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2017-09-30高元明
高元明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5—0041—01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弱势群体,数学学困生在数量上又往往多于其他学科。关注学困生,促进他们的成长,是践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 客观原因。(1)社会原因。受到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和一些“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是造成学习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2)家庭原因。由于现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市中的许多青壮年人都外出打工,他们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而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没有精力和能力教育好这些孩子的,反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娇惯自己的孙子或孙女,使他们养成了娇惯、懒惰的性格。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讲究索取,不讲奉献,无心学习。
2. 主观原因。(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初中数学学困生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上课如嚼蜡般无味,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导致恶性循环,最终放弃。(2)学习习惯不良,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学困生上课不懂得怎样做笔记,对当天应掌握的知识没有及时去复习、理解、巩固。对不懂的问题没有想办法去解决,不懂又不问,怕被人认为笨,长期的积累造成了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致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听不懂,恶性循环,最终丧失自信心,选择放弃。
二、转化策略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此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目的。
2. 指导家庭教育,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倡教师家访、家长回访、电话问候等交流方式,一方面能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行为习惯及各种表现,另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对学生品行等方面的要求,家校双方就教育学生达成共识,并及时弥补家长有关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通过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良好发展。
3. 强化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教会其学习。要帮助数学学困生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指导他们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有短期安排。要指导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简单问题课前解决了,课上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指导学困生记好课堂笔记,监督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坚持课后复习,及时系统小结,要引导学困生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利用图形、表格、知识树等形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框架結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困生不断转化对学习数学的态度。教师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困生从厌恶数学到喜欢数学,最后达到会学数学、学好数学。
4. 教学评价多元化。学生个体之间,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此,我们要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平等地进行有差异的教育,进行有差异的评价,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应对学困生独有的内心世界多一些尊重与呵护,了解每一个学困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和感受,深入挖掘他们的潜力,仔细搜索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合理的评价,使学困生感到他和其他同学一样,被别人关爱,被别人尊重,被别人肯定,从而点燃每一个学困生心中的希望,形成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有差异的进步。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