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投毒案”剖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7-10-10李慧
李慧
2013年4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宿舍投毒案,这起案件的发生带给了我们很多关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本文结合这起案件,对这起案件的发生原因和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为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提供思路和建议。
2013年4月1日,一则高校宿舍投毒的微博转遍了全国,复旦大学一名在校研究因中毒入院。2013年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薄通报称,嫌疑人为同住一屋的舍友。第二日,黄杨因病情严重抢救无效而死亡。
在后来的调查中,经警方查明,林某投毒的动机是因为两人因生活上的琐事导致关系不和,故而心存不满,于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近几年,此类大学校园案件不断发生。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根据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所作出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犯罪率在1956年,只占到整个社会犯罪率的1.1%;在文革期间这个数字有所上升,为2.8%;而在近几年,这个数据突然暴增,大学生的犯罪率占整个社会犯罪率的17%。
为什么大学生的犯罪率在这几年间大幅升高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与大学生的心里和心智特点以及家庭和学校环境有着重要关系。本文就以负担学生投毒案为例,来深刻解析这类在大学校园中发生的伤人、杀人事件,以及提出一些建议,怎样才能减少或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此案件高发的原因
性格内向,悲观、自控力差。嫌疑人林沐对自己的情绪状况也曾有过不满。“周围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我的状况却像天气,反复无常——像个神经病。”在复旦读研的第二个学期末,林沐发表日志,这么写道,“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喜言辞,不善言辞……我想,我是个有点悲观倾向的人。这种悲观倾向会在不恰当的时刻提醒我事情的不确定性,让我动摇、害怕、继而放弃。”根据警方的调查和知情人士透露,其实林某与黄某关系不和已有一段时间,林某对黄某的不满日积月累以致最后一念之差而作出疯狂举动。从林某从实验室带回有毒药品来看,他的内心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他之所以有此举动,是因为他不愿意再压抑,而是要豁出去地去发泄去释放。
缺少包容心。林沐的投毒动机经过调查,只是因为一些生活的琐事,在我们看来,这些琐事真的不值一提,更难以想象,这些琐事竟然能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且是出类拔萃的研究生成为杀人的“大事”。在我们为之愤怒、不可思议的同时,可以看到人性的扭曲。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心里呢?心里的不够成熟、嫉妒、缺少爱心、包容心是其一个重要的原因。
不会正确与人沟通和对生命的漠视。在我们现行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乃至学校主要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历等等。而对学生在尊重他人的人格、善于与人沟通等情商的教育比较缺乏,因此在学生独自处理问题事,遇到矛盾时,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重视学生心理疏导,增开心里教育课程。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中心在2002年的一次大规模调查中的数据表明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十年后,据《2010-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7%、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或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九成学生心理出现困扰。目前的高校教育仍是以学生的文化或技术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的教育可以说还很不够。
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倾吐的场所。网络中关于“在你认为自己常处在哪种情绪中”的调查中,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郁闷、无聊、烦躁;而遇到心理问题,同学们普遍缺乏有效方式,“如果你遇到不顺心的事,如何解决”,一半以上的同学选择了“强忍”和“逆来顺受”,而选择“找父母倾诉”和“找心理咨询机构”的不到十分之一。笔者认为,在高校中,专门的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心里咨询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就此问题,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专业的心理老师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也可以把心理咨询安排到正常的教学体系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此项课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和心理问题,并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就能有效减少或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培养学生体谅和包容别人个性品质。体谅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培养。体谅人,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同住一个宿舍,在一起生活,难免有一些小的摩擦,如果不懂得处理往往、不懂得包容,往往就会酿成大祸。对此,在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中,要从结合每个学生的实情况,考虑他们的情感和动机,去关心学生。
多给学生提供集体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是促进关系发展的润滑剂,如果缺少了润滑剂,人际关系就可能出现摩擦。现代化发展的社会,电脑、平板智能手机无比发达,学生在业余时间更多的是以這些电子产品为伴。作为学校来说,可以多举办一些集体的活动,比如体育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感觉到一种爱和被爱、帮助与被帮助、体谅与被体谅的感受,营造一种健康的校园氛围。
“复旦大学投毒案”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案件,但嫌疑人身上的很多问题是有普适性的,其他学生在平时也可能都会遇到。所以,如何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则是学校方面应深度考虑的。教育者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责任,从复旦大学的这起投毒事件可以看出,心里疏导教育在各校的教育中应当更加重视,也应考虑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在抓紧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心里调控和适应能力,提升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