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作为、敢担当的廉吏能臣的典范
——电视连续剧《于成龙》观后

2017-10-10韩玉峰

火花 2017年2期
关键词:于成龙

韩玉峰

有作为、敢担当的廉吏能臣的典范

——电视连续剧《于成龙》观后

韩玉峰

康熙皇帝召见于成龙

于成龙与母亲妻子

于成龙、雷翠亭带兵解黄州之危

于成龙与其左膀右臂

于成龙与春晓在一起

造桥失误被贬的于成龙

三百多年前,山西吕梁出了个清官叫于成龙。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今方山县)人,出生在北武当山下一个叫来堡村地方的耕读家庭。清顺治十八年(1661),于成龙45岁,以前朝副榜贡生的身份参加朝廷选拔,出任广西罗城知县。此后,历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黄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黄州江防道道员,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出仕为官23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7岁。于成龙一生“以铲除贪官污吏,拯救民生为务”,胸怀社稷、心系民生、清廉淡泊、莅事忠勤,深受上司器重和民众爱戴,百姓称“于青天”。朝廷三次授予“卓异”(清朝考核官员的制度,清廉和才能优异者),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三百多年来,于成龙成为有作为、敢担当的廉吏能臣的典范。人们通过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来演绎于成龙的故事,颂扬廉吏,企盼清官,呼唤青天。

早在清代,蒲松龄就把于成龙破案的生动故事写在《聊斋》里,篇名《于中丞》。2000年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放的、由太原电视台拍摄的1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深受观众欢迎。它凝聚了弘扬正气的精魄,蕴含着崇俭尚廉的心声,充满反腐倡廉的历史智慧,给人以深刻启示。此后有京剧大师尚长荣主演的京剧和电影《廉吏于成龙》,有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主演的晋剧《于成龙》,皆获得好评。

作为央视2017开年大戏,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放的由中央电视台、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和山西影视集团联合出品的40集电视连续剧《于成龙》(编剧:马连伦、张强、王毅鸣、孙国强;导演:吴子牛;领衔主演:成泰燊、王雅捷、巫刚、修庆)是讲于成龙故事的最新作品。

电视剧《于成龙》既遵照历史真实,又重视艺术真实,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得到很好的结合,而具有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品格。

历史剧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要有历史事实的依据,讲究历史真实。历史剧作为剧,还必须遵循艺术真实的准则,因为历史剧毕竟是艺术,而不是历史。电视剧《于成龙》的编导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努力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尊重历史精神与合理艺术虚构的和谐统一,而拍摄了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

电视剧《于成龙》通过荧屏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形象生动地将于成龙这个人物呈现给广大观众。剧中的主人公于成龙执政为民的为官道路是有史为据的,主要写了他在广西罗城、湖北黄州、福建、直隶及两江任上的事迹。于成龙在宦海仕途中遇到的重要人物,有广西巡抚金光祖、湖广巡抚张朝珍,在官员政绩考核时,均推荐于成龙为“卓异”;有山西同乡、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是与于成龙同朝为官、惺惺相惜的清廉刚正的朝廷大员,常常在于成龙最需要的时候为他排难解困。剧中于成龙的这些上司和同僚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康熙皇帝对于成龙的赏识、重用和褒奖,更是确有其事。

在于成龙同皇亲国戚、贪官污吏的斗争中,在他不顾头上顶戴和颈上头颅为民冒死的行动中,是康熙保全了他的性命,而且使他在二十多年的仕途中由一个七品芝麻官成为一品大员的朝廷重臣。剧中表现的于成龙所处的时代是真实的。康熙王朝是一个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开创新局面的时代。康熙皇帝是一位惜才、爱才、重才的皇帝。当然,这个时代也存在官员腐败、结党营私、盗匪横行、民不聊生、“三藩之乱”等危害清王朝稳定、统一的问题,这使于成龙有了用武之地。导演吴子牛说:于成龙“如果不是遇上好的时代、好的皇帝,他一定是个悲剧,早就被人整死了!”“而我也发现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渴望盛世的心态,这就是我们这部剧的意义!”

