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2017-10-09谭震

对外传播 2017年8期
关键词:外文话语

谭震

2017年7月27日至28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协办的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烟台举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出席并作主旨演讲,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作大会演讲。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主持大会开幕式。本届研讨会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涉外工作部门、省市区新闻办、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共400余人参加会议。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本届研讨会共收到来自全国的326篇论文,其中12篇被评为优秀论文。

全方位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对外宣传工作要肩负使命,创新进取,努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内外政策的认识和了解,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郭卫民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重大命题,赋予了外宣工作新的责任和使命,为新形势下开展对外宣传指明了方向。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社会希望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要以创新精神谱写“讲好中国故事”新篇章,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生动更精彩。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认为,中国人有岿然独存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辉煌的当代发展,应该有文化自信。但自己优秀不等于他人都承认这种优秀,岿然独存并不是孤芳自赏,新的辉煌也不是一枝獨秀。文化自信不仅在于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块头有多大,实力有多强,和平发展的愿望有多诚,还在于他人是否信服,即有没有“他信”。

中国外文局局长张福海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既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又熟谙对外传播规律,更是对外传播的高超实践者。作为对外传播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外文局为对外传播而生,为对外传播而兴。中国外文局近7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对外传播的历史。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故事,也应遵循对外传播规律,还要打造好支撑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认为,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国际传播新体系,下一步更应“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增强国际传播的全媒化精准化。

多层次探讨对外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本届研讨会设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和“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两个高峰论坛,同时还有“中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转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四个专题论坛,以及“留学生与中国对外传播”“大学与中国对外传播”两个圆桌会议。

1.“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与实践”高峰论坛

该高峰论坛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组委会共同承办,旨在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构建与策略技巧,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涉外工作部门、高等院校、智库机构和知名企业的17位专家学者从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两个层面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分享见解与经验。

论坛上半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篇,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主持。

中纪委国际合作局纪律检查员王晖指出,在中央领导同志带头讲述中国反腐故事的引领下,通过在多边机制中积极抢抓反腐败话语权、打好国际追逃追赃工作舆论战、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传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国际社会对我反腐败的评价持续发生变化,更趋客观积极。

新华社国际部主任严文斌认为,要坚持中国对外战略与对外传播的协同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重点,制定精准传播的国别战略,在部分地区率先打破西方的信息垄断。

中联部信息传播局对外传播处处长杨淞指出,十八大以来,中联部以“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工程”为抓手,以外国政党政要、智库学者、媒体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通过建立机制、找好抓手、创立平台、创新方法、找准对象、做好内容等实践活动积极对外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王晓辉通过《中国3分钟》栏目分享了中国网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方面的实践,他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找准资源、选准话题、用准语言、瞄准受众。

论坛下半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和案例篇。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以及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岳淼、今日头条高级公关总监杨继斌等与会嘉宾分别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思想、表达策略,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可循路径,以及用鲜活的事例呈现讲好中国故事的可鉴之道。

2.“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该高峰论坛由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承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丽宁出席论坛。论坛上成立了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并颁发了聘书。

本届委员会聘任黄友义为主任,聘任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杨明星、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郭惠民为副主任,聘任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翻译研究室副主任范大祺为秘书长。

黄友义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外文局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一直在探讨对外传播的一些实践和理论的重要问题,致力于推动搭建翻译、话语体系和对外传播之间相互关联的学理研究和实践应用平台。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将极大地有助于将翻译与话语转换提升到与话语构建和对外传播并行的地位加以重视,实现上述三方研究成果和资源的跨界融合,提高我国政治话语翻译及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大局。endprint

与会专家围绕以下主要观点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一是树立服务国家战略意识,加快推进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翻译与传播三方研究成果和资源的跨界融合;二是制定好清晰长远的政治传播战略和策略;三是注重开展精准化传播;四是积极开展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与创新的学理研究,为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五是重视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宽领域研讨中国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

