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受助大学生反哺社会”的几点思考

2017-09-30高鹏

慈善 2017年5期
关键词:受助者义工贫困生

高鹏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全市慈善义工年中分析会。这是一个关于义工特色项目的交流研讨会,与会代表们围绕各辖区的品牌项目畅所欲言,气氛很是热烈。

期间,有一个义工项目引起了大家的思考。项目设计举行一个儿童快乐品格训练营,计划让受助过或正在受助的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做义工,教育引导这些孩子。项目的初衷是搭建一个受助大学生反哺社会的平台,实现爱的传递。然而实际情况是项目推出时,计划十名左右的大学生参加最后却只有两名成行。

联想到历年来受助大学生的数目以及他们反哺社会的实际情况,一些问题被抛了出来: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些受助者,理应更积极地反哺社会,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呢?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宣传和教育是不是做的还不够?

其实是我们多虑了。首先需要分析的一点是:这些受助大学生有没有条件及时地反哺社会?这里提及的条件包括经济能力、时间安排、专业能力等。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些受助的大学生不是还在校园里刻苦就读,就是刚刚踏入社会。对于他们来说,还处于“受助—自助”这个阶段。暑期的时间,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要么在打工,为下学期积攒学习、生活费用;要么在参加实习,为进入工作岗位积累经验;要么在家照顾或陪伴父母。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事业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紧随而来的是婚姻、家庭以及赡养父母的压力,也就是说,他们很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我们设计的这些项目。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事例。在海曙区古林的一家培训机构里,招聘了10个暑期老师,他们中间有4个是受到过爱心资助的家境困难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暑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可以赚取到下个学期的费用,甚至还可以将部分钱寄回家里。他们都是些心地善良肯吃苦的学生,入学时受到的资助解了他们的急,但解决不了根,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于这样的学生,你希望他们放弃工作去做义工?似乎我们不能提这样的要求。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受助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大家都知道,受到资助的孩子往往都是家里条件较差的。经过努力,他们成功地跨入了高等学府。因此,在他们身上自卑与自信相互交织着,他们拥有比同龄孩子更强烈的自尊。

他们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虚荣心极强,利用一些外表的包装去隐藏自己。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某贫困生将爱心款拿去打赏主播,冒充富二代等。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但这些毕竟是少数,多数孩子的想法是:我需要时间和努力去强大自己,在这过程中,我不想被大家所熟知。而在前文提及的项目中,一个明显的标签就是“受助大学生”,这客观上也揭开了他们的“伤疤”。

在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话:让受助者更有尊严。而对于年轻气盛的大学生来说,注重尊严首先就是不公开,这是最好的保护。“中科大”于2004年提出并实践了“隐形资助”模式。它指的是利用网络对新生心理和家庭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起每学期更新的贫困生数据库。“大数据”会统计并测出你的真实经济状况,从而得出是否需要资助。一旦符合资助条件,学校就会“暗暗”地通知你,将钱打到你的卡上,即便是周边同学也是无从得知。据了解,从2004年到现在,中科大已“隐性资助”贫困生4万人次,累计金额达600万元。近年来,这种低调而温馨的做法已在越来越多大学校园中施行。

对于慈善而言,传统的助学模式也许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每年大学新生助学,我们总是习惯于举行一个仪式:受助学生上台领取奖学金;领导讲话鼓励、学生代表发言;大大的横幅、集体受助的照片……

因此,我每年都会接到家长的咨询电话。

“需要上台么?”

“要的,很快的。”

“需要拍照报道么?”

“要的。”

“那算了,谢谢你们,但孩子接受不了。”

我们也许会说这些家长和孩子一样不懂事,但换位思考下,家庭贫困并不可耻,但将一个大学生的家庭贫困当众“公布”,从而获得资助,这对于一些自尊心极强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有的贫困大学生宁愿自己辛苦些,也不愿意去申请资助,因为一系列的“信息公开”动作的确是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话题扯得有点远了,我们拉回来。受助是这样,那么反哺呢?也是一样的道理。这里,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新概念——“隐形反哺”。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一个问题。这些受助大学生难道真的没有反哺社会?答案恰恰相反。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是市里助学的受益者之一,单亲家庭,职业是小学老师,收入不高,如今还面临结婚的压力。在聊天时,他不止一次地说,真的很感谢那些资助,不然大学还真的读不了。我笑着问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啊?(有一个前提条件,他不知道我在慈善会工作,他一直以为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义工,我们在同一家机构服务。)他的回答是算有吧:有时候网络上的捐赠;有时候献血;有时候帮忙转发朋友圈……都是些“随手公益”。忘了说,他每周都会固定半天时间免费给外来民工子女辅导功课,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个老师啊,专业对口!”

仔细想想,这些事都是慈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罢了,归根到底的原因是他是用心去做,单纯的感恩。我相信,很多受助大学生都是这样的心理、这样的做法吧。

这就是“隐形反哺”,用自己喜欢的或者便捷的方式去做慈善做公益,不用刻意宣传,“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及天下”。

因此,我们不必苛求那些受助大学生,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社会。从“自助—助人”需要时间和机遇,这也是他们不能“及时”反哺的原因。

那么我们慈善人该怎么做?笔者认为应该多设计一些适合这些新生代义工思维习惯的公益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随手公益”,而不是把他们强行拉到我们设计好的模式中。更重要的启发是,我们慈善人要转变思维了。慈善需要改革,我们要有跳出不适宜的传统模式的信心和意志。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做慈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也许你会说“让困者拥有平等的机会,让社會更加和谐”,即使有些受助者可能一辈子没有多少能力可以回报社会,对这些人,难道就放弃帮助?这不是慈善的本质。

其实,真正的慈善并不需要回报。如果有,那也是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满足。套用一句话作为结尾吧:感谢受助者,让我们有了快乐的机会。endprint

猜你喜欢

受助者义工贫困生
“受助者”助人,好样的!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如何看待之“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带上孙子做义工
当义工,好处多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连慈善义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