剧中山西同乡、正五品学正周瑞和,山西同乡柳晋阳,另一个好友、福建按察使章吉仁,于成龙的老师、岳丈邢济堂,都是为丰富剧情而设计的虚构人物。特别是周瑞和与柳晋阳作为于成龙的身边人,形成一个人物关系群,而这两位又具有智慧、幽默的特质,三人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既有默契,也有冲突,使戏格外好看。真实的历史人物使电视剧具有可信性的品格,而虚构人物的设置则丰富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电视剧具有更大的观赏性。

电视剧《于成龙》中的于成龙既是为官表率的廉吏,也是敢作敢为的能臣,是朝廷所依、百姓所需的好官,具有典范意义。

电视剧以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的生平功业为主线,再现了这位“吏者之师”的为官风范。于成龙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老百姓所称颂,是老百姓所渴望和期待的清官、好官、父母官。

“做官就是担当,秉公清风热肠。天理良心不可欺,爱壮美落日染大江。”剧中以大量的动人情节和精巧细节表现了他是“天下廉吏第一”的品格,描绘了他可歌可泣、可尊可敬的人生。

于成龙在离家出仕拜别岳丈、老师邢济堂时说:“学生寒窗苦读四十载,不图荣华富贵,不求光宗耀祖,只愿能有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成龙今年四十有五,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可是学生不愿就此放弃一生的追求。学生更不甘心这般碌碌无为了此一生。”老师告诉他:“你要始终恪守儒家思想的教诲,事事当思为人为官之道,以仁爱之心待人哪!”并赠他自己所著的《论语别叙》。于成龙谨遵师教,念念不忘的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人在做,天在看。儒家经典、师长教诲是于成龙一生做人做事的根本。

于成龙天南海北,辗转数千里,为官数十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一个结发妻子竟阔别二十多年后回乡安葬母亲时方得相见。他带回家里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罐罐从他在各个任职地方带回来的各种颜色的泥土,因为这土里渗透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寄寓着他的乡愁和牵挂。

于成龙做官伊始,在罗城县衙门上就贴了一副对联:“头上有青天做事要存天理,眼前是瘠地存心与民共治”。他从知县、知州、知府做到巡抚、总督,官职屡升,但简朴作风不变,免去规定的随从,以家仆随身;官职屡升,但饭食粗粝未改,始终是糙米、白菜、豆腐、萝卜,终年不知肉味,老百姓称他为“于青菜”。于成龙担任过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各种重要职务,但他始终是高风亮节,清廉自守,甘于淡泊,不贪享乐,摒绝一切贿赂,不受一分一厘的俸外之钱。于成龙出任两江总督,身为“治官之官”,奉行治国必先治吏之道,针对贿赂公行之风,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制订了《亲民官自省六戒》:“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作为地方各级官吏的行为准则。

剧中康熙召见于成龙的一场有关节俭的君臣对话十分精彩。康熙皇帝看到他消瘦的面庞时说:“于青菜就应该是你这个样子。”康熙既佩服“于青菜”这个雅号,也赞赏“于大胆”这个绰号,说“要是我朝能多有几个于成龙、于青菜、于大胆的话,那可就太好了。实乃朕的福气,也是我大清的福气。”谈到节俭时,康熙说:“勤俭看似小事,却关系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社稷无检必败,国家无俭必亡。”于成龙说:“司马光的一句话说得好,‘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检素为美。’微臣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微臣不敢贪图奢靡,更不敢置百姓于不敢。”“节俭乃治国之本,奢侈乃亡国之因哪!”“俭可养廉,廉必清政,政通人和,乃民心所向之理。”康熙:“朕不敢与大禹、文王等帝相比,但朕兢兢业业,心存节俭,为的就是合于天道、爱惜民生啊!”康熙不愧为一代明主,深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之真谛。

剧中既浓墨重彩地写了于成龙的“廉”,是一位清官,同时也写了于成龙的“能”,是一位能干事的好官。为官只有廉洁,才能做到无私、公道。但是仅有廉洁还不够,还要有能力真正为老百姓做事。有作为、敢担当,就是人们所希望的廉吏能臣。举贤为官是古今选拔人才的通行做法。孟子就有“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主张。于成龙的师爷周瑞和说他是“英武之人,遇事更有决断和担当”。这是剧中塑造的于成龙形象的最大的闪光点。

