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策略

2017-09-30郭晓蓓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

郭晓蓓

内容摘要: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新格局雏形渐渐形成,然而其信息化建设水平依然处于最初阶段,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必须保证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结合,并且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标准制度,建立信息传递更加方便、高效的数据库与信息化服务平台,创建更加高效的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 农村商贸 流通体系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在类型与业态上趋于完善

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的环境下,农村地区的市场形态朝着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整个商贸流通网络结构也趋于完善和优化。在原有集贸市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了各类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以及批发市场,市场中的商品也逐渐丰富多样化,不仅有日用消费品与农业生产资料,还有商品批发、各种有形与无形商品的交易等,农村市场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另外,在城市地区发展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形式也逐渐在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中出现。

我国农村地区农产品市场的大力发展与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农村地区商贸流通网络类型与流通业态日益健全,推动了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体系的优化发展。

(二)农村商贸流通环境得到显著提高

最近几年,国家与政府对农村地区商贸流通市场建设非常注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执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南菜北运”等,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肉类等重要的农产品,国家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储存标准,为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以及市场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以及流通企業的发展,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帮助,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了规范和约束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建立了相关制度,为城乡消费者的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重要商品的入市原则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流通监督标准,通过相应手段促使城乡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商贸流通业的健康竞争。

(三)农村商贸流通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特别是云南省,商贸流通总额保持10%的速度增长,超出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在国家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下,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不断转化成现实社会中的内需推动力,农民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形成农村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的局面。

互联网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农村流通主体的影响

1.互联网技术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农村地区居民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农民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得更多、更全面、更及时的市场信息。同时借助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把各种商品在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比较,选取合意的产品。农村居民利用互联网消费实现与商家实时交流,在价格商定方面变得更加主动。

2.互联网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促进农民流通竞争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使农民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在整个商品流通中,农民只是单独的个体,其实力水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把单独的农民力量有效地汇集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民的竞争力。

3.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促进农民身份的多样化。基于互联网技术,农民在出售与采购产品的时候,自己既是产品的消费者也是销售人员。在购买产品时,农民可以从先进流通企业中学到相应的销售技巧以及服务知识等;而在销售自己的产品时就可以拿出自己所学到的销售技巧与服务知识为消费者进行服务,让生产与销售协调发展,农民自身的优势得到有效体现。

(二)互联网技术对商贸流通企业的影响

1.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农村流通企业的交易模式。如今,在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体系中,不管哪种形式的市场组织,采用的主要交易模式都是现货交易,竞价拍卖、签订长期合同等其他交易模式很少出现,而代理、网络支付等新型的交易模式更是少之甚少,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市场在整个农贸市场中占比不到10个百分点。

互联网技术在流通企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其快速发展,对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带来了深远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产品供应和销售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最新出现的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的优点不只是表现在节省交易资金方面,还打破了传统交易模式中交易时间较长的弊端,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产品生产企业以及网络消费者有效连接起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流通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联系更加紧密,提高了整个交易流程的效率,这对要求比较严格的农产品流通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农村流通企业的销售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范围。借助于先进的互联网平台,流通企业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即互联网销售,成为企业整体销售方案汇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上,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及时、全面,解决了传统交流模式中地域方面的问题,保证了企业在销售内容中的时间与空间,可以一天24小时在线提供销售服务。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交换,与传统的实物交易相比,使印刷与快递的费用支出大幅度减少,实现了虚拟店铺销售,省去店面租赁费用,节省了人工资金;此外,还可以降低因为多次交换造成的消耗,降低了销售资金。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销售,不仅提高了其品牌影响力,而且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完善了其售后服务。

3.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农村地区流通企业的服务模式。在流通行业,消费者服务对流通企业运营起着关键性作用。关于产品服务与售后,以前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即电话、上门以及设置专门的服务网点,借助于这三种形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顾客面临的问题。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才能保证服务品质与提升服务质量。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流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服务模式的优化,和传统服务模式相比,具有更多优势。endprint

(三)互联网对流通客体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的速度,伴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增加,传统个体农户生产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诸多需求。土地流转制的推出为土地合法集中创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相关政策的扶持,致使个体户劳动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愈发灵活,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商品化的水平。为了克服农产品跨地区流通导致的难题,关于农产品的管理要成立标准化制度,比如可以创建农产品生产销售回馈机制,流通机制的建立需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利用所创建的农产品流通机制,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就农产品的生产、物流等信息进行查询。

