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新生高林村
2017-09-30朱薇黄慧
文|本刊记者 朱薇 黄慧
故园新生高林村
文|本刊记者 朱薇 黄慧
八月的海南遍地暑热,但这里却像是慢了一个节气。百年榕树下围坐着三五满头白发的老人,他们手里握着蒲扇,很久才会摇动一下,就像这里缓缓流动的时光。
这里是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培养出海南历史上唯一一位探花郎张岳崧的地方。高林村地处定安县、文昌市和海口市交界处。1735年建村,村风质朴,学风鼎盛,人才辈出,拥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的美誉。
去年以来,海南在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程,加快农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启动全省生态修复,在建设百个特色小镇、千个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高林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百年古村 修旧如故
据高林村村长张熙典介绍,清乾隆年间,张岳崧的先祖由琼山迁往定安居住。村子修建在伏龙山上,全村房屋大都坐北朝南,周围有丘陵围绕,山水秀美。
背负着学风鼎盛的悠久历史,高林村从2006年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2008年荣获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村,并获海南省生态村示范村;2011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启动古建修复项目,基础设施、防灾设施、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等项目陆续展开;同年,清华大学派专家进驻指导,全面实施“民宿计划”,筹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在一步步扎实前行中,高林村健全了村组织机构,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并确定了修复古建筑和保持古村落的中心思想:修旧如故,以存其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科普学习,大多数村民对村庄内的文物古迹、重要院落群、重要历史建筑等的保护都非常自觉,并能从自家做起,积极参与维修文物古迹,丰富古村保护区的文化内涵。
漫步于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青石板道路上,看着路两旁的青灰色古建筑,让人恍然有种“穿越历史”的不真实感。“为了保持古建筑的风貌,我们要求,村里的建筑不能盖高楼,也不能过分翻新成和现有古建筑风格差异很大的样子。”张熙典说,“这是一种对历史的重视和再现。”
谈话间,记者已经走到了张岳崧的故居前。这座由青灰色石墙和灰瓦屋顶组成的故居面积并不大,建筑风格古朴雅致,房屋大柱用菠萝格加工而成。庭院内有张岳崧亲手栽植的百合花、含笑花各一株,历经百年风雨而依旧葳蕤茂盛。
高林学馆。图/朱薇
高林村历经百年风雨,留下了许多承载着记忆和乡愁的古建筑。正是这些过去的建筑,保存了珍贵的情感寄托,才使人们有了挥之不去的乡愁。
书香宛在 文明新生
尽管张氏故居整体显得有些破旧和落寞,但从距其几步之遥的张氏宗祠仍然能看出张氏家族曾有的辉煌。“探花及第”的牌匾犹如一道荣耀的刻痕,深深地镶嵌在张氏宗祠的深处,也烙印在高林村张氏后人的心里。
“抗战时期,这里是学校。”张岳崧的后人张党权骄傲地说,“定安中学在这里开设了分校,外面炮火震天,但这里却书声琅琅。”
为了鼓励村中子弟向学,高林村出台了一个“奖学”办法。在张氏宗祠前,有一张一看便知年岁已久的《高林岳崧教育基金奖励条件》。这份公告上写着: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每人奖学金5000元;被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录取的学生每人奖学金4000元……而旁边贴着的高林岳崧教育基金捐款名单》也颇引人注目,里面既有小学生捐赠的10元零花钱,也有外出工作人员捐赠的1000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种良好的学风影响下,高林村出了许多高学历的学生。在一个生产力水平并不高的小山村,能够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出大学生,不能不说是一种惊人的成就。
热爱耕读的高林村人崇学尚文。原籍高林的张运恩,同时也是定安乡土文化研究会的研究员。面对记者,他随口就朗诵起了自己创作的打油诗:“我家高林绿婆娑,一湖八景都是歌。古榕参天百鸟鸣,墨客骚人诗句多……”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高林村积极筹备、科学规划,在定安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下,在龙湖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一个占地25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懿德茂行,可以励俗。村民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村里的卫生,改变了过去到处堆积垃圾的现象,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善。高林村外出打工或在外生长的人很多,但他们并没有忘记故乡,会经常回到村子里帮忙打扫卫生、教书育人,以自已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村。如《海南日报》摄影记者张杰,坚持数年如一日地为村里人免费照全家福,留住历史,温暖乡情。村民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凝聚力越来越强,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也明显减少。现在,高林村也成为龙湖镇和定安县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示范村。
张熙典介绍,高林村还着力于打造高林学馆(清代柏香山馆的延伸)、高林村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力求使之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本土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
诗意生态 点“绿”为金
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只有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比翼齐飞,生态文明才具有可持续性。高林村抓住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时机,以基地、民间会所等组织和争创“文明生态村”活动为载体,把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
定安县龙湖镇镇委书记徐吉介绍,高林村从村容整洁、路面硬化、地面绿化、环境洁化做起,对全村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纵横交叉、互联成网,方便了村民出行休闲。全村农田、林业生态资源布局规划合理,村域森林面积达到1335亩。此外,高林村还大力发展林果业,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目前,该村已初步建成以生态、特色农业为核心,集自然保护、生态景观、生态居住、环境保护等为一体的龙湖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同时,高林村采取乔、灌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栽植适合当地条件的树种,达到村庄绿化美化与生态修复相统一。对村边、田间地头等荒、弃、闲资源进行了科学规划利用,本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实施了天然、人工修复和改良建设,并把闲置、废弃资源变为绿色生态资源和绿色经济资源。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树中、家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
徐吉说,高林村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推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全村建成沼气池40座,占全村住户的83%。所有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还建成了卫生厕所、标准畜禽舍。
“高林村外出人口多,留在村里的劳动力有限。”张党权说,高林村为此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打造特色农业,大力推广橡胶、槟榔单产提高种植技术。通过推广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水库养殖、旅游休闲、石工木工等特色产业,村民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当记者离开高林村时,恰巧遇到几名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村口给日井、月井两口古井拍照。两口深井的水常年不竭,正如这古老村落旺盛的生命力一样。
日暮片帆落,江村如有情。高林村并没有止步于古色之美。环绕在村庄周边的百亩果园,是村里未来发展采摘旅游的福地;引进企业投资、开辟更大的高林雅舍、发展民宿、“互联网+”旅游,也正是目前全村齐心推进的大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发展生态文化和产业,可以想象,未来的高林村,将会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本文责编/朱薇 邮箱/wonderland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