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论戏剧内容与形式关系
2017-10-10孟凡
孟凡
【摘 要】戏剧的展现不仅依附于剧本、导演、演员,还依附于观众,好作品的审核标准之一应当是它能否被观众所接受,而观众这一主体自身带有巨大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欣赏者的他们同时又以审美主体的身份存在,这使其直接影响戏剧美的发展,而戏剧美的展现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在内容上深加工,一种是在形式上做花样,从美学角度出发会发现,内容与形式之间虽然是相互依存发展的,但不可否认内容永远是戏剧的主命脉,形式美也需要有内容作为根基。
【关键词】美学;戏剧;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22-02
戏剧的发展源远流长,在各种技术设备还不发达的年代,戏剧已经开始活跃在民众之间,然而在社会发展之后,戏剧的发展势头显然被削弱,一方面原因是戏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是戏剧对于舞台的特殊要求相对镜头来说稍显刻板,正因如此导致了戏剧的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特别强调形式,认为形式才是戏剧美的表现,甚至忽略对主题内容的把握。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如何变动,有观众的戏剧作品才可称之为一定意义上的成功,这也就导致了观众的审美将直接影响戏剧美学的发展,而观众对于新鲜事物一时的好奇感足以影响整个戏剧的发展,所以,戏剧除了要注重观众之外,还应回归戏剧本身去考虑。
一、观众审美直接影响戏剧美学的发展
首先,戏剧作品需要做到观众接受。一部戏剧作品,生产出来除了要满足创作者自身的情感表达之外,就是为了服务于观众,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只有达到观众的预期,使得做出来的戏剧有人观看,那此部戏剧存在的价值才可以取得,同时,只有当观众作为审美主体出现,才能进行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也才可以使戏剧美建立。但是可以看到,仅从观众接受的层面来说,观众是十分宽容的,他们可以欣赏纯商业的偶像戏剧,就像可以接受一眼看到结局的偶像电影一样,只要有一个特殊的兴趣点可以抓住他们,他们就可以前来观看。但是作品不能只凭一时的观众喜好来博取观众的眼球,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可以经久不衰,让观众回顾仍然可以有新的感受才是好的作品,就比如人尽皆知的《哈姆雷特》,常說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产生久远且经久不衰的剧本,各大剧院现在仍在排演,且能做到场场爆满,虽然在这个剧本里仍然是充斥大量的内心独白,甚至合唱,但依旧可以被观众所接受,在接受的前提之下,又经过时间的打磨,依然可以屹立,由此,我们不可否认蕴含在其中的戏剧美。
其次,要正确看待观众导向。观众群体具有强大的主观力量和不可控因素,其导向的作用不一定完全正确,戏剧创作者更要正确看待。前几年戏剧界的先锋戏剧兴起,虽然大众对其褒贬不一,但越来越多的观众仍是趋向于先锋剧,觉得先锋戏剧的特殊形式打破了戏剧的固有模式,它更新颖,更出众。不可否认先锋剧存在的特殊价值与意义,但是对于很多初入戏剧的学生或者现在纯商业性质戏剧的发展来说,其出现的这种诱导倾向则更为严重。这里就是指观众群体的主观力量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例如某种新的尝试会让他们眼前一亮,但细追究起来又无法回答好在哪里,再一次观看之后兴趣很快荡然无存,这便是来自观众的不可控因素。当然,观众群体的思想高度和戏剧素养不同,不能对观众加以过多要求,这就要求作者要看清这些不均衡问题。早前孟京辉的先锋戏剧做得如火如荼,《琥珀》《恋爱的犀牛》做得都非常成功,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此之后,尤其在校内很多学生尝试进行此类创作,他们仅看到观众的喜好而止步于形式,忽略了戏剧该有的故事内容。可怕的是演出结束之后观众纷纷叫好,点评也只是“我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我觉得很好”,不能让观众理解的戏剧何以为好?新的形式发展固然是戏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是在讲不好故事的前提下而去想如何玩转形式,只会导致花样重重但质量极低,在这里,观众的莫名叫好只会让编剧迷失方向,有一定戏剧素养的观众总会站出来,希望现代编剧能本分老实地讲好一个故事,不求空,只求实,而对于大多观众而言,他们只强调一时的感官满足。对美学而言,形式是其中一大章节,但是对戏剧美学而言,形式是其中一个分支,观众的导向将影响戏剧人的创作重点,但观众的喜好又不能完全说明戏剧该有的发展趋向。所以,应当对观众加以引导,提高他们的戏剧素养,更为关键的是,作为戏剧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又停在表面,即使是形式主义的戏剧也有其固定的主题表达,不可偏激营造出故弄玄虚之感。
二、戏剧发展需要重新抓回内容主脉
