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2017-10-09余璇袁一田申亚男文亚
余璇 袁一田 申亚男 文亚
【摘要】本文介绍了传统的高校课堂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为例,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探讨了对分课堂的理念以及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从而为教师利用对分课堂开展管理类课程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对分课堂;课程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重庆工商大学2017年教改项目“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2017209)”和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独立学院人才引进的探索研究”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67-02
引言
“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然而,高校的课堂课程教学不容乐观。缺课率高,学生玩手机、看电脑、不认真听课的情况相当普遍。教师被迫一再降低学业要求,但常常连基本的教学要求都无法达到。目前的高校课堂常常连续上两节或三节,对于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长大的学生,长时间保持对课堂的注意力比较困难。此外,网络时代的娱乐资源丰富,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用娱乐的方式来保证教学质量。另外,智能手机的出现,削弱了教师和课堂所剩不多的吸引力,给课堂的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冲击。手机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教师讲课。一旦上课不听,课下学习就更难。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考试时,如果老师严格考核,会出现大面积不及格。因此,无奈之下,不少教师只好降低课程考试难度,划定考试范围一旦这样做,下学期学生更不愿听课,由此便导致恶性循环。
一、传统的高校课堂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课堂课程教学的困局在于普遍采用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由教师主导,完成既定内容的呈示,各种方法的使用都要引导学生愉快地配合,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课堂上没有真正的交流和互动,学生时时、事事都要配合教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在被动参与的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今是大众教育,学生毕业后需要自主择业。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管理类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的内容难以应对时代的变化。总体来说,社会形态和历史时空的变化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课堂的一些非常态的红利因素消失,使得讲授式课堂是被动课堂这一核心缺陷彻底地暴露了出来。
讨论式课堂教学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改革方向,然而讨论式课堂的课程应用范围有限。它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通常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环节。其中,在讨论环节教师提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然而,能实践讨论式教学的常常是少数名校,因为这种方法对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一是需要采用小班教学,让学生有实质性的参与。二是教师的学科素养和课堂把控能力要比较强。三是学生要勇于发言,积极参与。在讨论式课堂中学生的投入非常大。学生每学期选课多,分配到每门课的时间有限,在课前查找和阅读资料方面会构成较大负担,加上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都会影响讨论效果,这就使得讨论式课堂局限在学生学习动机普遍较强的课程,其应用范围有限。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率先提出的一种原创意义基于交互式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1]。这一教学模式将传统式课堂教学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使师生个体和群体充分享各自教和学的权利。对分课堂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個教学环节[2]。中间的吸收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段时间独立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这种时间上的对分并不是严格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对分课堂包括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和混合对分三种形式。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构建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面对面的教学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基于此,本文构建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构建思路包括教师和学生对应于课前、课中和课外的任务目标进行设计。
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前发布下一次课教学任务和思考题,学生接受任务,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和微视频等,带着问题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预习。学生认真建构与新课程主题相关的知识,预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答案,教师查看学生的问题记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常见问题和学生的知识背景。课中,共需要2次课(每次2学时)。第1次课,以讲授为主。教师根据已经掌握的学生课前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设计和修改课堂教学活动,以便有效地进行课内的面对面教学。课前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互动,使学生对讲授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课上利用多媒体资源讲授框架、重点和难点。因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第2次课,以学生讨论上次课内容为主,教师引导答疑,形成师生互动。课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过程,不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利用强大的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领域,完成作业。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次课堂学习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讨论课堂的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探索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可以将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应用于《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网络资源和对分课堂二者相互贯穿、相互补充。以下从网络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进行阐述。
其一,《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首先,《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课程可以完成多媒体课件、教案、每章学习指导与习题、试验指导、管理案例、试题库以及知识拓展等内容;其次,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利用学校视频教学网站,依据课程的知识点录制了微视频;再次,师生教学互动系统应用。利用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强大的学校网络平台,还支持网上作业提交、师生讨论、在线考试等多个环节。此外,学校教学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网络资源实现了无缝链接,为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其二,《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课程教学实施。《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企业文化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能,为学生从事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打下堅实基础。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将在部分班级进行试点,最后推广到全院乃至全校其他管理类课程。其三,《东西方企业文化比较与管理》课程教学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考核(占60%)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占40%)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考勤、平时作业、限时网上在线测验、课内外讨论、小论文和试验6部分组成。期末考试重点考核学生概念的理解、管理知识的应用,题型以企业文化管理案例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本文为高校教师采用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实施路径。一方面,可利用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外的任务目标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将此模式应用于管理类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最终将带来教师、学生和教学生态三个层面的巨大变革,具体包括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群体的自我解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实现师生的权责对分、形成生机盎然的课堂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3]郭树荣.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9-41.
作者简介:余璇(1986.9-),男,汉族,湖北天门人,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袁一田(1978.7-),女,汉族,四川内江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人事处处长,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申亚男(1996.8-),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文亚(1995.11-),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