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语言相似性的特点及与个人情境的比较

2017-10-10张恒超

心理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卡德交流学习相似性

张恒超

(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心理系,天津 300134)

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语言相似性的特点及与个人情境的比较

张恒超

(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心理系,天津 300134)

研究创设参照性交流情境和个人情境,拟探查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语言相似性的特点及与个人情境的比较特点。结果发现:语言杰卡德相似性在学习阶段1~3间差异显著,5与6阶段间差异显著,8~10阶段相邻间差异显著。参照性交流学习block10的语言杰卡德相似性显著高于维度选择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结果表明:参照性交流双方语言的相似性程度随着交流进程不断变化,双方语言在交流进程上表现为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共存;参照性交流和个人情境比较中,参照性交流语言表现出“情境关联性”特征。

参照性交流;学习;情境

1 前言

“参照性交流”(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是语言交流的一种形式:交流双方根据共同的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对特定对象进行语言描述,以实现对任务对象的分类、概念化、选择、解释或推理,相应对对象做出符合活动目标的适当处置或操作。Krauss和Weinheimer最早正式界定了参照性交流双方的角色,交流双方彼此扮演语言指导者和任务操作者,通过交流共享特定语言心理表征[1]。Markman和Makin归纳了参照性交流的典型实验范式:参照性交流任务中,交流者轮流以口头语言描述任务对象,同伴参照语言的指导,做出符合目标的特定任务操作[2]。简言之,参照性交流特征表现为:交流双方的关系是合作性的,参照性交流中彼此拥有共同的目的性,语言是双方认知和行为协调的核心媒介,交流活动中合作收益与个人责任共存[3,4]。

语言的显著性使其成为参照性交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了参照性交流语言的“同伴特定性”“语言惯例”的稳定性,以及参照性交流语言的“情境关联性”。

其次,关于“语言惯例”稳定性的研究。参照性交流双方在交流过程中会形成针对特定对象和任务的语言解释规则或惯例。语言惯例具有高度共享性,是双方共同理解和期望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在参照性交流学习中表现出稳定性特征,交流者对于语言惯例的遵循能够最大化认知资源的节省[4,9,13]。Yoon,Koh和Brown-Schmidt在研究中控制了语言的变化,发现交流者语言的变化会影响到同伴选择性注意的指向和转移;同样,当通过实验控制将靶对象的背景进行变化,如更换背景中和靶对象具有比较性的对象,交流者的语言惯例相应发生变化,即参照性交流中语言惯例的突然改变,将向对方传递交流对象发生变化的信息,同时带来认知资源的更大付出,以取得彼此间认知的重新协调[14]。

再次,关于参照性交流语言的“情境关联性”的研究。参照性交流语言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交流情境对语言解释的贡献问题。参照性交流特定语言是基于特定交流情境而形成的,如情境任务特点、彼此身份特征和熟悉性、已有的经验差异等[15-17]。Jennifer,Jason和Giulia研究证实非语言信息的控制可以改变交流双方语言的内容和语速[18]。Brown-Schmidt比较了真实参照性交流(人与人)和非真实参照性交流(人与录音)情境下的语言差异,发现:真实情境中,交流者的最初语言解释和彼此的身份特征、曾经的交流经历等存在显著关联;而非真实情境中未出现特定的语言模式[19]。Shintel和Keysar进一步指出,参照性交流语言的“同伴特定性”源于交流情境中多种线索的协调性和限制性,甚至交流者对于有些情境线索的利用是无意识推理产生的,这使得交流者的语言表现出对于情境变化的敏感性[20]。Yu,Schermerhorn和Scheutz则创设了与人形模型交流的非真实交流情境,通过对交流中眼动数据、语言、录像的分析发现,非真实交流中交流者缺乏对同伴细微行为的敏感观察[21]。

