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阈下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教学分析
2017-09-30蒋小川
蒋小川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案例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对于高中地理整体的教学质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文章论述了案例教学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对高中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案例教学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案例的功能与作用
教材中的案例不是完全脱离实际凭空捏造的,而是在现实中实际发生的相关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设计而成的。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20世纪初,哈佛院在分析案例教学失败的原因时就曾指出,在教学案例的编写方面,主要是由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而非真正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进行,由此就造成了相关教学案例实用性不足,难以发挥相应的功能。案例教学的功能性和作用性,主要是通过其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态度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改进等方面体现。只有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把握好这些方面,案例教学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材中相关教学案例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功能性和作用性。下面以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这一教材为例来从两个方面对案例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做简要分析。
(一)调整学生的学习角度,以案例当事人的角度去学习思考问题
必修一这本教材主要是对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地表圈层的结构构成进行介绍,通过相关分析得出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整体来讲,所涉及的案例均是聚焦于教材中的某一重点或难点问题,案例的设计模式也是先对案例的背景资料进行交代,然后使得学生和教师从一个主观的角度进入到案例情景,从而进行问题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学习的角度发生了改变,不再是根据教师的照本宣科来进行学习,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这一角度来进行新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案例的设计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理解范围和接受程度,使得学生能够以一个案例当事人的角度去进行案例的学习和焦点问题的思考。
(二)针对性较强,能够推动学生进入高效的学习境界
具体分析来看,必修一中关于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这一章的内容教学,是采用结合实例的方式来对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介绍分析的,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比如第一节中关于基拉韦厄火山爆发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山脉地表的构造;接着在第二节又继续以日本的富士山作为案例来分析火山的形成原因及地势地表;第三节关于河流堆积地貌,所选取的案例是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这些案例的选取与教学内容十分贴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针对性,对于问题的探讨层层深入,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尽快进入高效的学习境界。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案例的设计与分类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必修教材中共有43个教学案例,其中必修一、二、三分别有12个、23个和8个,案例内容涵盖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活用案例有助于将具体问题详细地呈现,并且营造出相关解决问题的良好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高效性。纵观教材中涉及的43个案例,按照设计的特点和类型可以做如下的划分。
(一)按照设计特点分为启发性、典型性和实践性
启发性案例。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在体现问题时,往往是先营造相关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在探究方式上是采用递进式的方式,在提出研究问题时也是由浅入深,让学生有一个过渡的思考状态,能够通过简易的问题进而思考较为复杂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递进性。启发性的案例对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交流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比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关于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的案例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此外,必修二第五章关于北京在不同时期商业中心与交通发展变化的案例,就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地去分析和探测在下一个阶段北京将发生什么样的可能性变化。
典型性案例。典型性案例是指在对相关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往往会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从而很好地展现相关研究的成果。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中所选取的秘鲁寒流、北大西洋暖流以及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等都属于典型性案例,能够有效地说明洋流对所流经地区的气候所产生的影响。
实践性案例。地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新课标地理教材中的案例设计对地理所具有的实践性进行了充分的体现。实践性案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指引学生对基本的地理技能进行掌握的同时也能结合实际,从身边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案例中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对于学习的思路和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深入。
(二)按照案例内容分为基本技能类、基本知识类和基本观念类
基本技能类。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设计对于地理基本技能的案例设计既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方式。相关技能类案例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学习和研讨,能够独立或者合作进行相关观测和实验,并能参与到相应的地理调查中,最终掌握快速阅读和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的技能。
基本知识类。在地理教材中加入相关案例的设计并不是对相关基础知识学习的弱化,而是通过把相关基础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案例中来使得基础知识的运用更加具体化和实用化。比如,人教版地理教材在介绍风带和气压带对气候产生的具体影响时,相关气压带和气候形成的图文案例就很好地将基本知识进行了提炼,进而达到对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覆盖的效果。
基本观念类。基本观念类案例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对于基本观念的教学设计,不再是直接把基本概念和相关特点进行直观的介绍,而是通过案例的设计让学生在案例中进行思考和感悟进而学会掌握。比如必修二中关于玛雅文明消失的案例,通过对玛雅文明的介绍来向学生普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endprint
三、高中地理教材中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相关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和感悟的有效方式。然而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是不甚完美的,部分教师在对相关案例进行处理和分析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升。
对于当前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总结概括为“三重三轻”。一是重主干轻案例。部分教师在使用新课标的地理教材时依旧对案例的重视度不够或者根本不对案例进行讲解,而是一味地从主干知识中挖掘知识点,忽略案例的重要性。二是重现成案例轻资源挖掘。部分教师只是对教材上所涉及的案例进行讲解,并不对案例的外延进行拓展,缺乏对相关案例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延伸。三是重案例讲述轻学生参与。部分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不给予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使得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关于目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所得出的“三重三轻”的结论,相关活跃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第一线的教师应该从中总结经验,积极正视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案例教学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改进措施,以下是三點改进建议。
(一)目标明确,主题鲜明
总体来讲,地理案例是围绕地理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辅助教师的教学决策,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这样总体的目标前提下,还需要对每个案例的具体和特有目标进行明确,考虑案例的预期目标。如果事先对于案例所涵盖的内容和主题不明确,就难以达到合理有效地运用案例的目的,自然也无法理解案例所隐含的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启发内容,最终会失去案例教学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地理案例本身具有明确的目标和鲜明的主题,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要加以明确和研讨,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联系实际,突出专题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整体涵盖了环境资源和区域发展等核心内容,所涉及的案例也是围绕着提升学生发展能力这一主要目标。所以,教师在进行相关案例的讲解和传授时,应该尽可能地贴合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周边实际,比如从学生所在家乡的地势地貌入手来开展教学,由于学生对自己比较熟悉的实际地貌和实际自然环境具有相应的亲和力和感知力,从而能够促进知识的进一步接受和掌握。在谈及环境资源利用方面,可以学生周边所遇到的环境污染案例或者资源浪费情况作为突破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参与编制,精细选择
新课标下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教学案例虽说都是教材编写专家进行分析研讨和精挑细选出来的,但是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最终呈现在教材上的案例与整个地理素材和文化积淀相比还是比较少的。因此,对于这些案例的选择要求就十分高。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接受情况有很好的了解和认知,应该协同相关编写专家进行教材案例的挑选和编写,以更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专家带领教师,教师再引领学生,进而形成地理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共同体,这对于地理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马海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析[J].中国新通信,2017(09):133.
[2]赵银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