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的新征程
2017-10-08王莎莎张仁芳
王莎莎 张仁芳
摘 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时代,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要之后,进而会希望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医疗保障、更优化的生态环境,以及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艺术作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审美把握。今天,我们应该深刻地学习和领会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艺术;创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说,这是一个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也是我们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飞跃。墨子讲:“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追求美好生活已经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那么,何为美好生活?如何才能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时代,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要之后,进而会希望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医疗保障、更优化的生态环境,以及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艺术作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审美把握。真、善、美是其永恒的价值追求,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而艺术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顿生命的、诗意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肩负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要繁荣我国的文艺创作,应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境界。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我们要倡导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文艺作品,今日,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文艺工作者应有一种耐得住寂寞、“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工匠精神,不为外界的名利所诱惑,不做市场的奴隶,不能在“一切向钱”看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应该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努力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只有一切优秀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才会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之中沉淀下来,成为经典的永恒之作。作为艺术创作者,应怀有这样一种经典意识与精品意识,不断地提高与完善自己的艺术作品,使之能够在历史上传的开、留得下的艺术经典。
艺术创作要提升文艺的原创力。文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将自己的观念与手段、内容与形式更完美地融合,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又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同时也为艺术的发展带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还要持有一个开放的艺术态度,积极学习与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资源,使我们中国的艺术能够在继承中得到创新,在借鉴中相互融合,在融合中不断超越,使得我们的文艺作品能够真正地在世界艺术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目前我们的文艺创作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创新力不够。而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动力,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中国也在发生着翻天覆的变化,文艺发展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从根本上提升文艺的原创力,力争攀登一个又一个艺术的高峰。
文艺工作者要继承“文以载道”的传统,真正做到如楼宇烈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以道统艺,由艺臻道。”那今日的艺术创作应该承载什么“道”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道,爱国主义之道等等都是应有之义。艺术家要赋予艺术作品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光芒、人性的温度,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让人们从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向上向善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我们只有扎根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入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才能更好地创作出表现中国人审美追求、充满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而文艺作为影响人类精神与行为的一种潜移默化指引力量,对于每一位艺术工作者来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自不待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2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