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2017-10-10程金越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0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程金越

[摘要]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象征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下信息传播方式便捷及其特有的开放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了挑战。本文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载体、教育者媒介素质三方面作出调整来提供应对方案。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063-02

伴随着数字信息、3G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发进步與更新升级,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电子设备为媒介依托,综合运用文字、语音、视频、图像等形式进行信息的接受与发布的新网络空间的“微时代”也随之应运而生。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软件作为“微时代”的基本载体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形式。而实时互动传播交流的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已然全面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成为大学生获取实时资讯、人际交往、展现自我的重要途径。

一、“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首先,主体的大众化与独立性。微博的字符限制在140以内,语言的组织与表述不需要优雅精彩,叙事情节也不必要完整合理。没有性别、学历、年龄、职业的约束,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平台里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实时更新,发表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观点。这一大众化的特点间接地削弱了精英手中的信息传播的主导话语权,“微民”拥有了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人人都有独立表达内心想法的独立场所,可以发挥想象去制作微电影,运用网络平台参与微公益,全面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

其次,沟通的交互性与开放性。微博软件系统提供爱好分类选项,用户结合自身兴趣来选择关注领域。对于认同的信息,小视频进行转载和点赞,实现了互动交流。“微时代”中的社会群体的开放性体现在个体之间的跨越,这种跨越既是物理地域,又蕴涵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融合。信息的沟通传播由以往的逐级向下转变为现今的网状分散结构。“微民”间的个体在线讨论数量的增加也同样会使话题的影响力更加广泛。无组织的“微民”同样能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凝结成强大的合力。

最后,信息传播的简洁性与即时性。“微时代”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不再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也摆脱了电脑、网线、电源的束缚,用小巧便捷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媒介来浏览网页、即时发布消息。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生活节奏紧凑,只有零散的学习时间和生活缝隙。在短时间内便捷的阅读简洁且明晰的消息内容符合人们的需求,最好地阐释了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简洁性与即时性。

二、“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供给不足

“微时代”主体大众性和独立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播信息的不确定性。许多非主流的媒体为了博微民眼球以及点击量,发布的信息内容缺乏思想性,而过于娱乐化和夸张化。使得大学生浏览信息时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色情暴力言论、反社会主义等腐朽的意识形态。“微时代”下运用的科学技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面的,在便捷的社交软件上,大学生有了可以尽情表达自我愿望的平台和场所,而其中的许多表现经常带有盲目且非理性的特征,在手机上尽情地表现自我,但是在思修理论课或是教育者面前却三缄其口。大学生参与讨论热点问题时,被有意识的谣言鼓动,缺乏社会经验且一心热血的学生容易出现缺乏判断的跟风做法。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当主导价值观与所接受的多元价值观有所矛盾时,大学生面对各类思想冲击下的价值观出现选择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者却很难把握与回应,教育工作则会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难以掌握话语权。

(二)“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固定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以课堂、主题班会、报告讲座等形式,在同一时间、固定地点、特定内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面对面地完成教育活动。在微时代下,打破这一固有模式。一方面,免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没有传统教育方法的硬性管理和理论教育,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微时代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大学生在微时代中将以往的他赋性角色转化为自主性角色,自主选择信息进行发布,参与更多的话题讨论,畅所欲言的与许多思潮进行碰撞,主体性得到了发挥。面对新兴的“微时代”,在现实与虚拟的二重性中来回交替的大学生显然不能适应以往枯燥单一、输入式的教育方法。所以,应将微博、微信等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灵活高效的运用到师生的沟通互动中,选择更适合于现阶段大学生发展的新载体。

(三)“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权威性遭到威胁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特定教育内容,将其集中且持续的向大学生进行传授,从而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初定的教育目标。在青年大学生中广泛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敌对势力的腐蚀进行抵制,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在所有微民均可参与的微时代中,引起了发布信息的去中心化。舆论方向容易偏离主流价值观轨道,使青年大学生认知发生偏差,不对信息加以鉴别而随波逐流,影响事件的走向。偏激的舆论和大量错误信息的传播,对教育者的主体权威性进行了猛烈的打击,加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三、“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丰富“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党组织部表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微时代”的大众化与开放性特征,使得“微时代”下有多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复杂的环境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同时,教育者应积极掌握最新资讯,更新教育内容,缩小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避免教育内容有效性供给不足。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方向,层层解读大学生在“微时代”下的心理特征,社交网络一面是自由的表达另一面也是技术的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的另一门必修课就是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的良莠。对于媒体信息如何采取必要的整合和分析,重新筛选,批判采用。选取能够引起大学生共鸣的内容与课程结合,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滞后性。

(二)更新“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无论是在年龄层面上或是思想境界上,都更适合进行开放且平等的交流,没有绝对的权威者。为此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与开会讨论等形式,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一方面,运用新兴网络载体,搭建“微”平台。学校、学院开通官方微博与微信账号,使学院与班级有效联系起来,构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体系。在社交媒体网络上对于学生的了解也是更深层次和全方面的,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个体情况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微”交流干预机制。运用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将软件平台作为自己的媒介手段,巩固自己的主体位置,掌握话语权,体现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现代化媒介载体,以短视频和动图等形式将健康、有价值的信息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做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领路人,批评和驳斥错误的思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理念的传播。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学生积极性与好奇心并没有得到激发,潜在能量也没有得到更好地利用,利用“微平台”让学生更多的自己组织语言发表观点。

(三)提升“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微时代”下网络媒体有着自身标志性的语言,网络流行用语标志着最近的流行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习微博语言,争取与学生交流的主动权,用简洁趣味、实用性的语言方式吸引学生。用贴近生活、生动诙谐的话语,更加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来展示教育内容。将“微时代”的话语方式和正面价值理念融入到教育思想中,提高自身的媒介信息获取能力。高校也应建立专门的学习机构,利用媒体设备,视频,书籍保证教育者获得足够充足的媒介知识。以现实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媒体的能力,做到熟练操作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与自身的专业技能融会贯通。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网络平台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都作为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领路人,完成价值理念的传播。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