综上可以看出,参照性交流语言研究的三个方面紧密关联,参照性交流语言的“同伴特定性”源于“情境关联性”,语言的“特定性”和“情境关联性”决定了其“稳定性”特征。概括以往研究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共性和不足:第一,研究任务和过程相对简单,未能从相对长的交流过程中探查交流语言,从而使得语言研究处于一种相对静态的分析。例如,Malt和Sloman使用了匹配物品和名字的迫选交流任务[22],Markman 和 Makin 设计了 LEGO(乐高)积木命名和模型建构任务[10];Brennan,Chen,Dickinson,Neider和Zelinsky采用了O-in-Qs的视觉搜寻任务(交流者通过语言交流从大量的Q中搜寻O)[23];Jennifer,Jason和Giulia的研究任务是特定生活物品的交流和摆放[18],等等。诚然,参照性交流实验任务的简单性特点限制了语言丰富性特征的分析,参照性交流特定语言的形成可能存在一个过程,也可能随着任务时间进程的发展而表现出变化性,这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该问题的探查需要设计相对复杂的实验任务,在交流动态发展过程中解释参照性交流语言的形成和变化特征。第二,参照性交流语言研究的一个共识是语言和情境密不可分。若要探讨这种关联性,则需要从任务情境变化的角度分析交流语言信息的变化性,以往研究没有在同一个研究中结合交流情境和个人情境对交流语言认知特征做出对照解释。第三,参照性交流语言的同伴特定性、稳定性和情境关联性,均是立足于交流过程中双方语言的比较特点而言的,因此参照性交流语言的分析中,有必要将交流双方语言内容在交流时间进程上做出纵向比较,这样可以为参照性交流语言认知特征的解释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当前研究创设了功能预测的参照性交流学习任务和个人维度选择任务,设计虚拟学习材料,记录并分析交流双方的语言内容,通过对参照性交流者彼此语言相似性在交流进程上变化特点的分析,以及不同情境下维度信息的比较分析,拟探查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的语言特点。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天津高校在读本科生,根据实验特点预计招募96名,实际招募98名,2名(女)被试因个人原因未完成实验。96名被试男女各半,大一至大四分布为:25、22、27、22,实验后赠送被试一份小礼物。

2.2 实验器材

聘请计算机教师编写实验操作程序。实验使用同型号的两台HP台式机,17英寸液显,1024×768分辨率,85Hz刷新率。实验中被试视线与显屏中心同高,相距约50cm。

自行设计虚拟生物实验材料,共4个特征维度。维度(手、眼、脚、口)均含 2 个值(0/1):二/三指、横 /竖、粗/细、大/小。1~3维度间创设两种功能:吸收水分、产生电流。产电以吸水为前提。第4个维度跟功能无关,呈现方式为“有/无”。为克服不同特征凸显度、个人期望与经验等的影响,维度1~4与4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轮换:手眼脚口—眼脚口手—脚口手眼—口手眼脚,相应构成4种材料。具体实验样例见表1。

众所周知,各种文化既有碰撞也有交融,饮食亦当如此,最典型的应属“满汉全席”。这种来自清朝宫廷的盛宴,本质上是满人与汉人饮食文化的大荟萃。奇怪的是,中西文化经过多年交流,但饮食文化依旧泾渭分明。扶霞特地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她刻意为中国朋友做了一桌西餐,并开了瓶红酒,但朋友吃饭和喝酒全是中国人的餐饮方式。文化就是这样,习惯往往深入骨髓,所谓的顽固只是习惯下的本能。

2.3 实验程序

全部实验包含两个连续任务:功能预测和维度选择。

功能预测学习任务。96名被试先同性别随机配对,任务采用个别进行的方式,每对参照性交流学习者完成10个阶段(block)的功能预测,各block中所有样例均逐一随机呈现2次。该任务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2]:每对学习者分描述者和判断者,彼此相对而坐,使用网线将双方电脑互联,程序互应;生物呈现时,描述者据自己对功能的理解向判断者口头描述有关维度,判断者电脑仅呈现操作说明,参照语言描述的维度,对生物做出功能判断,该参照性交流过程限时20s,超时后生物自动消失;下一交流回合学习者的角色互换,电脑呈现也自动刷新并互换,依次循环至学习任务结束。实验中每次判断均提供“正确按键和正确功能”的信息,反馈保留4s。该任务对交流语言录音。按键操作方式:3种功能“吸水,但不产电”“吸水,并产电”“不吸水,也不产电”对应的按键分别为“,”“.”“/”。

表1 样例特征值

功能预测的每个block中,每个被试均有8次语言描述,生物的全部维度依据每次交流中描述语言是否提及为标准,分为提及的维度和未提及的维度2类;分别求每对被试8次对应语言内容的杰卡德 相似性 (Jaccard similarity):Cs=[c/(a+b-c)]×100%,c为双方提及维度类别和未提及维度类别中共有的维度数,a、b为双方的总维度数 (均为4);再计算每个block中杰卡德相似性的平均数。

