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隆中对》
2017-10-10
一、 全面周详的战略构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对当时天下大势的分析,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联吴”的战略方针、战略措施,从总体上看是准确的、可行的,因而成为刘备集团立国和兴复汉室的基本指导思想。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夷陵之败,导致《隆中对》战略构想中途夭折。《隆中对》战略构想的最终目标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不在它本身,而在于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二、 成就三国鼎立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一是要刘备不可与曹操硬碰硬,因他已经拥有“百万之众”的强大实力;
二是要暂且同孙权结为联盟,不能与之为敌,因他基础比较深厚;
三是要占取相较弱势的荆州和益州为家,作为立业之本,形成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
四是要内修政理,使无后顾之忧,对外结好盟友,使之成为牵制强敌的重要力量;
五是要选定适当时机,分兵两路,以钳击之势攻向曹军,达成收复两京兴复汉室的目的。刘备后来施行了《隆中对》战略方针,先后占荆州,取西川,得汉中,自立汉中王,便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他事业成就的顶峰。
一、建立在虚幻的沙滩上
《隆中对》并不像论者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是古代战略预测和运筹思想的典范之作,是杰出军事智慧的集中体现。恰恰相反,它的基本战略方针是建立在虚幻、空想的沙滩上,即战略筹划的前提本身就是错误或说是不存在的,故而在实际操作中注定要碰壁的,正是它构成了诸葛亮一生悲剧命运的怪圈。
二、蜀汉衰亡祸根在于“隆中对”
在分析诸葛亮失败的原因时,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隆中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