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7-09-30王兴斌
王兴斌
【关键词】 环保教育;语文教学;感性认识;自然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6—0102—01
语文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是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实用性于一体。这些特点对发展学生的环保意识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涉及环保的篇目不少,诸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苏州园林》《桃花源记》《春》《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文章无疑是很好的环保教材。它们介绍了自然的美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类过度地活动而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的严峻现实,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下面,笔者就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结合语文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特点,发挥教学手段的优势,发挥课堂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目的。教师要有正确的观点、方法去教授教材,联系生活做合理引导,不做空洞的说教。要进行环保教育,思想是先导。对于环保意识比较明显、号召力强的文章,教师可借助情节、事例来阐述文章思想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学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自己从文本中领略自然的美丽,感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精彩”,使学生们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激发他们从环保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使学生逐步增强为环保做贡献的决心。
二、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爱护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环保内容不明显的文章,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借题发挥,启发诱导,如学习《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文章提出食物的来源有两个:自养和异养。自养就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取食物。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废气——氧,却是人类生存必须的,由此可见植物的作用之大,从而暗示学生保护绿色植物,就是保护生态环境。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科学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环保出一份力。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形成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进而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展示一系列直观图片,诸如土地沙化、茫茫戈壁、沙尘暴、森林破坏、烧山开荒、黄河断流、河水污染、过度放牧、白色污染、生物灭绝等图片,同花香鸟语,白云蓝天,天籁净土等图片作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投影等方式,让学生知道罗布泊美丽的过去和可悲的今天,结合投影图片多方面认识罗布泊消逝的真正原因,进而延伸到几年前的民勤——这一被称为如不尽快治理很可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地方,然后播放有关沙尘暴的录像,让学生深刻感受暴风肆虐、千里飞沙的惨景,震憾学生的心灵,引起其内心强烈的共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环境保护,那人类将陷于万劫不复的绝境,从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敲响环保警钟。
四、走进自然,采用作文教学进行教育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采用作文方式进行教育。笔者曾以“仰望星空”为话题让学生作文,一个学生就从环保的角度切入:“仰望星空,我却很难看清璀璨的群星,城市的烟尘早已遮蔽了我们的双眼……”新颖的角度、高远的立意,让他的文章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可见,作文不仅是学生展现语言表达能力的载体,也是他们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问题的平台。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适当的话题或材料,拓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立意为文,这种文章有时会让人耳目一新。如,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每年三月份就要到沙漠边缘防风固沙,义务植树。每年植树,笔者常领学生一边劳动,一边观察,并以“大自然的警告”为话题进行写作,让学生直接体会到这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使学生明确环保的直接性和重要性。
總之,随着科学发展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教育的持续深入,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教师应以语文课为主阵地,让环保教育走进课堂,走出校门;进入家庭,辐射社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环保的种子,使每个学生成为环保使者,那么,留给后代子孙的一定是绿色的原野,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河水。
编辑:张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