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技术理论研究

2017-09-30周衍鲁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产业革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内容摘要: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本文从技术革命对应产业革命角度,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分析研究技术驱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引领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技术理论脉络。

关键词:互联网+ 技术革命 产业革命 智能制造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与技术革命

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引领人类进入“全联网”的“全息”時代,由此派生出各行各业从太空到深海的各个层面的网络平台。网络不再是工具或渠道,而是创造价值的核心,已经上升为基础设施功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可以简化为“云网端”。

(一)“云网端”新概念与“互联网+”

端是指终端,特点是“真实、准确”,既是数据来源也是提供服务的界面。功能类似于电脑的显示器和键盘。现在的终端已经扩展到汽车、飞机、卫星等移动的或非移动的终端。通过终端可以采集从个人到空天地海的真实准确数据,又将具有特定价值的信息散发到空天地海。因此,终端是将源自于空天地海的数据通过互联网汇聚成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大数据源泉。

网是指互联网和物联网,特点是“连接一切、高速传输”。互联网是以光纤连接的信息传输网络,物联网是以传感器连接而成的物物联网,已经从概念阶段稳定落地。传感器网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线和无线的网络传感数据,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其服务。物联网需要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搜索引擎、安全和隐私技术的支持。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平台,物联网对其可靠性要求很高,但两者联系紧密又有所区别;物联网是对现实物件的控制,是通过传感器将信息汇集,互联网是实现信息的决策支持。物联网的结构可分为三层,最上层是感知,中间是现有网络,最下层是信息处理。

要正常发挥互联网、物联网的作用,其核心技术是“云计算大数据”。云是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抽象概括。在云网端中是指云计算、大数据,特点是“相关性、个性化”。即用数据的相关性为人或为组织的个性化服务。云计算是由计算机集群组成的、为大数据应用提供海量存储和大规模计算的环境。大数据是在云计算平台上被实时分析处理、实现数据流动并释放出巨大潜力的具有相关性的海量数据。云计算的价值在于技术的民主化,每个人都可以应用云计算;每个终端就是个性化数据采集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设备。

云的技术作用是将“连接一切、高速传输”网中的“准确、真实”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满足“个性化”需求,是将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流通的核心技术。如果是市场数据,就是“互联网+市场”,形成电子商务模式;如果是城市数据,就是“互联网+城市”,形成智慧城市大数据;如果是政府数据,就是“互联网+政府”,形成电子政务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共生形成金融新生态……,所以,“互联网+”将改变所有行业企业的发展路径,促进技术变革、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是集政策、技术和实践于一体的国家战略,是智慧化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技术角度看,与之对应的是基础信息经济和融合信息经济,融合信息经济就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平台角度看是以技术为支撑的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互联网+”深度改造传统行业,促进产业跨界升级,进而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是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意所在。

(二)“互联网+”与技术革命

技术哲学认为,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无国界的,而技术并非是无国界的,专利技术的保护是最好的证明。技术不是科学的副产品,或许恰好相反,科学是技术的副产品。科学关注的是“事情是怎样的”,而技术处理的问题或工程师、设计师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事情应当怎么做”,二者是不同的知识。

在过去五个世纪里,全球科技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和三次产业革命,五次科技革命有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近代物理学和第四次相对论和量子论属于科学革命;第二次蒸汽机、冶金和机械革命,第三次电力、化工和运输革命,第五次电子和信息化属于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都是众多技术集合在一起共同发力,创造了称之为“经济”的东西。经济从其技术中泛现,并不断从它的技术中创造自己,决定哪种技术将会进入其中。经济是技术的一种表达,并随技术的进化而进化。没有科学革命就没有技术革命,没有技术革命就没有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先导,一次技术革命对应一次产业革命。

“互联网+”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主导的技术,已经引发产业革命,正在改变所有行业的发展路径。因此,从管理意识到社会实践要以“技术革命”的态度落实“互联网+”行动,使其成为引领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技术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我国技术呈群体性突破、全面推进态势

根据国家科技部2015年《中外竞争分析报告》对世界领先技术进行的统计,中国领先的占17%,与之并行的占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占51%,有11.5%的技术差距在拉大,88.5%的技术差距在缩小。这是我国近十五年来取得的成果,2000年时我国只有一项世界领先技术——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这一项技术就解决了十几亿人的信息化操作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正在不断地突破前沿,技术正在呈现群体性突破、全面推进态势,我国从几乎全面跟踪阶段发展成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的新格局。从技术角度讲,我国现在是“说什么有什么”;但从产品角度讲,我国还处在“要什么没什么”。需要强调的是单项技术成果不一定能转化为产品,往往需要多项技术和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才能使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融合创新技术最有利于新产品的形成。“互联网+”技术恰恰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

