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2017-09-29王美掸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等。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准确理解它的精神,在它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閱读方法和技巧,学会自主阅读,让阅读教学流光溢彩。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式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但有些中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就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参考:
一、 读,且熟读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二、 思、且深思
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唯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 取、忌断章取义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连、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唯有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考中,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 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 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 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此外,对于文言文阅读,很多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 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的“道”,指道路;“志同道合”的“道”,指道理。
2. 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的“策”,“驱使”的意思;“执策而临之”的“策”,“马鞭”的意思。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 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 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我觉得做阅读最重要的是一个“悟”字。这首先跟平时的阅读量有关,也跟个人性格有一定关系。通读全文,用心去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之意,弄懂作者这样说某句话的意思。再针对下面提出的问题作答,切记要对应看原文和对应看所提出的问题,思考为什么要这样问,为什么要这样答!然后看题目,把题目的问题带入文章寻找!一般这样会比较有效一点!
参考文献:
[1]钮堂柏.高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15(8).
[2]何小五.例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题技巧[G].语文论坛,2017(03).
作者简介:
王美掸,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望谟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