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复与养护渔业水环境的疫病防控技术探讨

2017-10-10王先科潘厚军张圆圆郭同洲

河南水产 2017年4期
关键词:碳源益生菌水体

王先科,潘厚军,张圆圆,郭同洲

(1.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44;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80;3.河南维隆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郑州450008)

修复与养护渔业水环境的疫病防控技术探讨

王先科1,潘厚军2,张圆圆1,郭同洲3

(1.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44;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80;3.河南维隆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郑州450008)

疫病是危害渔业生产的瓶颈之一,环境则是影响疫病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水环境的调控、修复、养护及疫病防控的综合论述,旨在指导广大养殖户对养殖水环境进行合理调控,减少疫病发生,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

修复;养护;疫病防控;水环境

依据疫病“三元”理论,环境、机体和病原是疫病防控和疾病诊治的核心,其中环境是重中之重。渔业水环境主要指水质和底质,是水生动物生存的根本。机体健康,需要营养合理和良好的环境。水生动物疫病的病原基本上都是条件致病,在机体健康、水环境好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发生疫病。

渔业水环境主要包含藻相、菌相和水化学三大类,在集约化养殖的大背景下,这三类均可造成严重的生态性灾难。如草鱼集约化养殖区、南美白对虾主产区及鲤鱼、鮰鱼、鲫鱼、大黄鱼、大菱鲆等品种的集约化养殖,刚开始时没有疾病或很少疾病,数年后多种疾病频发并规律性的暴发疫情,形成一个个疫病重灾区。这些都是单一集约化养殖品种长期强行掠夺渔业水环境中的有益成分,使得重茬水生动物需要得到的一些必须物质越来越少,使生态环境向不利于这些养殖水生动物方向发展,最终导致赤潮、蓝藻、各种病原等有害物质生长环境优越,促进它们发展、暴发,形成重茬养殖十分困难的局面。要打破水产集约化养殖的困境,修复和维护渔业水环境已经成为疫病防控的重要一环。

1 水环境调控

生态水环境主要包含水质和底质,涵盖水化学、藻相和菌相。

1.1 水化学调控

水体含有八大基本离子,是水化学调控的基础。其中四大阳离子分别是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四大阴离子分别是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四大阳离子中的钙、镁离子浓度构成水体的总硬度,其正常范围是80~150 mg/L;四大阴离子中的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构成水体的总碱度,其正常范围是80~150 mg/L。只有在八大离子和总碱度、总硬度正常情况下,才容易掌握好531指标体系。

531指标体系是“五度三毒一条线”的简称,其中五度包括温度、透明度、酸碱度(pH值)、肥度(水色)、深度;三毒包括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一条线指溶解氧。依据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渔业水域的水质要求生态养殖透明度为25~35 cm,集约化池塘养殖透明度为15~25 cm;pH值6.5~9.0,最适值7.0~8.5;肥度要求浮游生物量在20~100 mg/L;总氨≦0.2 mg/L,其中分子态氨≦0.02 mg/L;亚硝酸盐≦0.02 mg/L;硫化氢≦0.01 mg/L。溶解氧≧3.0 mg/L,最佳保持5.0 mg/L。

1.2 藻相调节

通过使用生物肥和进、排水措施,让水体中硅藻、金藻、绿藻等有益藻群大量增殖,保持一定“肥”度,杜绝蓝藻、裸甲藻等有害藻群占优势。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使水质“活”起来。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始终处于“嫩”的状态。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看起来很清“爽”。严防藻类过剩和“倒藻”。

1.3 菌相调节

通过科学补充碳源、益生菌等,激活水体土著微生物群落,使水体活起来。池塘生产力主要来自饲料输入,天然生产力已经不足轻重。而饲料作为有机物质的输入与池塘内部生态之间不平衡,饲料只考虑养殖对象的营养需要,没有考虑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尤其是C、N平衡。

2 水环境修复

2.1 生物修复

将养殖水体中消耗量大的生物,比如某些浮游植物种群、某些浮游动物种群、某些底栖生物和土著益生菌等,分离、提纯、培养,定期补充水体,可起到完全修复作用。

2.2 益生菌和酶修复

在养殖池塘中应用益生菌和酶能改善养殖水环境和底质条件。添加特定的复合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产酶益生菌如芽孢杆菌,促进某些复合营养物的预消化,有助于可消化营养物质的释放,有利于减少积淤和有机物的累积,可减轻塘底的厌氧状况,改善养殖水环境。

