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进展

2017-09-30潘艳辉

医学信息 2017年18期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

潘艳辉

摘要:休克的发生主要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一种反应,由于组织血量灌注不足,会导致细胞损伤和新陈代谢障碍。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出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如果机体发生大量活动性出血时,休克会加重,临床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控制出血,就无法纠正患者休克。针对这种情况临床需要快速输血、输液的同时给予手术治疗。本文作者结合相关文献和临床经验,就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为手术室护理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低血容量性休克;手术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8-0033-03 Progress of Nursing in Operation Room for Abstract:Shock occurs mainly in the body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mount of blood circulation of a reaction,due to the lack of blood perfusion,can lead to cell damag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Hypovolemic shocks include hemorrhagic shock and traumatic shock.If the body occurs a large number of active bleeding,the shock will increase,if not timely clinical treatment to control bleeding,can not correct the patient shock.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clinical need for rapid blood transfusion,infusion at the same time to give surgery.In this paper,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low blood volume shock in the operating room care progress review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ting room care to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Key words:Hypovolemic shock;Operating room;Nursing

所谓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大出血或体液丢失,或体液存在于第三间隙,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可快速引起或导致神经、内分泌、循环、代谢等重要功能紊乱或障碍[1]。所以休克也是一种全身细胞急性缺氧的综合征[2]。低血容量性休克病情危重,失血量大,病情进展快速,临床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立即手术止血。手术室属于特殊的治疗场所,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手术室护理人员息息相关。而手术救治休克患者时间长短与其预后有直接的关系[3]。所以,在短时间内手术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以下将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手术室护理人员要求

1.1严格遵守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手术室规章制度,如急救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处理程序等制定。加强和重视手术室急诊通道管理,以提高休克患者手术成功率,最大化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1.2结合尽早手术原则,积极配合医生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结合尽早手术原则,积极配合医生尽快寻找出血点并有效止血。该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具备强烈的急救意识,应变能力强,领悟力快,处置准备,对抗休克基本知识熟悉。在接到手术通知时,可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1.3确保手术物品准备齐全,提前洗手做好手术准备

术前护理人员应快速检测供电、供氧、急救设备、急救药品、手术所需器械和设备,并依据各种休克临床特点准备相应的手术器械,以确保手术物品准备齐全,同时提前洗手做好手术准备。

1.4快速建立靜脉通路

待患者进入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快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给予输血治疗,以快速恢复有效血容量,及时纠正休克[4]。同时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变化。

1.5协助麻醉师

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并进行导尿,便于随时观察尿量,从而相应调整输液量和速度。

2 手术室护理配合

2.1巡回护士的配合

2.1.1心理护理 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凶险,一般都是急诊入院,患者和家属均较为紧张、恐惧,情绪波动较大,不利于急救措施的顺利开展[5]。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快速了解病情,并给予合适的解释和安慰,以减轻患者与家属的恐惧心理。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1.2输液护理 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病情正确选择输液部位,合理控制输血速度。输液部位原则应尽量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大静脉[6]。例如腹部及其以下损伤,选用上肢或颈部静脉;胸部以上损伤应选择下肢静脉[7]。对于严重休克、剧烈活动性出血患者,需要快速补充大量液体,即使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还是无法满足短时间内的输液量要求。临床一般为了实现输液速度,需要准备输液加压装置。对于晶体、胶体等输注溶液应采用软包装以实现加压输液的目的。

2.1.3静脉留置针护理 休克患者补充血容量主要依靠早期快速足量的输入液体,而静脉留置针是顺利输液必要条件。静脉输液速度较快时,可在5~10 min输完500 ml液体[8]。临床在各种休克患者急救中静脉输液可快速有效补充血容量,尤其是出血性休克患者可实现在短时间内补充大量液体的目的。通过快速输入液体、血浆、血液,以满足扩容、升高血压及时纠正休克,提高抢救成功率的目的。endprint

2.1.4体位护理 在不影响正常手术前提下,应将患者放置于头侧平卧位,并将头部、下肢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促进循环功能的恢复,为纠正休克奠定基础。对于四肢伤患者,需要及时使用止血带进行结扎止血,并对止血带使用时间做详细记录。对于开放出血患者,使用弯血管钳钳夹活动性出血点[9]。

2.1.5准确执行医嘱 在抢救、手术过程中,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通常比较多,传统护理人员对下达的口头医嘱复述后,经确认无误后即可执行,无书面记录与核查要求。在口头医嘱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隐患。随着相关制度不断完善,要求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必须进行复述、登记、执行、记录、核查这5个过程,对抢救中使用的血袋、器械、敷料等也进行专门收集、统一存放以备术后核查。通过对口头医嘱的复述、登记、执行、记录及核查,有效确保护理人员执行口头医嘱的准确性、安全性,并做到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医患纠纷的发生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2.1.6生命体征的监测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立即建立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血氧变化情况,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色泽、肢体稳定以及相关其他指标。例如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血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指标。以上指标可直接反应组织器官的血灌注、细胞代谢以及心脏、肾功能情况,为临床的救治提供参考依据[10]。护理人员还应及时采集血标本进行检验,依据检测结果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正确判断体液复苏效果。