第一,戏剧中内容相比于形式较易获得成功。我们从来不否认形式,它是传达美最直观的手段,但形式是一个变幻莫测,而一旦发生变化又极易定型的事物。现代戏剧比较出名的,例如《等待戈多》,它的全场没有多余的布景,没有太多的台词和行动,观众依然对其认可是因为它具有想要表达的内涵,那种碌碌无为,对生活的茫然,是它的故事主脉,“茫然”这个词要求了它的反复和无意义,这就是作者的一种探索。而现今较多的戏剧,将台词设计和舞台环境布景都做了极简的处理,但是重复的无意义的台词有时根本不能表达内心思想,甚至即使表达也会让人发现,世界上有一个《等待戈多》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出现等待苏珊、等待威廉,如此学习,产生物只剩下无意义的模仿。
回过头看各种情感戏剧,剧情不外乎相爱与阻碍,这些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频频上演,但观众还是愿意买票去剧场中观看,因为它们大致没有区别,但细化出来,每个作者和导演又都有自己对于这些事情的新的体认,结合起来又是一出新的故事,有新故事对人眼球的吸引力并不亚于仅仅在形式上的观感吸引。再比如重写历史剧,历史的事件观众都十分清楚,但是编剧可以依托他的编剧构思,合理地对真实发生的事情进行有机融合,使搬上舞台的演出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其戏剧性,观众依旧买账。所以,与形式相比,加深功力修改内容依然可以获得成功,且相比较形式而言,形式一旦形成就极易定型,新的形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现,而内容千变万化,确定好主题,认真遵循着编剧的轨迹讲好一个故事,成功反倒容易。endprint
第二,戏剧作品中内容主脉是王道。不管何种类型的戏剧作品,都要把握戏剧中“戏”的成分,要有戏就需要故事和人物的填充,如今很多现代戏剧,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以致不听作者阐述观众难以明白,且有时候因为想要表达的内容众多,直接导致了剧中人物没有各自特殊的性格,都变成了作者的“代言人”,作者认为自己创作的是现代戏剧,它可能只是几个演员站在台上,没有交流,各做独白,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形式,新的尝试。当然这是一种较极端的作品,但是却可以涵盖各种只玩形式戏剧的通病,现阶段的很多初学者或者只考虑商业效应的戏剧人,打出旗号宣传他们的戏剧,看似高深莫测,实则空洞无内涵。雖然可以承认在戏剧中,美学的产生一样需要审美主体,也就是观众,或许他们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对眼球的吸引而观看一出戏剧的演出,但是这种美不能完全划入戏剧美学的门类之中,更多的戏剧美学,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更表现于内容之中。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雷雨》,舞台布景就是家内布景,十分简单,也没有太多额外的独白等等,但是它依然可以稳居戏剧榜首,是因为在此剧中,对内容的打磨足够细致,人物的定位十分精准,每一次的上演都可以将观众带入戏中,随着主人公命运起起伏伏,即使看过仍然会意犹未尽。所以很明显,对于形式而言,把握住内容的主脉对一出戏是否能存活长久是十分关键的,而这种存活的长短与戏剧美学之间也显然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戏剧美学之中并不否定形式的重要意义,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创作戏剧的人群之中,大家都有自己的独特定位,有人偏向现实主义,有人偏向表现主义,也有人偏向形式主义,存在即是合理的,但关键在于确定各自的定位,从各自的定位出发找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即使是表现主义抑或形式主义,也要有内容,才能深入到形式之中,进而在更深层次中挖掘自己想要表达的主体思想,不能因为形式而形式。在戏剧的创作过程中,有很多同学对形式有特殊的追求,我们并不否定这是一种好的发展,但是如果在形式之中又面面俱到地表达内心,会出现三种问题。首先,故事中尽管人物众多,却都在表达同一个人的思想,人物变成纸片式,使得故事有一个人说也可以,多个人表达也行的结果,人物的出现本身不存在价值。其次,由于所有人物都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极其容易贪多而造成找不到主线在哪,这是戏剧中十分忌讳的事情。再次,如果确定是形式主义者,就应该认真思考如何用形式表达内心感受,在此基础上面面俱到又会使作品偏向求实,作品在现实与表现之间摇摆。所以,最根本的,或者说最基础的,是需要创作者在创作之初思考清楚,自己要选择何种方向,不可贪多,或盲目不清。
三、结论
自由不是任性[1]。在戏剧之中,形式新颖固然吸引眼球,但创新不代表抛弃原有价值,可以积极创新但不能因为创新而丢掉主业,老老实实地讲好一个故事永远是一个戏剧人需要做到的本职工作,过分地寻求形式只为博观众眼球则容易将自己拉入怪圈,故事价值荡然无存,形式飘忽无意义。而从戏剧美学角度来说,戏剧的内容与形式都可算入戏剧美学的范畴,美学的确立离不开审美主体,但针对戏剧的发展来说,其审美主体的意见和趋向更需要戏剧人的分辨,经得住历史检验的戏剧美才可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之美。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