于成龙刚毅正直、爱憎分明,敢于担当、有所作为,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于成龙说:“吃我百姓之饭,穿我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在他为官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为了百姓安危,为了民众利益,处处遭遇到惊险困厄,时时经受着生死考验。他的许多作为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冒着杀头的危险行事。于成龙从出仕前的见义勇为,到出仕后的为民做主,都是坚守以民为天、百姓至上的信念。

于成龙出仕之前,遇到满清王爷、永宁守备喀尔齐骑马射箭圈地,霸为己有,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喀尔齐是康熙皇帝四大辅臣之一鳌拜的亲侄子。于成龙为了百姓利益,不畏强权,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带领民众拔掉并烧毁了所有的圈地旗,被喀尔齐打入死牢。

于成龙到太原参加科举考试,发现“花二十两银子就可以买个举人”出卖考题的地下活动,冒着死罪,挺身而出,搅乱考场,揭穿了泄露、出卖考题的科举考试腐败案,自己被官府问罪。

年已45岁的于成龙辞别母亲妻儿,离乡背井,只身赴任,到一个烟瘴之地——广西罗城出任知县。所有的亲友都反对,但他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义不容辞地前去赴任。于成龙来到蒿草遍地、人烟稀少、满目疮痍、瘴疠流行的罗城县,面对官商勾结、官匪一家,两任知县一死一伤的险恶环境,他以安定社会和恢复生产为主旨,捕治匪盗,惩办贪官,稳定社会,奖励耕种,归田于民,三年之后,罗城大治,出现了“时和年丰,盗息民安,官民亲睦”的新气象。

于成龙在武昌知府任上,奉命在咸宁造的陆水河桥梁被洪水冲垮,以延误军机的死罪被戴上枷锁打入囚车。湖广巡抚张朝珍向康亲王恳求,留下于成龙一条活命。当于成龙革职为民要回老家山西时,张朝珍鉴于匪盗猖獗,命于成龙以湖北巡抚衙门宣抚使的身份,组织乡勇,平定湖北东山之乱。于成龙不计委屈,忘却羞辱,以一个无品无级、无顶戴无官服的所谓“宣抚使”的“白衣”身份,只身赶赴山寨,身入虎穴,说服头领率众下山归顺朝廷,动乱平息。

于成龙莅任福建按察使,正值清廷为对付台湾反清势力而实行“海禁”政策时。当地满族王公将军对百姓动辄以“通海”罪兴起大狱,使大量沿海百姓家破人亡。于成龙在审阅经过臬司、藩司和巡抚、总督逐级审理定案的案卷时,发现每案拟处极刑的就达数十人或上百人,甚至祸及妇孺。为此,于成龙不顾所有上司因为害怕推翻他们的“政绩”而拼命的反对,不计自身安危,不肯明哲保身,向权倾朝野的康庆王坦诚进言,据理力争,坚决主张重审。在他的主持下,重审了五百多起冤假错案,使上千人免遭屠戮而获释。

于成龙担任了直隶巡抚。周围的人说:“你要面对的是满朝文武,高官重臣,皇亲国戚,亲王贝勒,哪一个官不比你小!”意思是谁都惹不起,提醒于成龙这京畿之地的官难做。于成龙的回答是:“我这个直隶巡抚,谁都别惹,谁都惹不起,那我去还干什么?”“我于成龙从不惹事,也从不怕事。一个人只要不昧天理良心,还有什么可怕的,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身正不怕影子斜。胸怀坦荡荡,天地自开阔。这为官和做人啊,都是一个理。”就是本着这个理,于成龙在直隶干了不少为民做主、震撼京师的大事。

于成龙担任了直隶巡抚。正逢直隶久旱不雨,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上任沿途所见,到处是逃难、讨饭的饥民。在路上,他遇到灾民,就把所有的食物都给了饥民,而自己饿着肚子。他眼看着一路上活活被饿死,纷纷倒下的灾民,冒着杀头之罪决定开仓放粮。众官员劝他要三思,身边人跪求他不敢触犯朝廷刑律。于成龙说:“我知道私自开放皇家粮仓是什么后果。但是,守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却眼睁睁看着千千万万的饥民活活被饿死,我这个朝廷命官称职吗?我这个直隶巡抚能对得起那千千万万的百姓吗?眼下只有开仓放粮,才能让灾民度过难关,才能不再死人。”至于他自己:“我既然开仓放粮,我就没打算要这颗脑袋!”