对于酶催化的生物修复过程,有益微生物的存在十分重要。酶通过分解大的淤泥颗粒来使微生物的作用进程加速,进而产生更大的表面积提供给微生物吸附和进行发酵。

3 水环境养护

在养殖水体零换水基础上,通过人为添加碳源调节水体C/N比,促进水环境中异养细菌的大量繁殖,利用细菌同化无机氮,将水体中氨氮等有害氮源转化成菌体蛋白,并且通过细菌和长链碳絮凝成颗粒物质(生物絮团),被养殖动物摄食。起到调控水质、促进营养物质循环再利用、降低饲料系数、提高养殖动物成活率、增大效益的目的。

3.1 生物絮团的组成

以菌胶团、丝状细菌等异养细菌和长链碳为核心,附聚颗粒物、有机聚合物、藻类、真菌、原生动物等形成絮团。生物絮团内活的生物体占10%-90%,具有自我繁殖能力。

3.2 生物絮团技术原理

以有机碳为能源,氨为氮源的生物絮团理论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上式,同化1g氨态氮,需要消耗15.17 g碳水化合物,3.57 g总碱度,4.17 g溶解氧。产生8.07 g异养细菌菌体和9.65 g二氧化碳。

3.3 生物絮团形成条件

研究表明,水温20~25℃,是最佳获取稳定絮团的温度。由于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的生物耗氧量(BOD)保持较高的稳定性,需要消耗较多的氧气,因此,整个养殖系统必须设置充足可靠的充气、增氧设施。充气主要有四个作用:满足高生物量生物呼吸耗氧需求;保证生物絮团悬浮;搅动水流不形成死角;促进水体中二氧化碳的挥发。

此外,需根据池塘水体中氮含量的多少添加足够的碳源,以满足C/N比例。常用的碳源有糖蜜、红糖、黄糖、葡萄糖、淀粉等。在添加碳源时考虑加入一定量的长链碳,以长链碳为絮凝载体,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在酶和微生物持续作用下,长链碳逐步形成可利用的碳源。

4 疫病防控

4.1 培养本地硅藻、隐藻、金藻等有利藻群、本地轮虫和底栖寡毛类等,定期向水体补充。

4.2 定期使用复合酶制剂和芽孢杆菌处理水环境和底质。

4.3 根据池塘水体氮含量,投放糖蜜等碳源。

4.4 生产EM菌、乳酸菌、酵母菌、光合细菌等益生菌,定期泼洒。

4.5 采用叶轮式增氧机与微孔增氧相结合的方法增加水体溶解氧。

4.6 益生菌拌料投喂。

Abstract:Epidemic disease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jeopardizes fishery industry,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environment.The paper discussed water environment regulation,restoration,maintenance,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aiming to provide farmers with guidance to regulate fishery water environment reasonably,so as to reduce disease,raise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restoration;maintenance;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water environmen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fishery water environment with restoration and maintenance

Wang Xianke1,Pan Houjun2,Zhang Yuanyuan1,Guo Tongzhou3
(1 Henan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Zhengzhou 450044;2 Pearl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CAFS,Guangzhou 510380;3 Henan Weilongka Biotechnology Co.LTD,Zhengzhou 450008)

农业部渔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60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6);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S2014-10-G01)

王先科(1964-),男,汉族,主要从事水产养殖与鱼病防控工作。E-mail:xiankewang369@sina.com

潘厚军(1968-),女,汉族,主要从事鱼类寄生虫免疫研究工作。E-mai:phj001@126.com

2017-08-20

猜你喜欢

碳源益生菌水体
缓释碳源促进生物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竹豆间种对柑橘园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不同碳源对铜溜槽用铝碳质涂抹料性能的影响
新型复合碳源去除工业综合园区废水中硝酸盐试验研究
益生元和益生菌促进猪生长和健康
益生菌别贪多
神奇的小小肠道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