰势微,号令不行,不得不征发境内的人民到申国及临近的甫、许戍守。《诗集传》:“平王以申国近楚,数被侵伐,故遣徽内之民戍之。而戍者怨思,作此诗也。”《诗经全译》:“周平王母家申国临楚,数被侵伐。因遣戍守申,使人民家室离散,国人作诗讽之。”[7]《诗经译注》:“平王东迁洛阳,南方楚国强大,有并吞小国的野心。申、吕、许三国距王畿甚近,齿唇相依,平王派兵戍守。可是,王都地小人稀,派去的兵士,没有一定期限调换;人民怨恨思归,就作了这首诗。”[8]

(二)军队溃散

《郑风·清人》背景如《诗集传》所言:“郑文公恶高克,使将清邑之兵御敌于河上。久而不召,师散而归,郑人为之赋此诗。”此诗所展现的就是高克的军队溃散前的情景。《春秋·闵公二年》:“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閔公二年》:“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诗经今注》也说:“狄人攻破卫国。郑文公憎恶他的大臣高克,以防备狄寇为名命令高克领兵驻扎在黄河边上。……后来这个军队溃散了,高克也逃亡去陈国。”

(三)女性之勇

《秦风·小戎》赞扬即使是妇女也有甘苦与共,众志成城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及讴歌她们同仇敌汽、慷慨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的诗篇。《毛诗序》:“小戎,美襄公也。备其甲兵,以讨西戎。西戎方强,而征战不休。国人则矜其攀车甲,妇人能阂其君子焉。《诗集传》:“西戎者,秦之臣子所与不共戴天之仇也……则虽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矣。”endprint

(四)战败灭国

《邺风·式微》这是一首黎国的臣子劝黎侯尽快归国以图复国重建的诗。春秋时,今山西省境内的小国黎国,因遭受赤狄潞氏的侵犯,黎侯被迫放弃家园,逃到卫国避难。《毛诗序》:“《式微》,黎侯窝于卫,其臣劝以归也。”《诗集传》:“旧说以为黎侯失国而寓于卫,其臣劝之曰:‘衰微甚矣,何不归哉?我非以人君之故,则亦胡为而辱于此哉!”《邺风·旄丘》写黎国流例的臣民乞求卫国援助复国无望时所唱的诗。《毛诗序》:“(旄丘),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黎侯臣子以责于卫也。”《诗义会通》:“前篇劝黎侯,此篇责卫伯,合观之其义乃备。”[9]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最后灭掉赤狄潞氏,重立黎侯,使之得以复国。《鄘风·载驰》该诗的背景是公元前660年冬,赤狄人侵卫国,卫国军队大败,卫懿公被杀,败逃的卫国军队在宋国的帮助下暂时栖身潜地。紧接着刚迎立不久的新君戴公又去世。许穆夫人,本是卫国国君的女儿,后来嫁给许穆公为夫人。她激于家国之难,想归吊卫侯,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得,故作此诗。此事《左传·闵公二年》有载。《诗经今注》:“狄人攻破卫国,杀死卫懿公,卫人立戴公於曹邑。不久戴公死,卫人以立文公。……这首诗就是叙写文公迁都放楚丘后建宫室,经营桑田等事。”《王风·黍离》是一首悲叹周室夜亡,寄托哀思的作品。公元前770年,西方的犬戎攻破镐京,杀葬周幽王,西周遂亡。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被,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诗集传》:“周既东迁,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黍之离离……”

三、《诗经》对后世民族史诗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绵》、《皇矣》、《大明》是周民族的史诗,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其中《绵》:“肆不殄厥愠,亦不损厥问”,赞及文王平定夷狄。《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赞及太王打退昆夷。这两首诗明确提及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战事,将文王、太王视作拥有伟大功绩的领袖,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学早期英雄史诗的雏形。后世大家所熟知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都将战争、反抗作为重要内容,并且将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作为英雄主人公人物形象来进行描写创作。

从内容上看《诗经》中的战争诗和史诗主要着力于描写场面和抒发感情,后世的民族史诗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从形式上看《诗经》作为配乐而唱,和歌而唱的作品,对少数民族史诗多为说唱体也有很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韩兆琦译注.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41.

[2]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陈子晨.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4]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5]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袁愈安译诗.唐英尧注释.诗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8]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吴闿生.诗义会通[M].北京:中华书局,196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经少数民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