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 《祭侄文稿》
2017-10-10■张琪
■张 琪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 《祭侄文稿》
■张 琪
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书为心声的意思就是书法不仅是在用笔墨书写汉字,更是在用“心”说话。中国的心理学是以心为本的,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是一种境界,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人的心理现象作为一门研究课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心理现象一般表现在有机体的各种活动中,因此,心理现象一般也指心理活动。“心理学” (psychology)这一名称最早是源于希腊文的“灵魂”和“学问”的构词,意思是研究“灵魂”的学问。书者们通过线条、笔墨来抒发心绪、表达情感,用书法线条的笔墨艺术来承载人的灵魂。
图1 祭侄文稿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的种种因素和条件不同,人们在形成需要、动机、信念、兴趣、理想和世界观等方面,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豪放者的字体如狂风扫落叶般,挥挥洒洒、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拘谨者的字体如铁杵磨针一般精雕细琢,字体方整、笔画平正;平和者的字体如山间流水一般,相见而行、茖纤间出。每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都是注入了书者的情感和灵魂的产物。清代刘熙载认为:笔墨性情,是以其人的性情为本的。历代大书法家多品行高尚、为人正直,与其书风相契。
颜真卿 (709—785),字清臣,官至太子太师,出身历代儒雅传家,精通文字、擅长书法。世称“颜鲁公”。其探讨小学,留意翰墨,为立家明训,莫不克尊是守。受家训的影响,起初他书写并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不以书自命,书契之作意在适用记事而已。惟其性之爱重,所见亦多,玩习趋变,随意自娱,不为有名气反而得其名。他最早著有 《多宝塔感应碑》 (天宝十一年),广德二年 (764)又书 《争座位帖》,《麻姑仙坛记》撰书于大历六年 (771)。其中 《祭侄文稿》最令我惊叹不已。《祭侄文稿》简称 《祭侄稿》又称 《祭侄季明文》,此文稿书于乾元元年 (758),是鲁公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23行,共234个字 (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安史之乱时,因安禄山叛变,侄子季明抗击叛军而惨遭砍头杀戮,正当英年,且归葬时已失身躯,仅剩下头颅。颜真卿悲愤难抑,情不自禁,以文祭之。客观现实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情绪、情感的源泉,情绪为刺激所引起。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爱侄季明被杀这个事件刺激起了他的情绪。颜真卿所经验到的情绪性质是他主观的,不是客观的。由刺激情境引起的愤怒、悲哀等不同情绪经验,只有他能真正地体验到。安禄山的叛变,和爱侄季明的被杀,激起了颜真卿的愤怒和悲哀。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愤怒和悲哀:“愤怒”是愿望不能实现并一再受阻,而导致内心紧张状态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祭侄文稿》是安史之乱时所作。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元、天宝年间,宫廷生活日趋腐败,边镇节度使佣兵49万,为中央内地兵员的6倍多,造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安禄山叛变,颜真卿本是带军平定边镇将领安禄山,却由于兵将太少不战而败,损失非常惨重,激起颜鲁公的愤怒。“悲哀”是失去热爱或盼望的事物所产生的情绪体验。颜真卿不仅战败,还失去了自己的堂兄颜杲卿和爱侄颜季明。当时叛军进逼,颜真卿的堂侄成为他父亲和颜真卿的联络官,往返于河北正定、山东德州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连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于唐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破城,颜杲卿和颜季明先后被叛军安禄山所杀。所以他无意于书,悲痛欲绝,感情极度激烈,完全受心情驱使涂抹、修改、顿挫舒放,但正因为如此,此幅书法作品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彩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道法自然。他把对侄子的哀怨和对叛军的愤怒之情交织在一起书写了 《祭侄文稿》。书写过程感人至深,可以说是用鲜血写成的忠义和亲情。
黄庭坚在 《山谷题跋》中评论到颜真卿的 《祭侄文稿》,说他的文章和字法皆能动人。从现代心理学的主导观点看:情绪情感活动至少由情绪情感体验、情绪情感表现和情绪情感生理三部分组成。它不仅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而且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如面部表现,以及独特的神经生理活动,如皮层下部位的特定活动。它既是体验,又是反应;既是冲动,又是行为;既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又是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颜真卿情绪经验的产生,虽然与他个人的认知有关,但在情绪极其愤怒和悲哀的状态下伴随产生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应,他是无法控制的。在情绪、情感状态中,人的呼吸系统的活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为了宣泄情感,他纵笔疾书、下笔猛烈,浓墨重写,点画密集成块。
综观全篇,首篇从线条上看,开始线条沉稳、含蓄,笔画似有中断,书写章法如同呼吸曲线一般缓慢,变化略弱,消极悲伤时呼吸每分钟9次;从内容上看,记录了祭拜的官员,陈述了侄子季明的出身幼行,另外还体现了一种绵绵的回忆“仁兄爱我,俾尔传言”,情绪还没有达到高潮;中篇从线条上看狂放、疾速、墨色加重,同时也隐藏着抑扬的交替,书写章法如同呼吸曲线一般变化幅度大,愤怒时呼吸加快,每分钟40次,“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感情的冲突达到高潮;末篇的忘情,线条在无法中断中结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颜真卿的情绪带有较多的冲动性,一旦发生,往往一时难以冷静。“呜呼哀哉,尚飨!”体现出他悲愤苍凉的内心感受。
图1-1
图1-2
图1-3
图2 在各种情绪状态下的呼吸曲线
情感始于意识的控制之下,并且多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书如其心,翰墨传情,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伤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苍劲。此书之奇绝,在书法领域除了 《兰亭序》之后惟此为高,故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美誉。陈深 《停云阁帖题记》说: “此贴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纂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反而极其工邪!”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职位宝贵。
在人们的眼里,书法是无色的绘画,抒情的音乐,笔尖的舞蹈。书法既要在法度之内,又要超过法度之外,法度之内是技法,法度之外是内心的自我。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我们通过 《祭侄文稿》可以走近他、认识他、了解他的性格,体会他的心情。性格测验法是西方较为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鉴定性格的方法也有很多,如观察法、谈话法、传记分析法、作品分析法等。时过境迁,我们只能通过颜真卿列传、书法作品和相关史记等去认识他。无论从文学内容还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分析,我们都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场景,体会颜真卿的心境。心境,是指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工作成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等等,会对心境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写字,就是在写一种心境。唐朝希运在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中强调:心境双忘就是放下,心就是无心,境是缘起空性,统统放下,乃是真法。书如其心,翰墨传情。生活亦是如此,心境不同,生活亦不同。在书写中找寻内心的花园,在内心的花园中开出一片墨香的花海。阳光明媚,坐在窗边,看书读报,放一曲 《高山流水》,泡一壶淡淡花茶,临写一篇古雅文字,以吾心会古人之心,当吾心与君心相遇,就情不自禁,难以自拔。
注释:
[1]仁兄爱我,俾尔传言.仁兄 (颜杲卿)出于对我的保护,让你给我传话 (即担任联络)。
[2]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贼臣 (王承业)佣兵不救,致使 (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 (颜杲卿)和儿子 (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
[3]呜呼哀哉!尚飨。“尚飨”;飨,通享。又指以酒食款待。此处指祭祀时希望死者能享用这些祭品。
[1]潘仲华 《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01158页
[2]潘仲华 《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01158页
[3]潘仲华 《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01146页
[4]朱关田 《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03164页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