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017-09-30杨明红葛金国
杨明红+葛金国
【摘要】本文指出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缺乏文化教育的现状,论述了在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中植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如何有效的进行文化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外语教育 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际
【Abstract】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f chinas university,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about how to implement the 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纵观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从最初的外语教育恢复时期到80年代,主要侧重“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的教学;90年代提出“分阶段”,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交际法开始引入到教学中;2000年以后,政策包括了“语言应用”、“听说能力”和“提高素养”等内容。可见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中几乎没有提出文化教育的策略,缺乏对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育偏重于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重视语法和词汇教学,相对忽略对交际、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对外语的考核还主要依赖于对学生的书面考试,间接上忽略了对外语主要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的交际应用。对交际中文化知识的掌握的缺乏,造成了沟通的障碍。有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模糊甚至缺失,对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比较淡漠,却热衷于外国的一些节日,盲目崇拜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丢失了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当前,我国正处于价值冲突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文化竞争,我们必须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汇聚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的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相反的,有些学习者却盲目排外,认为只要学会掌握一门外语就可以了,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是次要的。以至和外国人交流时,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造成误解甚至冲突的例子也不少。在我国,就目前的外语基础教育而言,依然只是作为一种学科的形式而出现的,而缺乏一个全面的体制,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外国文化教育学科。外国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国际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对外民族文化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外民族文化、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结合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吸收外民族文化的同时,向其他的民族传播本国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二、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大学外语教育必须涉及文化教育
世界迈入21世纪,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融入整个世界一体化的格局。外语,作为一种对外交流的手段、工具,在各国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更加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国际社会将其视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强化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途径,因此外语教育被推到了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一个国家谋求生存与发展,努力在世界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获得最大利益,则不得不越来越普遍地依靠外语与其它国家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外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熟练掌握目标语,从而进行无障碍的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语人才提出了相应的更高要求,其中,大学外语教育承担着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然而,我国大学外语教育长期处于“费时低效”的状况。尤其是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法胜任复杂的国际交往。改变现状、摆脱困境,这是当今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外语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帮助学习者实现跨文化交际,为此,学者们研究了影响外语教育的诸多因素。研究发现,文化因素,包括母语和目标语文化,对外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学习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目标语文化,还要加强母语文化的学习,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相辅相成,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游刃有余。沈骑(2010:32)的《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全球化取向》以全球化视角从政策过程、内容与价值三个维度探讨高校外语教育政策,提出要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研究体系,实施跨文化教育战略,以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和国际化能力。王海英所著的《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一文中指出,如果不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就会影响交际目标的实现。严明主编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对国内化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化教学的总结。该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教学策略等问题。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丢弃本国的文化。造成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从丛发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2000)一文,首次提出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马百亮在《英语教育与中国文化自觉》(2010)一文中借用美国朋友的反问:“你認为他们用汉语可以表达多少(中国文化)”来说明中国学生文化缺失的可悲性,得出“提高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素养和用英语将其表达出来的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的结论。这些充分说明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应当将文化教育纳入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加强对外语教育宏观问题的研究;同时修订具有战略高度、统领全局的外语教育大纲,以此强化对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外语人才的综合外语素质,从而全面提高外语教育的质量。
三、如何在大学外语教育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教育endprint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多元文化并存、碰撞和激变”的时代大背景下,教育作为“复杂整合体”的文化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各种文化也在不断地渗透与融合。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因为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在进行教育改革时不得不考虑文化的问题。要有效地进行教育改革,就要把我们思考的教育改革视为“文化”,并用文化的理念和文学原理审视教育改革背后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进而寻求统筹策划、系统运作的“文而化之”的策略 。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建立外语教育的文化意识。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育者必须具备文化意识,具备一定的文化视野。外语首先是文化教育,学习中要对学生进行本土和目的语文化的介绍和说明。大学生一般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及其差异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具备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消除文化偏见、知道文化有差异之分,无孰优孰劣之分。大学生还应具有关注文化现实、体验文化生活的意识。从而真正体会跨文化知识的价值和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就会提高对外语学习的兴趣。(2)调整外语教育政策。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和多元的世界格局,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输出”方面的需求也随之会越来越大。中国需要以高质量的外语水平向世界展示一个具有实力的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国家发展为前提,明确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在世界一体化的格局下,外语教育发展面临着极为敏感的文化问题。外语教育中忽略本国文化,一味崇尚外国文化,就会造成本土文化缺失。当然也不能摒弃外国文化,以民族文化为中心。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向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学习,同时又必须保持自身的自主性。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将外语教育与国民跨文化素养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文化共生、共存、共融的和谐状态。(3)改变外语教学的模式。教师需要在文化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和兴趣,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运用现代化媒体和网络的资源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文化的动力,采取一些专题讲座或报告的方式介绍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尽量使外语文化教学模式多元化、个性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外语教育在我国目前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将本国文化教育和目的语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一定会有效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沈骑.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全球化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0:32.
[2]王海英.论英语文化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7(2):61-62.
[3]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5]葛金国,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改革[J].教育学报,2011(5):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