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黛玉葬花”在《红楼梦》的地位及作用
2017-10-10李英华
李英华
[摘要]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黛玉两次葬花的情节中,小说微妙地展示了宝黛爱情心理的发展;通过《葬花吟》进一步刻画了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花喻人,用象征手法预示了大观园女儿最终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黛玉葬花;地位及作用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180-02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的清代小说。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主线。“黛玉葬花”是宝黛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在《红楼梦》整本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黛玉葬花的情节在小说中共有两次,跨越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黛玉葬花(一)”是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后半回文字。也就是在这一回后大观园里又进入了更新的血液,宝玉和黛玉、宝钗以及迎春、探春等人这些人自此进入了这场戏。在大观园生活的起初,宝玉过得很开心,和姐妹们的嬉戏让他不亦乐乎。但是这种快乐的时间没过多久,宝玉的心情就从开心转变为不开心了。小厮茗烟便找来古今小说、各种野史给宝玉读。这一日,宝玉携基本书,他坐在桥边的树下仔细的堵着,而也就是在这时,宝玉看到了他的黛玉,自此宝玉、黛玉的故事开始了。于是,宝黛共读《会真记》,宝玉借戏语向黛玉表白真情。
“黛玉葬花(二)”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后半回文字,情节延至第二十八回前半。林黛玉晚间到怡红院去看宝玉,叫门时,恰值晴雯在生气,也未听清是谁,便不开门。黛玉却先见宝钗进去了,后来又出来,以为宝玉为前日戏说了几句《西厢记》的词,黛玉说要去告他一事,还在生气,故意不开门气她的。她委屈地哭了。次日便避着他。宝玉不知道黛玉曾来过而被丫头拒之门外,也以为她仍为戏语之事而气未消,双方都有误会。所以,在祭饯花神的日子里,黛玉独自去埋香冢葬花。宝玉听其吟唱后深有感触,好言劝慰黛玉,坦言苦衷,彼此清除误会,重归于好。
关于两次“黛玉葬花”在小说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一、“黛玉葬花”微妙地展示了宝黛爱情心理的发展
爱情的萌发。在爱情萌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宝玉的心理变化,宝玉从一开始刚住进大观园的开心,逐渐地变得不自在起来。而这种不自在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宝玉青春期的一种躁动,使得他的内心开始苦闷起来。一些心理、一些小心事逐渐地开始萌发。而宝玉的随从们似乎看出了这一点,用心的找了一些野史拿给宝玉看。一向对圣贤之书不感兴趣,将追名逐利的读书人斥为“国贼禄蠹”的宝玉,看见了这些书“便如得了珍宝”。对于宝玉现在的状况而言,此时阅读这些野史无非是给自己的小心事逐渐的点燃了,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宝玉拿着几本《会真记》(《西厢记》)在园子里看着,此时宝玉见到了黛玉。宝玉和黛玉一起读了西厢记,并且被书中的一些精神所感染,更加使得本身就具有一些叛逆精神的宝玉和黛玉有了一定的想法。仅仅只是一会的功夫,两人边将正本书都读完了。并且感觉从书中学到了很多以往没有学到的知识,愣愣的发呆,嘴里还默念着书中的一些词句。沁芳闸桥边缤纷的桃花,西厢记美丽的爱情故事,萌发了宝黛二人心中美好的爱情。在西厢记的推动下,宝玉和黛玉的两颗心逐渐的贴合到了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追求自由的爱情、心灵的爱情。这种爱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是前无古人的。同时,这种爱情相比于封建社会的其他爱情而言,更加单纯,更加幸福。越是爱情需要发展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封建礼教束缚的严紧,因此,对于宝玉微妙的爱情试探,黛玉不敢真实面对,表现出爱悦的反面,黛玉先恼后笑,人物的神态、语言十分生动。看似“戏语”,宝黛内心的情感互动却很真切。再后来,是黛玉情感心理的变化。她正欲回房,听到戏剧《牡丹亭》的唱词,黛玉的心中一阵感慨,然后又开始不斷的叹气,最后又开始如痴如醉。在听的过程中,黛玉想到了好多好多,她想到了西厢中的那句,几番感慨下,留下了心痛的泪水。这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黛玉细腻微妙的心理变化。她的心被戏曲溶解了,也被爱情深深地感染了。自此,黛玉觉得自己的身世如此的悲惨,心中更加的孤独,而越是孤独,就越是想到她和宝玉的美好爱情。
