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2017-10-08闫岩

世界家苑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研究生

摘 要:研究生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的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迅速增加、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研究生培养规格和类型的多样化,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以及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教师都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管理;培养规格

研究生课程管理是以研究生课程为对象所施加的决策、规划、开发、组织、协调、实施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的总称。研究生课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在我国研究生课程管理体系中,国家一般制定研究生课程宏观政策,如课程模块、师资要求、学分要求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具体管理研究生课程,(院、系、所)负责制定学科专业课程方案并组织实施。近些年,伴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研究生课程普遍受到重视,研究生课程管理已经成为衡量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河北大学研究生课程现状调查和政策文本分析,对当前研究生课程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课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河北大学研究生课程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研究生课程管理涉及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管理者等诸多利益群体,贯穿于课程设置、开课、选课、修习、学时、考核、成绩与学分管理等整个过程。近些年,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课程管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被运用于研究生课程管理,研究生培养单位专门制定了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规定)。对课题组调研数据和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规定)的分析发现,研究生培养单位和院(系、所)拥有较大管理自主权,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教学方式、学分学时上都有相应制度规定,河北大学课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课程规划具有随意性,课程设置规范化程度较低。

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研究生应当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这种差异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常常难以得到充分的反映。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权力在各学院培养单位,而各培养单位由于学科专业水平、师资条件存在差异以及对专业理解不同等因素,出现了同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不同的学校大相径庭的情况,使最终培养的人才在规格上缺乏基本同一性。

2.研究生课程管理重目标轻过程、重制度轻检查现象较为普遍。近几年培养单位的文本都对课程设置、开课、选课、成绩与学分管理等作了明确要求,如河北大学最新2018年新发布的规定“学硕、博士总毕业学分一般为28学分,最低不低于26学分,不超过32学分。非学位课(选修部分)应该规定最低修读要求。专硕的毕业总学分参照各教指委要求,低于学校要求的原则上不应低于26学分。非学位课(选修部分)应该规定最低修读要求。”。如规定“各学院、中心组织原有及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并由学院、中心对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审定。”

分析发现,研究生课程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研究生课程学科性、专业性很强,非本学科领域专家很难对其进行过程性监控与评估;二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回报远低于科研回报,导致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而非课程教学上。

3.研究生参与研究生课程管理制度保障不完善,参与研究生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淡薄

在我国,学科专业课程方案根据国家、培养单位和院(系、所)要求,以及学科专业、研究生需求制定,更多强调课程的学科化、学术化,而很少考虑研究生对课程的差异性需求。虽然近几年,河北大学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开始重视研究生的课程需求及对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但这难以满足研究生群体的参与愿望。这种忽视研究生课程主体权利的现象关键在于没有相应管理制度保障。

二、加强和改进本校研究生课程管理的建议

近些年,河北大学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实践,论文匿名送审制度、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和招考制度,精品课程建设等改革措施不断涌现。然而,伴随改革不断深入,课程管理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出现,迫切需要建立权责明确的课程管理体系。加强课程管理薄弱环节,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

3.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部改革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优化,既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和制度支持,同时更需要深化课程内部改革。增加面向实践的课程。课程设置需要适应硕士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需要。坚持分类培养原则,修订和完善硕士生培养方案,推进研究生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根据研究生培养规格和未来职业准备来整合课程资源,设置课程。

目前的课程设置中需要加大非学术型职业准备课程,给研究生更多的选择。加快公共课程的改革。从历史发展脉络可知,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课程始终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这两门课程保持了持续的关注和重视,这体现了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我们对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格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公共课程上可以故步自封。如河北大学在2018级增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读课程,占1学分,全日制硕士、博士必选。只有将外语和政治课程纳入时代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情境中,纳入到整个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通过不断改革,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外语应用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

2.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权责明确的研究生课程管理体系,实现课程管理科学化。事实上,研究生課程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的内容与方式、考核与评定等主要由任课教师确定并实施。这种基于学术诚信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缺乏机制保障。必须建立权责明确的研究生课程管理体系,实现课程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首先,明确课程管理的权力与责任,界定行政和学术课程管理权限,杜绝权责不清和管理漏洞出现;其次,建立研究生课程教学诚信激励机制,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程教学使命内化为自觉行为;第三,加强过程管理,把课程评估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3.增强参与意识,建立研究生参与课程管理的有效机制,实现课程管理自主化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主体地位决定了其参与研究生课程管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没有研究生参与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和教学实施,不仅有悖于现代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科研创新要求,研究生的课程主体地位更无从保障。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课程管理机制,提高课程管理自主化程度。首先,建立研究生参与课程管理制度,确保研究生拥有与导师、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等的平等对话沟通机会。第二,建立更加灵活的研究生课程修习制度,增加课程选择空间,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学校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第三,培育研究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评估和课程建设,切实发挥课程主人翁精神。

作者简介

闫岩(1994.11-),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17级教育学原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理论。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浅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构建五年制高职数学小组的可行性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基于Internet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