1.“中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转型”专题论坛

该专题论坛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承办。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对国际媒体对历次G20峰会的报道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媒体对类似高端政经会议的报道提出了建议。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姬德强通过对不同年龄群体的赞比亚民众对坦赞铁路的认知这一具体案例,探讨了中国在对外传播中对不同代际的精准化传播问题。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监测师张力通过回顾我国媒体对2017年“两会”前夕国新办系列新闻发布会的对外传播情况,评估其海外传播机制和效果,为当前我国对外传播的精准化转型提供一个可参考、研究与分析的窗口。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滢通过分析2017年上半年海外社交平台上体现中国积极形象的涉华热帖或热门视频,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翟慧霞通过对近年来国际涉华民调的分析,探讨了开展国际涉华民调与精准化对外传播的关系。

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岩从网络数据的采集视角 提出了对中国图书海外影响力评测指标的构想。

2.“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专题论坛

该专题论坛由山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与会发言嘉宾分别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图景呈现与缺失、如何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魏长民认为,提升山东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增强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重在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向世界讲好山东故事。

复旦大学孟建教授指出,当下“一带一路”的文化沟通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一带一路”沟通的策略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姜飞重点从理论研究层面阐述了中国的对外传播。

3.“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传播”专题论坛

该专题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承办。与会嘉宾围绕如何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会长陈先红教授及其合作者胡建斌提出,可以通过建构可复制推广、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春节故事话语系统,定位春节故事对外传播战略。

零点有数集团国际关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赵雷及其合作者崔婷分享了国际民调、国际指数类涉华舆情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方面的“零点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钟新教授揭示了访华非洲记者的“十大中国观”,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心理及记者外交模式对非洲记者的中国认知可能产生的影响。

4.“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实践”专题论坛

该专题论坛由中国外文局总编室和对外传播杂志社承办,也是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自举办以来的一次创新和尝试,旨在探讨新形势下,如何讲好中国各地方的故事,做好地方形象的对外传播。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张树斌在发言中分享了吉林外宣实践。他提到,吉林外宣活动每到一个对象国,都会在当地的大学举办一场吉林文化推广活动,对吸引对象国的年轻人效果凸显。这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关注和“点赞”,认为这是抵达年轻受众的有效路径。

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彭振刚重点解析了“手艺创承 非遗复兴——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案例,介绍了非遗传承与国际合作项目中的“南京经验”。

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黄振伟通过介绍“渝新欧”的沿线系列活动、“追梦重庆人”活动,分享了如何讲好各行各业的重庆人的故事。其中尤其强调以现代文化为抓手,让对象国受众看到一个现代的中国。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综合联络处处长肖峻峰分享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丝路大V北京文化行”活动案例的做法和思考。

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对外联络处处长戴戟通过介绍贵州卫视与美国CNN开展合作,解析了贵州与国际媒体合作不是不可为之,而是大有可为的“借嘴说话”案例。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宣传处处长李善伟分享了“打好孔子品牌,讲好山东故事”案例。他提到,近年来,山东深挖孔子文化这一独特而又丰厚的资源,对外讲好山东故事,培育、发展了“八个一”的传播机制和格局。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结合多年城市形象研究案例,提出城市形象传播要以受众效果为导向,需要明确顶层设计,确立品牌身份。

《对外传播》执行主编王眉认为,地方形象的对外传播尤其要重视新媒体渠道,基于国家形象调查和皮尤调查新数据,新媒体才是影响年轻受众的创新路径。

引领对外传播时政性与应用性研究发展趋势

十年以来,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举办了五届。与会代表纷纷表示,研讨会的时政性与应用性研究日益突出,它代表了一种新取向,引领了中国对外传播的研究发展趋势。

本届研讨会在规模、层级、影响及参会代表的广泛性等方面均超过了往届,一如既往地突出了政、产、学、研“跨界”研讨的特点。本次会议聚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题重大,体现了外宣理论界对外宣事业创新发展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担当,有效发挥了理论服务实践的作用。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20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参会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于研讨会开幕当天即播发了研讨会开幕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要闻版刊发了研讨会新闻。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全国100余家门户网站在大会期间发布了消息。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文话语
浅谈专利检索中的有关外文追踪检索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Gender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Gratitude
外文学术电子图书评价研究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话语表达
餐馆就餐
外文局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