维度选择任务。采取单人个别进行的方式,任务的呈现方式同上,不同在于:生物的特征被6个(手、脚各为2个)灰色方块覆盖,要求被试对生物做出功能判断前,先使用鼠标点击揭开自认为必须察看特征的遮盖物。该任务中每个生物随机呈现2次且判断后不呈现反馈。程序自动记录实验结果。

维度选择中依据被试的鼠标操作,可以将生物所有维度分为揭开的维度和未揭开的维度,计算成对被试选择结果杰卡德相似性的平均数。

2.4 实验设计

功能预测交流语言内容:单因素10水平被试内设计,做单因素10水平方差分析。

功能预测block10和维度选择:单因素2水平被试内设计。将block10语言内容的杰卡德相似性和维度选择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做单因素2水平方差分析。数据用SPSS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参照性交流学习双方语言杰卡德相似性分析

参照性交流学习双方语言杰卡德相似性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方差分析表明:学习阶段主效应极其显著,F(9,423)=17.29,p<0.01,η2=0.27。 事后检验表明:学习阶段1、2、3,语言杰卡德相似性彼此间差异极其显著;3~5阶段彼此间差异不显著,5与6阶段间差异极其显著,6~8阶段彼此间差异不显著,8与9阶段间差异极其显著,9与10阶段间差异极其显著。

3.2 参照性交流学习block10和维度选择比较分析

block10和维度选择结果见表4。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任务类型主效应极其显著,F(1,47)=14.33,p<0.01,η2=0.23;block10 的杰卡德相似性程度极其显著高于维度选择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

表2 参照性交流学习双方语言杰卡德相似性

表3 参照性交流学习双方语言杰卡德相似性方差分析表

表4 block10和维度选择结果

表5 block10语言和维度选择结果方差分析表

4 讨论

4.1 参照交流双方语言杰卡德相似性分析

参照性交流双方语言杰卡德相似性分析显示,学习阶段1、2、3,语言杰卡德相似性彼此间差异极其显著,3~5阶段彼此间差异不显著,5与6阶段间差异极其显著,6~8阶段彼此间差异不显著,8~10相邻阶段间差异极其显著。结果发现:从参照性交流的时间进程分析,参照性交流双方语言的“同伴特定性”程度随着交流进程不断变化;语言在交流进程上表现为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的共存。

研究结果中第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发现是:从时间进程分析,参照性交流双方语言的“同伴特定性”程度随着交流进程不断变化。研究设计上,本研究克服了以往研究任务简单,相对静态地对待交流语言的不足,并对以往研究结论作出补充和丰富。研究具体发现在学习阶段 1~3、5~6、8~10 间, 交流双方语言杰卡德相似性水平出现多次显著变化:阶段1~3不断增高,阶段5~6、8~10不断降低。 这表明: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双方语言“同伴特定性”所反映出的语言“准确性”程度在交流前期显著提高,中后期不断显著下降。交流语言认知的双加工模型认为,参照性交流早期,尽管双方已经开始共同任务,但是面对完全陌生的任务对象,彼此的语言解释倾向于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这具体可以体现为彼此语言共同性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交流中彼此会对同伴语言产生“认知不恰当”的解释,而随着交流时间进程的不断发展,语言共享性水平会不断提高[24]。这在本研究结果中具体表现为交流阶段1~3中,彼此交流语言相似性水平不断出现显著的提高。但是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交流阶段5~6、8~10间交流双方语言相似性出现了显著不断下降的特点。具体而言,一方面,参照性交流中双方形成和保持语言的高度相似性或共享性,是以较高的动机水平、较多的认知损耗为代价的,在特定的交流条件下这种过高的动机水平和相对过度的认知损耗可能抑制彼此的交流效果[25]。另一方面,参照性交流中语言共享性、一致性的不断降低与交流者互动中对交流情境中非语言信息或线索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存在关联[18]。交流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的权衡假设认为,参照性交流之初,交流者无法有效利用非语言信息传达交流意图,更多依赖语言信息;随着交流进程的不断发展,非语言信息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并可以更有效地传递交流意图,因此双方表现出较少依赖于语言信息,从而导致对彼此语言共享性监控水平的不断降低,使得语言信息显得相对赘余[7]。总之,本研究通过控制明确的参照性交流阶段,从时间进程角度,发现了参照性交流双方语言的“同伴特定性”程度随着交流进程不断变化的特点,证实参照性交流学习中同伴特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过程,这受到参照性交流情境中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影响。

