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山淡漠无人共,唯与知己论平生

2017-10-10荷衣蕙带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5期

◎ 荷衣蕙带

春山淡漠无人共,唯与知己论平生

◎ 荷衣蕙带

六月,金陵(今江苏南京)的莫愁湖上,众荷凌波出水,青叶莲子杂衣而香。荫荫绿柳下,曲径回廊间,都是四方慕名前来观看荷展的游人,粉衣丱(guàn,儿童的发式)发的纪映淮就随着父母夹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沿途售卖的精巧小物什和各色美食都没能引起纪映淮的兴趣,不过年方九龄的她举手投足间都是小小淑女的模样。一家人且走且看,一人一句接龙着历代咏荷花的名篇,沉浸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

这时,不远处骤然爆发出的一阵喝彩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只见一群人在做联句的游戏。等到他们走近,正有人出句:“叶出尖角问晴天。”众人还在思索的时候,聪慧的纪映淮已想好了下句,脱口而出:“花退裂盘笑丽日。”大家这才注意到这个娇小可爱的小姑娘。一旁好事的人纷纷打听这是谁家的小才女,这才知道原来是本地名士纪家的女公子。

自此之后,许多人都知道纪映淮善对。就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父亲的朋友还特意指着院里的桂花树出句“丹桂虬蟠花香”,让她对下句。纪映淮扫视一下院子,看到墙角的紫藤,脱口而出:“古藤曲铁叶绿。”

看到她如此才思敏捷,父亲的朋友忍不住想好好考一下她,故意说:“我的这个上句前后都可以加字,还要不要继续呀?”纪映淮嫣然一笑:“我的下句也可以加字。”加过字后,上句成了“楼前丹桂虬蟠花香溢满院”,纪映淮随即对出来加字的下句“院内古藤曲铁叶绿罩长廊”。对仗得贴切而工整,一众亲友都惊讶于她的机智和早慧,对她赞誉不绝。不仅是对句,纪映淮的诗也写得清丽蕴藉,流传甚广,早在她及笄时已经饮誉江东。

小才女十几岁的时候,全家客居绍兴。父亲也和绍兴知府成了好友,两家的关系很近,来往频繁。

月圆中秋时,知府设下家宴,请纪映淮的父亲与兄长前去赏月赏菊,作陪的还有知府之子杜李。相貌英伟、气宇轩昂的杜公子虽然年纪不大,举止言谈从容稳重,深得纪氏父子的欣赏。

秋芬淡韵,清辉满堂的夜晚,有美酒佐诗,月色洇墨,这场欢宴持续了很久很久。也正是这场小聚让纪氏父子对杜李的人品、才学有了一次深入的了解,父子二人一致看好杜李和纪映淮是最合适的一对璧人。而杜氏父子其实也早就听闻过纪映淮的美名,也正有求娶之意。于是两人的婚事很快就敲定下来。

崇祯八年(1635年),纪映淮和杜李都是18岁,两个彼此中意的有情人回到杜李的老家莒城(今属山东日照)结为伉俪。

他们是一对佳侣:纪映淮性情婉静,诗风深婉和雅,杜李则性格沉稳,诗风沉雄豪放。两人彼此欣赏,也喜欢彼此较量。陌上花开的春日,荷叶铺湖的盛夏,鲜果满枝的浅秋,雪舞漫天的深冬,都是他们寻诗联句的好日子。

每到这样的时刻,他们就会为对方分韵作诗,擘笺挥毫间,看看谁能先觅得好句。输赢于他们都无所谓,那种棋逢对手的欣喜和一决高下的畅快才是人生最极致的快乐。

顺风顺水的两个人,凡事都走得按部就班。翌年,纪映淮产下一子。孩子的到来使得这个原本就幸福的家庭更加圆满。他们渐渐褪去了新婚的青涩甜蜜,取而代之的是深入骨髓的相依相恋。

