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以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例

2017-10-10董元方

关键词:清华大学专业教育

董元方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专业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以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例

董元方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在国家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今天,从引导创新创业精神的角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有必要在总结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现状基础上,以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例,阐述创新创业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专业教育各环节中渗透创新创业培养和教育的价值、思路和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新氛围营造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1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全球25~34岁的毕业生中有29%都来自中国,远远超过占11%的美国。毕业生质量成为人们必须关注的话题。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就业率曾是对高校评价的重要指标。但是随着毕业生质量问题浮出水面,人们开始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力。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就业能力的培养,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高校和专业教师,从专业教育的角度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取得了很多成就,为高校“供给侧”综合改革提供了范例和契机。

本文以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例,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及其所起到的作用,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依据。

一、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在我国经济面临上行压力的今天,创新创业精神为我们带来了崭新的前景。1977~2005年,美国初创企业每年为美国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而现存企业却带来每年约100万个就业岗位的净损失,使得中小企业成为美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奥巴马的“创业美国”政策计划促进了美国经济复苏、缓解了就业压力。这是我国应该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第一,就业力与创业精神不谋而合。所谓就业力,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言语理解、数字运算、逻辑推理、思维策略以及资料分析等专业素质,也包括独立性与适应性、团队合作、容忍力、压力下工作、抗挫折能力等人文素质。哈佛大学商学院对创业精神的定义是:“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不以当前有限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从这个角度看,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没有机会创造机会、没有资源创造资源的行为,与就业力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1]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教育部曾通过九所试点院校摸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开展的路径,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于2010年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于2012年8月1日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成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破解高校创业就业难题的指导性文件。文件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方面,强调: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七项主要任务,并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个指导意见进一步巩固并夯实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方法研究现状

如果说人的创造性、创新和创业能力必须通过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才能潜移默化生成,那么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两大模块: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专业知识的训练。或者说,创新创业教育要深深依赖于以人文知识浸润的专业教育中。

因此,专业教育本身就应该营造和提供适合学生锤炼品格、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场地,它内化为教师的敬业精神、学生的内驱动力,外化为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学校管理的不断创新、校园生活的不断丰富,使大学真正成为可以讨论思想和未来,并积累实践经验的地方。所有这些,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对自身做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变革,真正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切身需要,充分启动内生动力,才能产生良性循环效应。

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模式方面,李秋斌提出以素质教育层面的全员化、全程化基础教育为基础,实践应用与反馈、渗透式融入式专业教育相结合,并结合就业教育层面的创业生涯引导,构建多维、立体、层层推进的实践模式。[2]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方面,童晓玲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部体系拆分为目标理念体系、组织环境体系、参与主体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实践平台体系等五个模块。[3]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和评价方面,王华归纳出“两个联动、三个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4]陈留平对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的平衡计分卡进行改进,在原来的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维度,从五个维度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5]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进行,张旭认为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的实践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6]高校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将构建孕育与培养创新创业文化的高等教育环境;改变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引入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应用导向,以“互联网+”全面改革高校学习与科研模式;从高校创新体系与产业创新发展对接角度,构建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问题,促进产业发展。

综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将反向促进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综合改革。利用信息技术、充分结合教师的科研方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融合渗透模式,是提高毕业生就业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着眼点和根本保障,既可以突破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也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本质支撑,进而完成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7]

三、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如下三类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将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把第一课堂的创业教育类课程与第二课堂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讲座、竞赛活动相结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第二种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在教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育,兼顾为学生创业提供所需的技术咨询和资金。上海交通大学提出的三个基点(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和三个转变(专才向通才转变,教学向教育转变,传授向学习转变)为创新创业体系提供了理念基础。第三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成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研究,设立创业基金,提供种子资金,成立科技园、科技孵化器。

本文以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改革为例,比较详细地描述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其他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范例。

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门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二是致力于创新氛围营造的各类实践活动和课程,包括研究中心、学生科协举办的各类科技讲座,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家和校友支持的崭新而灵活的授课形式。与此同时,也在鼓励和打造一批能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精品课程。

图1 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清华大学无疑是国内高校的先行者。早在1996年,清华大学教务处就开始负责组织 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ig,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各院(系)成立SRT计划工作组评审立项,并推荐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学校为立项学生项目提供项目经费和学分激励,并设立相关评奖评优奖项。2012年开始,国家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之后,又拥有了国创和北创(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资金支持。

2013年4月25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持创办了清华x-lab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8]该平台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强调以人为主,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强调创业能力,不拘泥于狭义的创业。其组织跨学科、跨院系,构成横向机构的联合体,联合了校内14个共建院系、战略合作伙伴、社会上的企业、投资机构和服务机构,并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指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比如“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创业十堂课、校园VC创业营、创业实践游学活动、主题工作坊、训练营、专业领域咨询服务、导师辅导、专题培训、企业参访、创业沙龙等,并利用丰富的校内校外资源,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完成。

同时,研究生院与清华x-lab共同组织开设了多门创新创业专题课程。其中包括《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创办新企业》、《新技术的商业化》和《创业营销实务》等十余门创新创业专题课程,又为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人员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这些课程推动学生开展自我学习和团队的创新创业实践,促使他们掌握方法、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成长为具有想象力、创新力、执行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创办新企业》课程成立了“创业行”课程基金,为参与课程的同学开发创业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和投资,并引导风险投资参与。在过去五年的课程中,学生团队获得投资基金超过8000万元。