其次,本研究发现交流语言稳定性特征在交流进程上表现出相对性特点,即交流语言的稳定性表现于阶段3~5、6~8间。这证实了参照性交流双方在交流中会形成特定的语言解释规则或惯例。该语言惯例在交流者间具有高度共享性和一定的约束性,表现为随着交流的进行,语言惯例的相对稳定[9,13]。本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的一个补充发现是:该稳定性特征在参照性交流的时间进程上表现出相对性特点。如上所述,变化性源于交流中双方形成和保持语言所带来的相对较大的认知损耗,以及参照性交流中非语言信息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的综合影响,这导致彼此对于语言监控性的相对降低。

综上,本研究实验任务设计上的特点,使得相对能够从参照性交流时间进程中,动态性地探查和对待参照性交流语言的“同伴特定性”和“稳定性”特征。

4.2 参照性交流语言情境关联性分析

如表5所示,参照性交流学习block10的语言杰卡德相似性程度极其显著高于维度选择中双方维度选择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结果证实,参照性交流语言具有“情境关联性”特征。

基于前人研究,本研究设计上的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在参照性交流任务之后创设了一个个人独自进行的维度选择任务,便于从任务情境的对比中,相对直观地探查参照性交流语言内容的“情境关联性”特征。本研究中维度选择任务的设计是一个进步,首先,为了将维度选择结果和参照性交流中block10的语言结果做直接的对照分析,对维度选择中被试的学习程度做了适当控制,即不为被试提供功能预测或判断结果的反馈,这样使得维度选择任务成为参照性交流学习任务后的一个迁移任务。其次,功能预测参照性交流任务中,语言内容的考查指标为被试彼此语言维度描述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而维度选择的考查指标为双方在个人情境中独自进行维度选择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这样使得两种情境中的指标可以直接比较,以通过不同情境任务结果的差异特点,进一步解释参照性交流语言的 “情境关联性”特征。

本研究结果证实:参照性交流语言具有“情境关联性”特征[26-28]。这表现为参照性交流学习block10的语言杰卡德相似性程度极其显著高于维度选择中双方维度选择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从不同情境的比较中,直观证实维度选择的个人情境中,交流双方维度选择结果的共享性或共同性水平,相比较block10显著降低,重要的原因是情境的变化对于彼此语言的限制特征随之消失。同时,这从另一角度也证实,参照性交流语言的共享性或共同性仅表示双方在参照性交流情境中公共认知的特点[29-32],或者说,交流语言认知水平不是交流认知水平的全部代表。如上所述,参照性交流中交流双方彼此的真实认知水平和特点,并不全部表现于语言交流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非语言信息的沟通。而迫于交流合作压力,对于彼此个人认知中的细微差异,交流者在一定限度内不会表现于语言内容之中,因为交流语言的频繁变化,将招致相对较大的认知损耗。简言之,参照性交流情境中,交流语言更多代表了合作双方的公共认知或共享认知,而在维度选择的个人情境下,被试的选择结果则代表了个人对于交流对象的认知特点,这也正是参照性交流语言 “情境关联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相对于以往研究的一个改进是通过任务情境间的对照,相对直接展现交流语言的“情境关联性”特点。

5 结论

参照性交流双方语言的“同伴特定性”程度随着交流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双方语言在交流进程上表现出相对“稳定性”和“变化性”共存;在参照性交流情境和个人情境的比较中,参照性交流语言表现出“情境关联性”特征。

1 Krauss R M, Weinheimer S.Changes in reference phrases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of usage in social interaction: A preliminary study.Psychonomic Science,1964, 1: 113-114.

2 Markman A B, Makin V S.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category acquis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8, 127(4): 331-354.

3 张恒超.共享因素对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的影响.心理学报, 2017, 49(2): 197-205.

4 张恒超.参照性交流中的 “听者设计”.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5): 552-560.

5 Barnett M D, Johnson D M.The perfectionism social disconnection model:The mediating role of communication style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6, 94: 200-205.

6 Jacquette D.Collective referential intentionality in the semantics of dialogue.Studies in Logic, Grammar and Rhetoric, 2014, 36 (49): 143-159.

7 Bezuidenhout A.Perspective taking in conversation: A defense of speaker non-egocentricity.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3, 48: 4-16.

