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017-09-30吴杰华
吴杰华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为处于十字路口的改革开放指明了发展方向。可以说,南方谈话,是一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拨正航向的作用,成为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标志性事件。
一、南方谈话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东欧各国政局突变,纷纷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多党制和私有制经济,各国共产党也都失去了执政地位。与此同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发生了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就此瓦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国内形势也是纷繁复杂,经济改革在经过最初的探索后,逐步深入发展,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在思想和理论上产生了分歧,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整个社会气氛亦见低迷。面对这一情况,邓小平同志在冷静观察、思考之后,果断决定到南方“走一走,看一看”,澄清当时思想认识上的混乱,为当时的中国指明继续前进的方向。
二、南方谈话的理论意义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具体路线包括了武昌、长沙、深圳、珠海、广州、江西、上海、南京、安徽等地,沿途针对一些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强调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焦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核心内容是要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路线前进,坚定不移地发展自己。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发表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9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3月9日和1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认真学习了邓小平在南方的谈话,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长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1993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最后一篇正是《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至此,南方谈话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经典篇目。
第一,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高度概括。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解放生产力的途径进行了具体阐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暴力手段将落后的生产关系彻底摧毁,建立全新的上层建筑,解放被长期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由于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必然还会存在诸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通过改革,可以进行自我修正,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
第二,确定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此,他从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也就是说,“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归根结底,还是强调要抓住一切机遇,发展自己,发展经济。
第三,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場。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发展经济的手段作为划分两种社会制度的标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成功的经验,不要被教条主义束缚了自己的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第四,在思想意识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针对苏东剧变之后的形势变化,邓小平同志一方面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表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即使在发展的进程中遇到暂时的挫折,但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提醒全国人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另一方面也明确指出“左”倾思想的严重危害,认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历史上我党曾经几次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使革命事业遭到极大破坏。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同样要警惕这两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五,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三、南方谈话的现实启迪
第一,突破了改革的僵局和怪圈,极大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处于徘徊境遇中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全国各省份、地区都提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战略,产生了极大的互动和激励效应。广东提出20年要赶上亚洲“四小龙”。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发展,把上海建成远东地区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山东则提出了“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2000年看山东”的豪迈口号。中共中央政治局也多次召开会议,决定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专题,分工合作,逐步落实。自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endprint
第二,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思想解放,回答和解决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中國的改革开放是从解放思想起步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推动我们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剖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将其定义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了固有的对社会主义制度僵化、教条的认识。在视察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稳定发展我赞成,但是,只要能快一点,还是要争取快一点。胆子要更大一点,放得更开一点。不能胆子没有了,雄心壮志也没有了。有机遇能跳还是要跳。”“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思想上的解放、理论上的突破,为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大胆创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第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开创性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同志在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同志长期观察思考的结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了回应,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解答,是对原有理论观点的系统性总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
第四,第一次明确提出市场经济改革,拉开了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序幕,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
在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社会生产力的经济体制,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这就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在南方谈话之后,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6月9日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随后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正式的改革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也是随后几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起点,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可以说,邓小平南方谈话,在系统总结改革开放十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直面现实问题,科学回答了当时中国急需解答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一步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感怀那个风云激荡的光荣岁月,是为了不忘改革“初心”,以更大的勇气和毅力,攻坚克难,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
(责编 / 刘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