(四)互联网对流通渠道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减少了农村流通的环节和步骤。在整个流通机制内,从农产品到制造商再到最终的消费群体,往往有下述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消费品制造商→供销社合作平台→农村消费群体;第二种模式为消费品制造企业→农贸市场→农村消费群体。

如今,以连锁运营为主流模式的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为:农产品制造商→连锁企业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店→农村消费群体。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为消费群体与产品制造商之间搭建了沟通桥梁,产品从制造商经物流最终到农村消费群体手中,相反,农产品也可以借助该模式将产品流入到城市消费群体的手中。基于该模式,节省了中间流通环节,这些功能的体现都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肯定,互联网技术的灵活运用使得农村流通渠道的长度得到了有效的减少,无疑对提高农村商贸流通的整体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帮扶作用。

国内农村商贸流通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相关政策的缺失致使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匮乏

目前,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备建设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从整体上来分析,其基础设施的薄弱仍旧没能得到有效改观,城乡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性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通过表1中指标可以看出,从电脑占有量、宽带入户及互联网普及水平三方面而言,农村地区依次为25.8%、26.9%、45.2%。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依然有待提高。由于农村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对电脑的运用有着相当大的困难,加之较高的消费,致使农村该指标远远低于城市地区。所以,要加强对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与发达国家对比,结合表2不难看出,国内农村商贸流通信息化的投资力度有待提升。所以,为了推动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缩短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跨越式发展,作为政府,更应着力于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以此来实现对该地区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提升,从而体现出信息化建设在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方面的优势。

(二)区域差异性明显导致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发展比例不均

1.我国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远远超出中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在国内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中,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3倍左右,是中部地区的2倍左右;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要远远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较也存在明显差距。由此可以得出,国内当前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建设发展不均衡,这和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符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影响比较明显,见表3所示。

2.国内各地区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一致。例如,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的R&D投入额依次为6230.2亿元、1521.3亿元、1052.1亿元,从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在R&D方面的资金投入远远高出中西部地区。互联网技术开发与科研经费是息息相关,科研投入越高,农村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就比较高。

(三)商贸流通信息平台的缺失致使农村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基于当前农村现状,信息资源的运用还只处于起始阶段,往往对信息的判断均取决于个人对市场行情的推测,这种模式并不精准。尽管地方政府创建了农业网站,然而其针对性比较差,很难达到农民所预期的标准,由此造成虽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却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整合致使资源利用率普遍不高的情况。加之缺少农村信息服务组织,示范效果也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虽说当前农村互联网呈整体上升的趋势,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互联网的运用和操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农民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时常常因操作不熟练而出现自卑心理,无疑对互联网消费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因此,在农村商贸流通信息化发展历程中,搭建适宜农民的商贸信息网站是关键。

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以政府主导为支撑,助推社会经济组织的建设。作为国内重要发展工程,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关键,国内应视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化、市场化乃至工业化为整体,共同向着同一方向、同一目标努力,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体系。对国内信息化建设而言,我國政府比较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力量进行集中后再进行实施。在农村信息化商贸流通建设中,作为政府方面,其应着力于对管理方面的强化,充分体现其主导地位。

整合和优化农村流通渠道。实现对农村地区商贸流通渠道的进一步优化,有效缩减农村商贸流通的中间环节,在确保流通效率的基础上节约流通资金。比如:美国“农超对接”其具体流通方式为:农产品对象→物流配送→连锁超市→消费群体;农村合作社的直营流通方式则为:农户合作社→物流配送→农产品专营店→消费群体。对上述流通方式而言均是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的流转,中间的流通环节得到了有效的缩减,进而农村商贸流通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也相应减少了产品流通中对商品的各种耗损。因而,国内后续应着力于对“农超对接”模式的推进,借此加快流通渠道优化步伐,通过缩短流通渠道,提升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效率。

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人才的培养。在发展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同时,应整合政府、流通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利用产学一体化、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结合当前的教育资源,加大投入水平,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人才培养的效率,扩充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加强人才招聘力度,招聘熟悉现代流通体制、世贸组织制度、现代管理模式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企业的运行水平;其次是加强人才培训,利用函授、短期培训、委托培训等模式培养企业内部人才,保证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行业的人才发展;三是成立人才激励措施,可以是社会方面的激励,针对有特殊贡献、符合时代发展的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企业或者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奖励;另一方面对商贸流通企业进行鼓励,结合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扩充利益分配规模,建立新的利益分配制度,鼓励员工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做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宋则.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3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宋则.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36)

3.向佐谊.民族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王涛.广东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5.王宇,苏翠华.农村商贸流通滞后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