8 Galati A, Avraamides M N.Collaborating in spatial tasks:How partners coordinate their spatial memories and descriptions.Cognitive Processing, 2013, 14(2):1-3.

9 Kronmüller E, Barr D J.Referential precedents in spoken language comprehension: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15, 83:1-19.

10 Sidera F, Serrat E, Serrano J, et al.Let’s share perspectives! Mentalistic skills involved in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3, 2(3): 325-352.

11 SchoberM F, ClarkH H.Understandingbyaddressees and overhearers.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21: 211-232.

12 Rogers S L, Fay N, Maybery M.Audience design through social interaction during group discussion.PLoS One, 2013, 8(2): e57211.

13 Leung A K Y, Lee S L, Chiu C Y.Meta-knowledge ofculture promotesculturalcompetence.Journal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3, 44(6): 992-1006.

14 Yoon S O, Koh S, Brown-Schmidt S.Influence of perspective and goals on reference production in conversation.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12, 19(4): 699-707.

15 Overall N C, McNulty J K.What type of communication during conflict is beneficial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017, 13: 1-5.

16 Brown-Schmidt S, Heller D.What language processing can tellusaboutperspective taking: A reply to Bezuidenhout (2013)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4,60: 279-284.

17 Nappa R, Arnold J E.The road to understanding is paved with the speaker’s intentions: Cues to the speaker’s attention and intentions affect pronoun comprehension.Cognitive Psychology, 2014, 70: 58-81.

18 Jennifer E A, Jason M K, Giulia P.Audience design affectsacoustic reduction via production facilitation.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12, 19 (3): 505-525.

19 Brown-SchmidtS.Partner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maintained referential precedents during interactive dialog.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9, 61(2):171-190.

20 Shintel H, Keysar B.Less is more: A minimalist account of joint action in communication.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09, 1(2): 260-273.

21 Yu C, Schermerhorn P, Scheutz M.Adaptive eye gaze patterns in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and artificial agents.Transactions 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t Systems,2012, 1(2): 13-43.

22 Malt B C, Sloman S A.Conversation and convention:Enduring influences on name choice for common objects.Memory and Cognition, 2004, 32 (8): 1346-1354.

23 Brennan S E, Chen X, Dickinson C A, et al.Coordinating cognition: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shared gaze during collaborative search.Cognition, 2008, 106(3): 1465-1477.

24 Roberts G, Langstein B, Galantucci B.(In)sensitivity to incoherence in human communication.Language &Communication, 2016, 47: 15-22.

25 Epley N, Keysar B, VanBoven L, et al.Perspective taking as egocentric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 87: 327-339.

26 张恒超,阴国恩.参照性交流中的非策略性认知过程.心理研究, 2014, 7(5): 7-14.

27 Zwaan R A.Embodiment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Reframing the discussion.Trends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4, 18(5): 229-234.

28 Vesper C, Schmitz L, Safra L, et al.The role of shared visual information for joint action coordination.Cognition, 2016, 153: 118-123.

29 Koppensteiner M, Stephan P, Jäschke J P M.Moving speeches: Dominance, trustworthiness and competence in body motio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6, 94: 101-106.

30 Keysar B, Barr D J, Balin J A, et al.Taking perspective in conversation:The role of mutual knowledge in comprehension.PsychologicalScience, 2000, 11(1): 32-38.

31 Heller D, Gorman K S, Tanenhaus M K.To name or to describe: Shared knowledge affects referential form.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12, 4(2): 290-305.

32 Hanna J E, Tanenhaus M K, Trueswell J C.The effects of common ground and perspective on domains of referential interpretation.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 49: 43-61.

Abstract:The study established the referential communiation situation and individual situation to explore th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individual situ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accard similarity of languages between Stage 1-3,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age 5 and Stage 6,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adjacent phases of Stage 8-10.The Jaccard similarity of language in block1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imension selection.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imilarity of the language had changed with communication process.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 wa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stability and variability.In the comparison of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personal situation, language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tuational relevance”.

Key words: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learning; situation

Th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mparison with Individual Situation

Zhang Hengch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190029)

张恒超,男,副教授,博士。 Email:zhhengch@126.com。

猜你喜欢

卡德交流学习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省农机推广站(省农机鉴定站)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经典诵读集中交流学习活动
论坛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总会第10期会长秘书长联谊会暨走进5A级社会组织——广东省建筑安全协会交流学习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想要什么礼物
妻子想要的礼物
妻子想要的礼物
妻子想要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