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很多“赃品”

2017-09-30倪方六

中外文摘 2017年20期
关键词:盗墓贼外需盗墓

□ 倪方六

博物馆很多“赃品”

□ 倪方六

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当代的盗墓之风。因为除了收购和接受捐献外,博物馆新增藏品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考古出土,再就是盗墓出土。当前的博物馆热肯定不是引发盗墓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它却间接助推了当代中国大陆的盗墓之风。中国文物界三大院,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院院都有“赃品”。当然这并不一定是当代盗墓贼的“贡献”,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母戊方鼎,便是民国时盗墓贼发现的。

现在博物馆收购行为的不规范,表现在收购时,明明知道对方手里的东西有问题,可能是盗墓盗出来的,却也不会去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你要不赶紧收下来,就可能被别的博物馆抢走。

盗墓行为都是由经济利益驱使的。在清以前,中国历史上的盗墓高峰有三个,分别是汉末、唐末、宋末,但哪一波都没有现在这一波这么疯狂,破坏这么严重。这一波是从民国时期开始刮起来的,断断续续,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抬头。

盗品的去处有“内需”和“外需”两条管道,博物馆和民间人士收藏算内需,外需则是走私,末端是国际买家。现在产业链已经很成熟了,流水线作业,有专门的人马,成员有很明确的分工,谁盗,谁分赃,谁卖,谁买,都很清楚的。

中国大陆的盗墓活动十分猖獗,以团伙作案为主,有的地方往往整个村镇都在盗墓,一年被盗掉的古墓,保守估计至少上万座。盗墓贼太精了,比如他们身上揣着的“挖宝地图”,哪个地方有什么宝物,那个地方的保护情况、交通情况,以及行动后撤退路线,都标得清清楚楚,像行军打仗一样。

盗墓一定是走在考古的前面,现在是考古工作者跟在盗墓贼的屁股后。说一个文博界都知道的事情。共和国成立以后,各地文物部门、博物馆都缺专业人手,文博机构便想到了民国时的盗墓贼,把他们招聘进来,进行改造,那些盗墓贼后来都成了国家工作人员,成为考古专家。如一开始断定长沙马王堆是座未被盗掘的珍贵古墓的人,就是被招进了湖南博物馆、民国时做过土夫子(盗墓贼)的一名探工。

我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在老家苏北,经常能看到墓内出土的东西。那个时候墓内挖出东西没有人要呢,大家认为不吉利,怕沾上晦气。

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就不同了,文物市场兴起,什么东西都能换钱了,文物贩子也多了。20世纪80年代流行一个词叫“万元户”,那时候有一个说法,“要想富去盗墓”,这句话当年在河南、湖南、山西、陕西一带特别流行,盗了一座墓,说不定几辈子都吃不完。

此外还有文物造假的问题。现在文物造假与盗墓一样,都是成规模的。国内有不同的制伪圈子,伪造的东西都很有特点,如洛阳那边伪造唐三彩、陶俑,安阳伪造青铜器,山东伪造石刻,都是很拿手的;扬州、苏州伪造玉器、书画则最有名。苏州伪造的玉器如果拿到安徽蚌埠再抛个光,即便专家也会看走眼。为什么?人家蚌埠那伪绝活是祖传的。

(摘自新星出版社《有可奉告1》)

猜你喜欢

盗墓贼外需盗墓
北宋盗墓笔记,已填坑
智擒盗墓贼
真实的盗墓,是这个样子的……
盗墓黑历史上最有名的摸金校尉们
我的爷爷不是“盗墓贼”
沈丹阳:外贸增速争取与GDP增速同步
OF TOMB S,TRAPS&THE INTREPID 盗墓口语大观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
混合动力
扩大内需也莫忽视外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