(二)技术催生新产品案例分析——照相机的变迁

胶卷相机诞生在100多年前,销售量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加。第一台数码相机诞生于1975年,由于成本太高、用户体验不好,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的清晰度与胶卷相机相差较大,市场效果不好。但随着光电成像相关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照片清晰度不断提高,到1999年时,成本降到1000元左右,同时像素大幅提高,肉眼已经很难分清是胶卷相机还是数码相机的照片。这时胶卷相机的销售量出现大幅下滑,同时数码相机销售量上升,数码相机的增加量和胶卷相机减少量大体上是相等的。这是单一的行业产品替代关系。1975-1999年是技术与产品成长期,信息技术在照片存储、照片清晰度各方面都优于胶卷相机。因为用户体验到这种产品很好,它的需求得到扩张,它的销售量呈现急剧增长态势,企业效益持续增长。但2010年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智能手机集成了摄像头,人们出行不用一手拿手机一手拿相机,一个手机就能解决需求,市场上出现了数码相机聚减,智能手机出货量陡增的市场现象,数码相机销量开始下降,而智能手机销量出现大幅上升。与此相关的全球最大胶卷生产商柯达随着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急速增加销量开始骤降,2012年不得不申请破产。这是产品跨行业发展,从相机到手机的智能制造,再到行业拐点,行业企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对产业有重大影响,当融合型技术成熟时产业发展的转折性拐点即可到来。从数码相机到智能手机各领风骚十几年,新技术、新产业厚积薄发,新产业取代旧产业的拐点期逐步变短,速度在加快。类似变化在其它领域开始发生,譬如汽车、生物、化工、海洋等产业都在发生这样的产品替代。因此,利用技术创业创新,引领经济发展驱动力的潜力是巨大的。

(三)“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主要是制造业,包括了其他工业、矿业、能源、建筑等。支撑产业互联网的技术基础可分为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又分成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与制造有关的信息技术。

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管理为例,从上世纪60年代IBM提出物料需求计划 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到20世纪80年代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已经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该系统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发挥作用。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是一套将财务、分销、制造和其他业务功能合理集成的应用软件系统。集中体现了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管理、精益生产、同步工程、敏捷制造、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思想的软件系统。业务流程重组BRP(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一种多层次的立体形式,整个BRP实施体系由观念重建、流程重建和组织重建三个层次构成,其中以流程为主导,而每个层次内部又有各自相应的步骤过程,各层次也交织着彼此作用的关联关系。如此之类的系统还有供应链管理(SCM),使供应商参与产品的制造和运输;客户管理(CRM)和产品生命周期服务管理(PLM)可以使客户参与所购商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使用、维护和废弃处理等服务系统。构成全面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见图1)。

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互联网+企业”形式。采用电子商务模式极易生成大数据(见图2),企业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只要在网上通过平台或者使用大数据搜索与采集就可以,成本低、门槛低。通过将每个客户、企业的各种行为、采购成本、销售和服务等费用数据的全面抓取、储存和计算处理,刻画客户和企业图像,使其达到大数据的相关性与客户个性化的完美结合。根据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数据,美国企业电商已达到80%,而我国企业电商只有8%,我国的发展空间巨大。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企业融合发展的结果,运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企业组织机构变革,改变产品开发过程和业务运作模式,形成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企业数据不再是一个数据孤岛,企业与企业之间相连,形成企业互联网化,进而生成企业大数据,使企业信息端与物理端融合而具有智能,实现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与“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制造领域的部署高度契合,即“互联网+制造业”=中国制造,“中国制造2025”是“互联网+制造业”到2025年的奋斗目标。现在我国制造业位居全球制造业第三方阵,第一方阵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方阵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德国和日本,第三方阵属于中低端制造领域。

我国的制造业要依靠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产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中国制造2025”,起点是两化融合,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然后上升到企业互联网化,再进一步发展到智能制造、智能工厂。目的是生产智能的产品,提供智能服务,以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根据2015年的数据分析,我国信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增速接近16%,信息经济总量占GDP的比例上升到27.52%,但与发达国家50%相比还相差很远;基础型信息经济占信息经济比重为25.7%,融合型信息经济在信息经济中的比重高达74.3%。所以,融合型信息经济担当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任,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級。

“中国制造2025”与美国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虽表述各有不同,但核心都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引领制造业的发展。德国的工业4.0是利用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采用由下向上的“重硬环节”,将企业的供应链、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信息数据化,达到迅捷、高效和个人化的产品供给,通过该系统的“物理端”上升到“信息端”(见图3)。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更加注重从CPU、系统、软件、互联网等“信息端”出发,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工具“自上而下”向“物理端”渗透(见图3),重塑制造业,用“软”服务占据产业链的最顶端,保持制造业的长期竞争力。

面对我国传统产业的现实,对现有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是智能制造工程最迫切的任务。针对人工操作“危险程度高、劳动强度大、精准水平低、成本费用多”的生产环节和行业领域,通过机器换人、机械换自动、成套换平台等模式实现提质增效。对企业信息化的生产过程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现有软件进行深度集成,实现向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转变。从单台设备自动化和产品智能化入手,建设数字化车间,建立集智能数控设备、传感识别技术和制造执行系统等先进装备与管控技术于一体的车间级智能生产单元,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能力。尽快突破信息物理系统(CPS)研发应用,促进物联网与其他“互联网+”模式交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许良.技术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周衍鲁.“互联网+金融”防控企业流动性风险的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3.王文.他山之石:制造业与互联网之核聚变[J].互联网经济, 2016(3)

4.姚建铨.我国发展物联网的重要战略意义[J].人民论坛,2016.9

5.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产业革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答卷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纪念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交流会举行
大数据催生传统电视媒体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