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戏剧如今的商演市场有感而发的思考
2017-10-10郭政赵小溪
郭政+赵小溪
【摘 要】本文从目前儿童戏剧商演市场现状出发,结合当地话剧演出市场,对现有的儿童戏剧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中西方儿童戏剧文化的创作动机,旨在唤醒给予儿童戏正确的导向,为孩子创作美好的戏剧艺术。
【关键词】儿童剧商业性;儿童文化;原创励志;政府资助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47-01
吉林省受到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限制,话剧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大众的认知度不高,寥寥无几的话剧演出,只要是跟商演挂钩,最后都会以惨淡收场。如果让一个家长自己花钱买张话剧票去看话剧似乎很难,但是如果买票带孩子去看儿童剧却是众多家长趋之若鹜的。所以一些演出公司、艺术培训学校、或小型剧社看到了儿童剧的市场前景,抓住了大人肯为孩子花钱,花多少钱都愿意的心理,开始尝试儿童剧的制作。
新媒体时代,想随时随地看儿童剧、了解演出信息相当容易,通过手机搜索各大票务网站,各种类型、不同地域的剧目琳琅满目,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在这众多的儿童剧目中,经典童话故事和流行动画片改编这两种类型占据了整个儿童剧王国。励志型、实验型的原创儿童剧极为少见,孩子们走进剧场被迫接受的都是炫技式、舞蹈肢体式、互动环节丰富的儿童剧,抑或是晚会式的把电视综艺节目投射到剧场中的儿童剧,形成这样的儿童剧趋势难道是我们的孩子欣赏不了真正的艺术吗?当然不是。原创型的儿童剧极为考验创作者的水平,而且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等,所以时下的儿童剧商演团队更看重快餐式的儿童剧,并且收益可观,却忽略了儿童剧真正的教育意义。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导演对剧本也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丹麦的儿童剧《纯净的眼睛》是一部安静地展现孩子与雪的肢体剧,剧本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灯光音效的视听刺激,也没有现场互动热烈的氛围,演出前中方承接商曾担心这样有别于往常的儿童剧会受到中国孩子的喜欢吗?但丹麦剧团坚持未对作品进行改动,演出中孩子们专注地看着舞者的表演,剧场中的嬉笑声和哭闹声也荡然无存,孩子们完全沉浸其中,他们用自己的想象欣赏剧中舞者的美。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不同,他们的思维还未经雕琢,他们的感受力更纯净,他们对于色彩、声音、形体、温度、气味等世间万物的感受力与理解力不仅不逊色于成年人,而且往往天然地更胜一筹。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孩子欣赏不了戏剧,而是成年人创造不出真正的儿童戏剧作品。创造适合孩子们观看的美好戏剧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今天受到可观利润的刺激,人们一窝蜂地投入到儿童剧的制作中,越来越多的人用最马虎的态度、最低的成本在做儿童剧,多场次的演出为他们争取到了更可观的利润以求获得当地政府的资助。一个孩子最初看到了什么,他就成为了什么。人生本来就是一堂课,错与对的践行靠累积。社会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果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着低俗幼稚的文化,可想而知他们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需要适度屏蔽儿童剧的商业性。现如今各地政府对儿童文化艺术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视,政府的资金应该扶持真正的儿童戏剧艺术创作者,给予儿童戏剧正确的导向。今年5月在长春市刚刚公演的《阳光总是灿烂的》就是一部大型励志儿童话剧,剧本以南关区阳光少年李阳为人物原型改编创作而成,讲述了自强不息的小李阳,面对困难的家庭境遇,不断而来的挫折磨难,是如何坚持着自己的求学梦,并用稚嫩的肩膀支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在家里他是小小的顶梁柱,在学校他也用自己的乐观向上、真诚友善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导演的多次布局和强调下,阳光已然成为了全剧的一个核心意向,既是剧情的表现,又是情感的表达。它代表了希望、代表了情感、代表了信念。这是一部真实、质朴、接地气的作品,用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来呼唤整个社会的真善美,并由此引發成年人对孩子教育及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考。整部话剧由2/3的小学生扮演剧中角色,用他们的童言童语童趣为坐在台下观看的孩子和家长们带来了一次美的体验和爱的教育。
丹麦儿童教育专家贝斯的一句话“尊重童年,尊重儿童本来的样子”,概括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丹麦对于儿童认识的转变,也道出了丹麦儿童戏剧之所以能够走在世界前列的根本原因。国外很多的国家儿童剧会按照儿童的不同年龄来细致划分戏剧作品,细化到1岁前、1-3岁、12岁及以上等五个年龄段,而不是像国内大而化之地制作出一个适合小孩子看的戏就叫儿童戏。因为尊重,创作者不会以提供鲜花糖果、娱乐讨好的方式换取台下孩子的笑声,他们不会灌输式地只向孩子们传递真善美,他们会把社会上的丑与恶、悲与痛,生活中很多孩子正在经历的父母离异、残障之苦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给台下的小观众,这不正是艺术之于人类的意义之一吗?不禁让我们体会出了安徒生童话的良苦用心,看到了丹麦独特的儿童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晓鹰.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