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物语”读散文

2017-09-30黄发莲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托物物语紫藤萝

黄发莲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密码。这里的“形”指散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章法、结构、选材、表达等;“形散”即散文的外在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指蕴含于形中的情思、情志和情理,包括主题、内涵、精神、意蕴等;“神聚”是说散文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不拘一格,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形散神聚”是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的关系。不过,这种关系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作者精心设计、巧妙处理的结果。作者设计、处理的技巧很多,托物言志是其中之一。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托物言志。笔者以其中的两篇散文(第17课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第18课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为例,具体谈谈。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或事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的特征,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志向。简而言之,即以物写人。这里的“物”和“人”往往有一种共通的内核——志向、情操、爱好、愿望等。如果没有这个内核,只有情感,那就是借景抒情了。

从教学的角度看,我们至少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加深对托物言志的理解。

其一,托物言志暗含着一种常用的写作顺序,即先托物,后言志。如《紫藤萝瀑布》,作者驻足后开始仔细地赏花,然后由“花”到“我”,进入回忆,最后点出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棵小桃树》也是如此。作者先极力描述小桃树生长条件之差,生长环境之恶劣,以及在风雨中受到的种种摧残与折磨,这就是托物。然而,托物不是目的,作者的本意在言志。文本结尾处的“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就是言志,它暗示着作者对理想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其实,托物言志类的文本,无论是现代散文还是古典诗歌,先托物、再言志都是一种通例。

其二,托物言志的文章,绝大部分篇章都在写物,言志常常只是画龙点睛的一两笔,有的甚至还不点睛。然而,即使文本中没有点明“志”的句子,“志”仍然是文本的灵魂;阅读散文时,只有读出了“志”,才真正读懂了文本。比如,阅读《一棵小桃树》时,一要从文本倒数第二段对“树的顶端”“一个欲绽的花苞”的特写,读出作者不屈不挠的奋斗决心和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二要从文本最后一段作者饱含深情的呼告中读出“我”和小桃树的联系,读出“我的小桃树”其实就是另一个“我”。

其三,托物言志中包含着民族文化认同,如梅兰竹菊象征清雅淡泊,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等。这个方面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略过不谈。

通过这些理解,我们不难发现,破解“物语”是教学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关键。如何破解“物语”呢?

首先,抓住所托之物深入研习。请看《紫藤萝瀑布》“整体把握”部分的教学处理:

1.从形象的角度整体把握全文

①简单地说:花与人(紫藤萝与“我”)。

②说形象的变化过程:昨天的花——今天的花——明天的花(昨天的花是衰败的,今天的花是繁盛的,明天的花是生生不息的)。

焦虑而悲痛的我——宁静而喜悦的我——开朗而坚定的我(看花前的“我”是焦虑悲痛的,看花中的“我”是宁静而喜悦的,看花后的“我”是开朗而坚定的)。

2.从事件的角度整体把握全文

①平实地说:看花——忆花——悟花。

②诗意地说:与花相遇——与花对话——与花同行。

有了这样一个“整体把握”的教学环节,学生对《紫藤萝瀑布》的所托之物便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文章从“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起笔,到“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收笔,写的只是作者停住脚步的那一瞬间的所见所思所感。在那一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作者的内心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从文中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作者看到了如瀑布般的胀满生命力的紫藤萝;第二,作者想起曾经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想起了十多年前也曾凋零稀落的紫藤萝;第三,作者由花儿自衰而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悟到了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遏止不了,也戮杀不灭的,所以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尽管作者游目骋怀,思接十载,但都凝于一瞬,我们牢牢抓住文本所托之物,就不难明白作者在那一瞬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可见,读懂所托之物,方能读出所言之志。

其次,破解“物语”要找准所托之物的所托点。

从文本的线索入手是抓住所托点的简捷实用的方法。肖培东老师上《一棵小桃树》时,首先从明线着手:引导学生抓住正文旁边的五处批注,重点突破最核心的一处旁批——文本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这是为什么呢?师生围绕着这个“没出息”,以第四自然段為辐射点展开学习。肖老师围绕这棵瘦弱的、黄黄的、可怜的、拼命向上拱的、紧抱着身子的、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的小桃树,引导学生在寻找、朗读、分析中感悟小桃树的“没出息”“委屈”,从而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境,接近了本文的所托点。

接下来突破暗线:这样一棵“没出息”的小桃树,作者为何如此“兴师动众”地为它写一篇文章呢?有了前面的分析,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几乎没有难度:“写桃树是为了写自己”;“小桃树如一盏指示灯拯救了作者”;“小桃树寄托了作者对奶奶的思念”……大多数学生进一步悟到:文本一次又一次地写小桃树在风雨中的挣扎,以及花瓣儿在风雨中的零落,其实是为了写自己。通过这些语句,我们分明看到一双眼睛一直盯着小桃树,随着它的俯仰而起伏;分明感受到有一颗心随着小桃树的挣扎而颤抖,还不时发出内心的呼唤——“可怜的小桃树”!

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看似“妙手偶得”,其实离不开肖老师找准所托点后的高效点拨。课堂最终落点在“蓄”和“孕”两个字上:贾平凹笔下的“我”就是小桃树,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这篇文章“为人生蓄梦,为梦想蓄力”,更是告诉我们“风雨过后,希望孕出”。

最后,要引导学生弄清楚“物”是如何过渡到“人”的。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受的文学样式。文学大师写作时,从见闻到感受的过程往往是花落无声、雁过无痕的,但教学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个“声”和“痕”。寻找的办法是通过语言、手法、形象、情感等细细探寻。

王君老师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对由物到人的技巧的精巧探寻,值得我们借鉴。教学的核心程序为五个版块:朗读开头结尾,点评,归纳出技巧一——精致简洁的首尾呼应;寻找散文中写“我”的句子,朗读,点评,归纳出技巧二——浑然天成的“人”“物”穿插;朗读重点句子,研讨宗璞是怎样把“现在”“此刻”和“当下”衔接起来的,并归纳出技巧三——痕迹不露的时空穿越;朗读重点句子,研讨宗璞是如何做到从“物”到“情”的自然升华的,并归纳出技巧四——由“实”向“虚”的自然升华;总结《紫藤萝瀑布》的篇章特点。

王君老师的设计,以朗读为主线,组合了文章“首尾”“人物”“时空”“虚实”四个特点,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升级,最后在虚实转化中实现了“志”的升华。

(作者单位:公安县教学研究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托物物语紫藤萝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星月物语系列
美丽的紫藤萝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托物言志的作文怎样写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