在保定皇家粮库前,于成龙命令:“开仓放粮!”在激越、悲壮的音乐声中,守卫粮库的官员手执钥匙,打开仓门,滚滚的米粒流入饥民的布袋中,一个个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的镜头,把准备舍命的于成龙和有了活命的老百姓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周瑞和事后对于成龙说:“开仓放粮这件事,是你为官以来办的最危险的一件事,也是你最得人心的一件事。”

于成龙一边冒死赈灾放粮,一边还要同由声威赫赫、阴险毒辣、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相国、户部尚书佛伦、户部右侍郎屈九万,以及直隶从巡抚荣善到道台、知州、知府、知县的各级地方官员,所结成的关系网破坏赈灾、盗窃皇粮的行为进行斗争,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

皇上为了解决两江从督抚到县衙各级官吏,乃至朝廷各部官员贪腐的“火耗”问题,派于成龙担任两江总督。但他面对的是两江领衔的朝廷命官、皇上的亲外甥,飞扬跋扈、桀骜不驯的江宁将军赫里和有明珠相国朋党、江苏巡抚余国柱的阻扰,以及两江地盘上的黑帮老大、赫里的大管家鱼壳的破坏,解决“火耗”问题谈何容易。当赫里犯了杀人罪,于成龙斩杀了皇帝的亲外甥、江宁将军赫里。于成龙的这一极为大胆的判决震撼了整个朝野。

于成龙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也使他自己多次置于生死关头之时。他面对的是皇亲国戚、顶头上司和朝廷重臣的诬陷、打压。他秉公执法,就会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影响他们已有的“政绩”,就会打破他们上下勾结、左右联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网。于成龙在刀丛中觅生,在艰难中前行。就其一生,于成龙说:“我为官二十三年,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别无所求。”他牢记《礼记》中的一句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只要不含私念,不存私利,只要时时念着天下苍生,处处胸怀国家社稷,大丈夫行事当该视生死而不顾。有于成龙为政生涯中的无私、无畏、敢干、能干,才有了这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有作为、敢担当的壮举。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往往是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上课技巧,丰富课堂的上课形式,多把课堂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只有培养好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就会让学生发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乐趣,让学生在数学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于成龙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了“严禁火耗”的手谕:“严禁火耗谕:朝廷征税,百姓输粮,原有一定之规。道府州县各级官吏,身为百姓父母官,理当上体朝廷仁德,下念百姓困苦,决不可以肆意加重百姓负担,累及生计。故火耗之禁,于民于国,功在千秋,泽被万世。望各位同僚珍惜民力,体念皇恩,切记切记。于成龙”。

于成龙宵衣旰食,勤于国事,累死在两江总督任上,端坐案前,溘然长逝。当地百姓闻讯痛哭流涕,呼唤“青天”。皇帝含泪下诏,赞誉他是“居官清正,天下廉吏第一”,称他是“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德、廉辩”的“六廉官吏”。一代廉吏于成龙,为康乾盛世的到来,树立了弊革风清的风标。

但是,去“火耗”之事,电视剧有个意味深长的字幕结尾:“雍正二年,宣布实行‘耗羡归公’。这一改革措施,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对整顿吏治、减少腐败发生了积极作用,开启了弊革风清的一个时代。同时也了却了于成龙一生未尽的心愿。”

于成龙卒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雍正二年(1724)宣布实行“耗羡归公”的政令,期间相隔40年,改革虽非易事,但时间相隔并不算长,这也是康乾盛世内的大事。

电视剧《于成龙》画册

电视剧《于成龙》既是一部辉煌的史诗,也是一部生动的传奇,而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美学价值。

编导以唯物史观对于成龙数十年的宦海生涯进行审美关照,深入开掘并形象展示于成龙为民为国的精神,使荧屏雄浑恢宏的历史画卷上荡漾着激越的史诗气韵,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编导通过电视剧《于成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电视剧《于成龙》好像是清康熙王朝时代“揭发伏藏,显其弊恶”(鲁迅语)的《官场现形记》,又仿佛是当时社会的《清明上河图》,为观众描绘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和民情风俗。

