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解的三个维度

2017-10-08邵友伟

世界家苑 2017年10期

摘 要:一般认为效果历史作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核心,将效果历史、视域融合与时间距离作为理解文本、诠释主客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因此如何不落窠臼的跳出哲学诠释学的视角解读效果历史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表达的内容、表达者和理解内容的变迁。即从文本的理解、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历史与历史传统三个方面解读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理论。

关键词:效果历史;伽达默尔;视域融合

对于精神科学的理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从黑格尔到尼采,一直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客观理性的理解精神科学,但是如何用客观的标准摆脱主观的偏见一直以来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从狄尔泰引入了德罗伊森的历史意识开始,并将其运用到解释学中,哲学解释学开始产生。

1从文本的角度理解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承续从施莱尔马赫到狄尔泰以来的解释学传统。施莱尔马赫认為诠释学的目的就是对文本的确定性的把握,以此来理解作者,通过历史和语言学知识来更好的理解作者,挖掘出文本中潜藏的历史传统下的深层内蕴。但是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原则与历史学原则存在着矛盾性。诠释学之父狄尔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对精神科学的批判,批判了自然科学的因果的方法,他强调精神科学应该从自然科学中解放出来。他提出用“理解”的方法去揣测作者的意图,用经验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来唤醒人先天具有的理解的结构。他认为重要的是对精神科学的心理学基础进行反思也就是从自我内部寻找理解的客观性。

与施莱尔马赫以及狄尔泰所不同的是,伽达默尔在重视客体对文本的理解之余引入了效果历史的研究方法。但是伽达默尔自己也提到过,引入效果历史只是方法论的要求,效果历史并不提供左右理解的主要根据。为了将效果历史扩大化,他不无警惕的说“如果我们把直接的现象当成全部真理,那么我们就忘记了这种历史现象的全部真理。”在伽达默尔看来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出现的,每一种观点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支撑它的精神支柱,否则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潜在的说明了任何理论与前一个历史阶段的理论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任何理论与历史传统都是无法完全割裂的。对于作品的理解从作者将作品写出来就开始了,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就是重新铸就作品历史的过程。他认为通过不同的人对于作品的不同理解达到不同视域的融合,以此来取代作品本身所达到的历史效果。他认为历史效果是不断叠加的,是历史视域与作品本身的历史地辩证的统一。与施莱尔马赫不同的是,伽达默尔默许偏见和个人理解的存在,他认为各种偏见的融合与碰撞,会使事物本来的样子得以呈现,事物的真理性得以凸显。

他将这种历史主义的方法引入解释学中,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的眼光看问题,避免断章取义。落实到哲学解释学中,就是突出哲学史的价值和作用,重视思想流派之间的接续性。精神传统有时候是明显地显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有时候这种历史传统是隐含在精神科学之中的,因此要挖掘其精神内涵,必须把握其历史性原则。

2个人理解与历史主义的关系

主体无疑是理解客观事物和历史事实的主体,主体决定着对客体的理解是否能够客观有效。但是主体是否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客体进行了解,一直以来都是人云亦云的,缺乏客观的标准和原则的。在伽达默尔看来人都是囿于自己的处境和视野的限制,很难跳出自己的视野看问题。他主张将自己置身于所需要理解的境遇之中,只有将自身还原到历史讲述的年代,才能确切的了解史实,把握思想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把人置入一种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视域是困难的,但是这种意识足以使我们放下先入为主的成见,使我们的视域变得开阔。

其次,他将历史的范围缩小,缩小到我们解释历史的时候历史已经在发生变化。基于此,他认为“这种不可完成性不是因为缺乏反思,而是我们自身作为历史存在的本质。所谓历史的存在,就是说,永远不能进行自我认识。”从这种短暂的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立场、观点、视角都会表现出许多不同,也就是他所说的处境的概念,这个处境是发生在平行时空下的。他认为我们在解释历史的时候历史已经在发生着变化,随之带来视域的变化,我们我们无法把握历史的真相,因此也就无从恰当的去解释历史、还原历史。在认识过程中我们甚至可以理解过去的自己,看到自己的转变。

效果历史在处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方面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效果历史来纠正人的偏执。他说“凡是人们由于信仰方法而否认自己的历史性的地方,效果历史就在那里获得认可。”很多时候人总是会陷入各种信仰、认同等,从而无法客观的去认识,但是在他自己是不自知的,因此需要从侧面反映,也就需要效果历史的维度。亚斯贝斯也曾说过主体用客观的形式思维去理解非客观性的东西,任何一个命题都有可能被误解。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带着去理解历史,效果历史对理解者来说它是理解者不断认识过程的一个参照。认识也无非是从时间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历史没有完结,认识也永远不会完结。效果历史为历史的再次认识提供一种价值的维度,纠正诠释者先入为主和固执己见。胡适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的小姑娘”,也就是说历史的解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想要拨开云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另外他认为个体永远是独立的,是不会被过去的某种意识所异化,将自身置入只是为了便于理解罢了。

3历史与历史传统

在伽达默尔看来时间距离也是理解功能历史的一种方法,因为不同的解释不是同时同地的,各种解释彼此之间是有时间间隔的。要综合各种不同的理解,各种不同的视域,需要通过一段时间进行总结完善、筛选,达到对事物趋于真理的认识。

在伽达默尔看来任何思想体系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出现的,每一种观点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支撑它的精神支柱,否则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潜在的说明了任何理论与前一个历史阶段的理论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任何理论与历史传统都是无法完全割裂的。他认为真正的理解需要把握住一条线索—即历史的发展脉络,强调精神科学是否具有延续性、传承性。如果将历史传统割裂,认识也会只是限定在特定的阶段,自然会断章取义。因此对于时间的节点的绝对限制是不科学的,应该从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把握理解的历史阶段。他指出历史意识虽然具有他在性,但这种他在性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历史与现实的合一,历史视域与当下的理解者视域的合一。

这里通过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并不是说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而是从哲学的角度跳出历史本身的视域来理解历史、评判历史。用历史普遍性的视域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使人不局限于眼前和自己的处境。历史主义就是用可能性取代必然性,用本质取代现象,将层层的诠释进行剥离,使得真理能够凸显出来。

综上可知伽达默尔将对文本的解读、诠释者及历史传统纳入到效果历史原则当中。在伽达默尔看来真理是潜藏在三者之中的最终目的性,是诠释者用历史传统对文本进行解读的终极目标。但是分开来讲对作品的解读是把握精神性原则,发掘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传承的关系必不可少的环节。主体对效果历史的借鉴能够消除自身的偏见和先入为主,能够认清自身,使自身能够客观地去理解历史。历史传统是超越历史效果,从更高层次和更长的时间概念寻求理解的普遍性,从普遍性中把握特殊性。

参考文献

[1][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加拿大]让·格朗丹著,何卫平译.哲学解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德]卡尔·亚斯贝斯著,王玖兴译.生存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邵友伟,(1991—)男,山东滨州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哲学基本问题研究。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