爱情的波折。由于封建环境的压力,宝黛的爱情在不允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着,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爱情中势必会有痛苦,会有争吵、也会有哀怨。并且在宝钗、湘云两人的介入后,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而在一次一次的争吵、怄气后,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似乎更加的亲密。黛玉葬花是一次大的风波,敏感多疑的黛玉遭受冷遇,误会了宝玉。《葬花吟》的哭诵,所体现的应是恋爱中的黛玉情感的自我升华。在祭饯花神的日子里,埋香冢,泣残红,吟出哀怨的《葬花词》。在这首词中,黛玉的爱情在整个故事中又一次得到了升华。而这也是她追寻的带有终极意味的爱情,而她的爱情又是那样的凄美以至于那种境界可以与其他世俗的人没有一丁点的一样。而宝玉也在黛玉的感染下,他的爱情也逐渐的趋向于黛玉。如此一来,爱情境界的相同使得他们的争吵、哀怨也都化为乌有。待到宝玉坦然表露真情后,黛玉的心就“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最终误会消除,两人的爱情又进一步发展。
二、“黛玉葬花”通过《葬花吟》进一步刻画了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黛玉葬花”(二)中的葬花吟诗情节侧重表现黛玉的诗人气质、奇逸文思,及其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情节的高潮是葬花,肩膀是国内担着锄头的黛玉一出现,手里拿着扫帚的样子明显就是以为葬花女。从黛玉的举动来看,每一个动作都那么娴熟。那么熟练,这显然说明对于黛玉来说,这是她经常做的事情。葬花是意在怜花悼花。以花喻人,怜花实是自怜,悼花本是伤己。怜花说明黛玉爱美,爱春天的美,爱大自然的美。怜己说明她自尊、自爱,爱青春的美,爱生命的美,珍惜人的价值,个性价值。悼花体现了她特有的少女诗人式的敏感、细腻、颖悟,凭直觉发现了自然界的悲剧。对春尽花残,一般人都是漠视的,唯独她细心地感觉到游丝的“软”、“飘”、“系”,落絮的“轻”、“沾”、“扑”,她强烈地感受到自然界的冷酷的悲剧气氛:“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不论是植物界,还是动物界,对春天的美的消逝毁灭毫不关心。对此,她“愁绪满怀无释处”。她“感花伤己”表明她由景及情,由物及人,由花的凋谢触发自己的身世之悲。体悟到自己所处的悲剧性情境。对物之衰、物之灭,一般人不会由此而生幻灭感,她偏偏由花落联想到人亡,,由春尽联想到红颜老死,由摧残花落的风霜联想人类社会中杀人的刀剑,这分明是她早意识到自己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对立。而这样的形势就决定了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她的性格是绝不会与之相融洽的。她虽然有自己的理想,她希望自己能够和爱人能够比翼双飞。但是现实的压力,封建礼教的压力太大,她预感到与卑污环境周旋无力,“明媚鲜妍能几日才,一朝漂泊难寻觅”。然而尽管她知其不可为,仍执著以求,还要抗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从诗句中可见。为了黛玉自己心中的爱情,她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宁死也不愿安命委运,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意识当然就是悲剧意识。黛玉葬花的精华之处是《葬花吟》,整首《葬花吟》由景而情,由情及景,情生文,文生情,情景相生,情文相生,人花一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黛玉的才气、才情,表现了她花一样的美丽、花一样的品格、花一样的灵魂,也预示了她花一样的命运。
三、“黛玉葬花”用象征手法预示了大观园女儿最终的命运悲剧
象征手法在作品中的应用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更加具有含蓄的特点,而也是这种含蓄的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在阅读之后都会有很多的空间留给作者去思考、去想象。本节中明显使用象征手法,用鲜花的凋谢来比喻红颜薄命。与此同时。黛玉葬花还有更深一层的象征意义。该事件是这一干人等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个具有重要性意义的事件。同时,该事件不仅寓意着黛玉自身悲惨的结局,同时也意味着封建社会繁华的大庄园有兴盛的一天也会有衰败的一天。
“黛玉葬花(二)”这一天正是芒种节,大观园的姑娘们祭饯花神。《红楼梦》中的群芳诸艳皆被喻为鲜花:宝钗人称牡丹;黛玉集芙蓉、海棠、菊花于一身;元春为石榴花;探春是杏花等等。但是文章也同样透漏出在美的花也会有凋谢的一天,同样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中,在美丽的爱情也难逃红颜薄命。就好比元妃,最后闷死在深宫内院,就好比迎春,嫁错了人,被折磨的忍无可忍后一尺白绫上了吊;就好比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姑,而大观园的奴才们、小厮们,其命运更加的悲惨。还有作品中的其他人等等,其被悲惨的命运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中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葬花”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谶语,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谶语。
(责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