秋光从容,秋水澹远的日子,杜李特意陪纪映淮去近郊散心。两人携手缓步走在湖边,看着路旁萧瑟的秋柳的栖鸦,只是默默地走着,并不说话,所有的交流都在十指相扣的掌心。

如此走了很久,纪映淮忽然停下来,开口吟诵了一首诗:“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瑟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念罢,她眼带一丝得意之色,望向夫婿。

眼前景色被纪映淮的诗笔描摹出如画的意境,秋色淡淡,不做伤心语,别出一番新气象。杜李抬眉展颜,语带宠溺地说:“夫人此诗极佳,为夫自愧不如。”幸福如她,即使看到满眼萧瑟的秋柳,也只会觉得秋是山川庄严,岁月静好的安详。

然而,鼎革之际,任谁也阻止不了天翻地覆,家国离乱。

崇祯十五年,清兵入关,自直隶(今河北)南下。时年25岁的杜李抱着必死的决心,约了数十位好友投笔从戎,到知州麾下守城,抵御清兵。临行之际,他细心地叮嘱纪映淮带着儿子和母亲等人去城南的舅舅家避难,要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纪映淮默默地望着杜李,只想牢牢记住他现在的样子。热血男儿在国破家亡之际挺身而出、尽忠尽节,即便她心知此一别恐难再聚,也无法说出挽留的话,只能含悲忍痛,万般不舍地送他奔赴战场。望着杜李矫健挺拔的身影渐行渐远,她这才流下两行热泪……

二月,莒城被破,杜李被俘,和众兵士一起被戮于北关“好汉茔”。得到消息的纪映淮正带着一家老小躲在乡间。为了家中的幼子和年迈的高堂,无论生活再艰难,心中再痛楚,她都要硬挺着活下去。此后,她再无诗作传出—她不愿写追思的句子,不想展露自己的悲伤,获取世人廉价的同情。她只是默默地将她最美的才华和最深的爱恋藏在心底,祭奠她最爱的人。

家中无男丁的杜家已经衰败得连普通人家都不如,纪映淮终日忙于生计,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她没有再嫁的意思,立志守节终生,艰辛地将儿子教育成人。

秦淮的烟月依旧,不问朝代,总有些美好不会随着物是人非而失传。清初诗坛大佬王士禛来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纪映淮早年的诗作依然被众人传唱不止。王士禛惊艳于纪映淮“栖鸦流水点秋光”的才情,遂作了一首诗追忆。这首诗是他20首组诗《秦淮杂诗》里的一首,他不知纪映淮的身份,竟把纪映淮和秦淮的几位风尘女子并列在了一起。

等到组诗流传出去后,纪映淮的兄长得知这件事,愤怒地修书一封,质问王士禛:“你标榜自己的诗是诗史,但你竟然把青灯白发的寡妇与一些风尘女子相提并论,后人会怎么看待你的这种行为呢?”王士禛这才知道纪映淮的身份和经历,他深悔自己的孟浪,忙回函致歉,并向朝廷请诏,在杜府门前为纪映淮建了一座牌坊,表彰她的贞节忠烈。

或许这对别的女子是一种荣耀,对纪映淮却是一种伤痛。牌坊落成的第二天,纪映淮就借来乡邻的几头耕牛,将其拉倒,并以白纸在大门上书对联一副:“义士洒血照日月,节妇食泪赡孤亲。”她不需要清朝的表彰,只想默默地守着她的前朝旧梦,她的前生挚爱—日月为明,她以此明志,不改初心。也因此,莒城是不能再住了,他们随即举家搬离,不知所终。

多少年后,晴山如翠,晓烟交碧的春日,白发布衣的她站在山腰,遥遥望向莒城好汉茔的方向。有他的地方,纪映淮始终不忍远离。山风吹起她鬓边的发丝,勾起了她的回忆。她想起很多年前写过的诗句:“春山淡漠无人共,遥倩诗囊贮乱霞。”那些诗写的年华,她从不曾忘怀;那些她刻意收起的光华,愿来世依然只为他一人绽放……

编辑/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