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看见》
2017-10-09陈丽薪
大自然赐予人一双眼睛,只要不失明,我们都可以观声色,见世事。但具备看的能力,不代表我们能够接收所有。无数西方心理学家已多次证明,人们在同一时间维度面临数以千计的信息,但能为人们所接受的,只是屈指可数的几条,而收到哪几条,因人而异,因此也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什么决定人们接受哪些信息呢?我们的思维惯性和心情!心情自不必说,无论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是“薄雾浓云愁永昼……人比黄花瘦”,都是境由心生的表达,而思维惯性呢?习惯了快乐的人,即使在逆境也能自嘲消遣,即人们常说的乐观向上,习惯了自怨自艾、“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即使得到最好也把自己看作最最委屈的受害者。一美国夫妇育有一对双胞,这对双胞的性格极度分裂,大双极喜、小双极悲,父母努力调适二宝性格。恰逢生日,给大双备下一盒马粪,旨在让他的过分乐观适当冷却,送给小双当时最流行、最霸气、所有宝贝们都想要的自行车,只为小双一笑。生日当天,小双略锁眉头拆开礼物,在父母的期待中,忽然放声大哭。父母不解,急忙劝问。小双抱怨,“你们知道我不会骑单车,还买单车给我。什么意思?”就在众人忙于劝慰小双时,房里忽然臭味熏天,大伙回头,看到大双已拆开礼物,并兴奋地在房里搜寻,妈妈问他要干嘛,他说,“你们送我一盒马粪,是不是买了一匹马?在哪里?小马在哪里?快出来!”人的思维惯性,或说性格惯性由此可见一斑。
能“看”,不等于能“见”!柴静在《看见》中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一段真实,或者她作为新闻人的成长,而是放下自我,克服潮流,尝试看见时代洪流下的生活、尝试看见生命。这才是她的成长所在,这才是真正的成长!从落地那一刻起,人就在老去,可惜年龄的累加不是成长;我们长大,我们工作、结婚生子、赚钱买自己所想,满足亲人所想,让日子变得更好、更舒适、更殷实,可这不是成长!这只是简单的生命叠加,是用时间来换取物质,是用岁月来弥补童年的缺失。王朔说,人的成年是为童年而活,为童年的各种缺失而活,然后呢?这就是生命吗?这样一代代生来缺失,长而填补是成长吗?这是欲望的轮回,不是成长。木心说,他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而我说,成长,真正的成长,是克服自己!这才是生命的张力!很痛,但若不付出何談收获!这也是《看见》的魅力所在,而不仅仅是无数事实的触动;这也是柴静的美丽所在,因为她克服了自己,而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包装过往!书法家林曦说,“有的人很勤奋,每天都在不懈地临帖练字,定时定量,很熟练、很坚持,让人佩服!但当丢开字帖,无可描摹时,书写并没有很大改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很坚持的人只是在重复和加强自我,今天复制昨天,这不是真正的进步!”而现实中地我们,又何尝不是今天加强着昨天的惯性、想法和欲望?
看了,不一定看见;年岁长了,未必是成长。《看见》留下的不仅是敏锐观察带来的感动,也不是几句妙语的摘录,而是彰显的成长——克服自己,很痛,但收获成长!
作者简介:陈丽薪(1985.07--);性别:女,籍贯:云南宣威,学历:硕士,在读于云南大学外语学院;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