2.1.7尿的监测 休克患者的尿量可反应休克严重程度,可为临床输液量及速度提供依据。当患者尿量>30 ml/h或>105ml/(kg·h)是临床纠正休克的黄金指标[11]。如果尿量<25 ml/h,表明肾血管收缩,血容量不足[12]。通常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都放置导尿管,以便于检测每小时排尿量和尿的性质。依据尿量和性状,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使患者的排尿量控制在25 ml/h左右。临床休克得到纠正后,仍然要加强对尿的监测。

2.1.8并发症的观察 重视对休克临床并发症的观察,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高热、头痛,甚至昏迷,心跳呼吸加快,皮下点状出血等,要考虑脂肪栓塞。如果出现皮肤湿冷、发绀,且皮肤有出血点或瘀斑,抽取血标本即凝、伤口渗血不止,无凝血块,应警惕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可能。

2.1.9血管活性药的应用 当休克加重时,血压会发生急骤下降,为了预防机体重要器官发生衰竭。临床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还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解除微动脉、微静脉痉挛,以有效改善末梢循环和重要器官的血道血流灌注情况,解除组织缺氧、缺血的现状,维持血压水平,阻滞休克的进一步发展。

2.2基础护理配合

临床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复苏后,临床应重视对低体温的纠正,以有效阻断恶性发展,进一步确保临床抢救成功率。由于急救前患者精神处于过度紧张、恐惧状态,加之脱衣暴露手术区,消毒、输入大量液体及麻醉药物的应用,都会使体温降低。所以,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术中手术患者的体温变化,采用合理安全的体温监测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加强对患者体温的观察,对早期出现低体温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手段进行适当保暖。同时,调节手术室室温为25~28 ℃以减少辐射散热。对于输入的液体、血液制品最好经恒温器加热(36 ℃)处理后再输入。术后采用加热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2.3器械护士的配合

作为器械护士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应熟练、准确、主动配合手术医生完成手术操作,确保传递器械准确快速。通过积极的配合协助医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手术,以提高了临床抢救成功率。同时严格遵循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例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遵守护理操作原则。术前、缝合腹腔前及术后清点核对手术器械和手术用品,以免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

2.4术后护理配合

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应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即血压、脉搏、尿量、血氧饱和等,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护理人员协助麻醉师将患者送回病房。注意应严格执行交接流程和规范,交接单上详细显示患者姓名、术中生命体征、出血和输血情况、以及药物敏感性和过敏情况。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引流管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与麻醉师核对药品配置方法,输入速度,保证药品的正确交接,确认无误后签字。通过有效的交接,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实现持续维持手术效果的目的。

3 讨论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效果。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通常出血量较多,加强手术室护理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积极配合手术医生,缩短手术时间,快速纠正休克,是确保手术抢救成功的基础。

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危重,且变化快,随时有生命危险,临床应及时给予手术止血。手术室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各种休克手术方式,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手术。同时要规范手术室器械清洗方法、消毒流产、灭菌处理,确保手术器械的清洗、灭菌质量,进一步确保手术抢救效果。此外,面对并发症的发生,要沉重冷静,做到有条不紊的配合手术医生。缩短手术时间,是抢救的关键。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的积极配合,以确保手术的严谨性。所以,护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护理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使手术护理得到良好的配合。

正确有效的治疗关键是快速、合理的补液,及时有效的彻底止血。手术室护理人员不仅应具备丰富的急救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只有熟练操作,准确执行医嘱,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抢救,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止血,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手术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主要目的是及時止血,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积极配合是关键。只有积极主动的配合,才能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所以,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了解手术操作流程,并主动积极配合手术医生。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配合有条不紊,实现了良好的抢救效果。本文综述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进展,研究手术室护理进展,从综合考虑手术室护理,实现了以全新理念、全新方位去落实具体的护理配合,降低了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瑞霞.浅谈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2(11):170-172.

[2]鲁静,王玉霞,张小苗.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8(05):334-335.

[3]熊秀萍,董德胜,周孟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5,19(22):152-153.

[4]梁玉议,欧惠群,梁世景.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15,06(14):111-113.

[5]顾琴.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急救和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5(10):180-220.

[6]戚文涛,刘冬,王刚,等.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护理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5,7(6):1358.

[7]赵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6(6):51-52.

[8]苏远琳.留置针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进展[J].右江医学,2014,37(1):100-102.

[9]程晨.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与监护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3,7(5):50-51.

[10]张国胜.创伤性休克20例手术室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2(6):675.

[11]董兰,吴正伟.低血容量休克的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7(24):116-118.

[12]王智彩,白永韬,贺凤娥.失血性休克低体温防护[J].医学信息,2013(6):1456-1457.

编辑/张建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手术室护理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