2015年春季,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清华x-lab共同设计并组织实施了“清华大学学生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面向在校研究生和感兴趣的本科生,要求学习由“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和“实践交流”三个模块组成的课程,和实践交流活动,获得至少8学分。2014年4月,大数据硕士项目启动,依托相关七个院系,共同开设10学分的大数据公共必修课程,培养研究生大数据思维和素养,重点培养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创新应用能力。修满学分者获得“大数据能力提升证书”。

2015年底,清华又一创新创业教育实体——清华创客空间i.Center建成。这是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其基本理念为“三创整合、本研协同、三位一体”,与x-lab形成鼎足竞争态势。其中,“i”的含义为工业级、学科交叉、创新型、国际化、以学生为主体。

2016年,清华大学教务处依托iCenter教学办公室,由多个院系联合开设基于“交叉融合”理念的本科“清华大学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简称“清华技辅创”),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团队项目实践和跨界学习,修读技术、设计、商业三大模块课程,实现创新技术产品及初创企业策划。2016年首次推出的三个“技辅修专业”包括智能硬件、机器人、智能交通。要求学生组成跨专业团队,实行跨院系的联合主任制,确定招生人数,面向全校大二和大三全日制本科生招生。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也于2016年开设了第一批本科生培养项目《互联网金融与创业辅修专业》。

(二)创新氛围营造

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是由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支持的。主要包括校友和专家支持的讲座和交流活动、寒暑假的学生社会实践、有创新元素的特色课程等。

首先,校友和专家的支持,是创新创业的恒久动力。由学校师生人脉连接的专家和校友,成为了讲座和交流的主力、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主要支持力量,甚至融入了有创新潜力的专业课程。包括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在内的团体,不断邀请企业家和专家来校讲座和交流,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术交流,也提供了大量实习机会。学校还为有利于学术成果产生的专业课程优先提供辅助资金,鼓励了师生们的创新热情。

其次,寒暑假的学生社会实践,为学生打开了与社会沟通的大门。每年召开清华学生社会实践年会,对学生们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的社会实践进行总结表彰。这些社会实践突出利用专业知识对社会做出贡献,利用社会调查发现问题,并想办法改进创造、献计献策,最后形成科普宣传或科研文章,致力于民生改善。

另外,校内的学术交流活动源源不断。各学院内部开展单周和双周论坛,请在校教师轮流讲解最近的科研工作,与其他师生一起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督促,是非常有效的学术增进活动。

这些交流和实践活动,使师生们一直处于思维碰撞中,鼓励了独立思考和自我知识更新,触发了知识体系的合成,成就了优秀的创新氛围。

四、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是启发师生智慧,改革教学理念。清华大学未把创新创业教育归结为某一种形式,而是在寻找创新的“痛点”上下功夫。这些“痛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科技应用、突破学科限制

设置大多数学科都用到的工具课,比如概率图模型、深度学习、大数据与内存计算;设置交叉学科的课程,比如脑与认知科学;甚至不惜建立新学院,比如交叉信息研究院,把计算理论应用于不同领域。这些做法,极大开阔了学生眼界,触发了创新思维,拓展了人脉,并强化了与企业和社会的融合和互动。

(二)技术与管理互动,开展创新研究

利用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关注自身发展和国家需要,为国家技术创新出谋划策,充分体现了服务社会的高校职责。同时,利用创新发展研究院,把国家政策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政策沟通平台和学术交流,建立企业、政府、学界之间的桥梁。

(三)解除师生创业困境

通过各种形式建立孵化平台,比如设置创新课程、创业指导课程,建立创客空间等组织,并与风险投资企业建立合作,力争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发现创业机会,提供风投资金,指导公司运作和管理,帮助师生创建的小企业走向成功。

(四)发动全体师生、共建美好校园

集中师生的专业优势,把科技和服务全面贯彻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把一般性的管理和服务(比如图书管理和日常保洁)抽离出来交给物业公司;把专业相关的服务工作提供给学生,安排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教师适当兼职,提供面向校内和校外的创新创业宣传和服务,在学校间、校企间建立良好合作。

清华大学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打通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之间的连接,为其他大学做出了典范。同时,这些实践成功塑造了一批由校园走出,利用专业知识成长起来的科技企业,如Face++、炫我科技、木瓜移动等;由于在学校能广泛接触最新科技和商业信息,也催生了一批把专业知识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的新兴企业,如虎扑、阳光印网、安的鸡尾酒等。这些企业实现了自身发展、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愿意反哺母校。

笔者认为,虽然清华大学身处国家政治中心,地缘和资源优势明显,但对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创新“痛点”的判断和处理办法,却不限于国内顶尖学府。对于任何高等学校来讲,充分利用本校或本地资源,创造性营造学术氛围、创造创新创业条件,在融入当地管理决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五、总结与展望

以国家创新创业导向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国内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网络越来越发达,吉林省的地缘劣势将不再明显,中小型科技企业在这片土地上也正在迅速发展,高校需要集中精力、扎扎实实把高等教育的活力激发出来,让所有师生都能感受到专业教育的优势。

本文在充分调研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从突破学科限制、技术与管理互动、解除师生创业困境以及师生共建校园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创新“痛点”;试图解开普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为素质教育提供方案,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建议,为省内高校提高学生就业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1] 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7.

[2] 李秋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J].闽江学院学报,2014,(1):118-124.

[3] 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4] 王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4):1-4.

[5] 陈留平,张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7):22-23.

[6] 张旭.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1):26-35.

[7] 彭广林.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试论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J].亚太教育,2015(32):60.

[8] 钱颖一.大学的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9.

G642.0

A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一般规划课题“专业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No.GH16135);长春理工大学校级教研课题“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建设”

董元方(1975-),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