剧中于成龙、柳晋阳、章吉仁到太原参加科举考试所住的起凤客栈;山西贡院考生点名、发题、入闱的场景;民间的嫁娶习俗;“一对对那鸳鸯水上漂,人家那个都说咱们两个好。你要是有那心思咱就慢慢交,你没有那心思就呀嘛就拉倒”,一曲悠扬深情的民间小调;于成龙爱吃的手擀面,以及吕梁的书院寺庙、太原的街市商铺,这些色彩缤纷的山西文化元素,还有皇帝的国丧场面和登基大典,骆小妹与雷翠亭结婚时的苗族婚礼等等,皆有画面展现。这些有的或许流传至今,有的或许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那些独特而富有情趣的民情风俗可以借助电视剧镌刻在永不消逝的影像里。

但更为震撼的观众心灵的是剧中表现于成龙同百姓、身边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体现的是对中华文化优秀基因、道德风范最根本的传承。

于成龙的结发妻子邢家媛二十多年来一个人在老家操持家务,面对着三块“卓异”牌匾,无怨无悔地支持着丈夫。妻子说他是:“你没有挣下金、挣下银,只是挣下一个好名声。”“你离开这个家,离开孩子们,离开我,已经整整十八年。”“为妻没有给你做过一顿饭,没有给你烧过一晚水,没有伺候过你一天哪!他爹,这么多年了,你一个人在外是咋过的呀!”于成龙在妻子面前满脸愧疚。

一次吃饭,于成龙见有酒,还有鸡蛋、萝卜炖肉,大发雷霆,呵斥大家:“你们是财东,还是富商!”骆小妹告诉他:“今天是晓晓的生日。”晓晓吓得哭起来:“姑父不要生气!炒菜我不吃了,生日我也不过了,姑父不要生气!”于成龙知道实情后悔恨不已,泪流满面:“姑父对不起晓晓,姑父忙得连晓晓的生日也忘了!是姑父错了,对不起啊!”

特别是于成龙在湖北咸宁造的陆水河桥梁被洪水冲垮,以延误军机的死罪被戴上枷锁打入囚车,这时春晓扒在囚车外哭喊着:“晓晓要姑父打开锁,晓晓要和姑父一起回家”,“咱们不在这里,我要姑父。我们一起回家!”孩子的哭叫更使于成龙痛断肝肠。

柳晋阳被赫里杀害后,于成龙想起柳晋阳的言行身影,悲愤欲绝,声泪俱下,赋诗凭吊:“近在咫尺,阴阳两相背。霎时间月陨星飞。手执着祭亡杯,眼含着诀别泪,道一声兄弟可安息,痛煞成龙心已碎。忆当年,少年狂,一腔热血负青天,永宁立真言。年亦老,鬓已衰,两行孤泪无言对,何处可还乡。”柳晋阳的死触动了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内心情感最柔软的部分。

在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离开湖北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别无他物,带着几个随从和几筐沿途吃的萝卜,乘着一只孤舟离去。百姓在岸边挥泪呼号追送数里。但见孤帆远影,顺江而下。在蓝蓝的江面上,忽见点点渔船灯火通明,原来是万千渔民江上相送。桅杆上升起一盏盏红灯在为人民的清官指引着一帆风顺的航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传承中华文化,是古为今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当下讲古人的故事,无不寄寓着现实的思考。一代廉吏功垂千秋,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为吏治提供良史镜鉴。在于成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廉洁自律、为民做主、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精神,对应着当今整个社会反腐倡廉、呼唤清官廉吏的时代心理,与当今时代的关注点相契合,而引起广大观众的精神共鸣,使作品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穿透力、哲学启示力和艺术感染力。

看电视剧《于成龙》,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呼吁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党的十八大六中全会提出,用干部要“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要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人民公仆,而不能是不作为、不办事的官老爷。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中,于成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百官立德的典范,有以古鉴今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图片由山西影视集团提供)

猜你喜欢

于成龙
廉政文化之路从学习于成龙开始
艺术化呈现中“于成龙”形象的真实性塑造
“第一廉吏”于成龙
当一任好官易,当一世好官难
向于成龙学做人
电视剧《于成龙》中央8套收官
“问题干部”于成龙为什么“能”
于成龙智破劫杀案
晋剧《于成龙》
廉吏于成龙的交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