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语言积累 增强文化底蕴

2017-09-29张金花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半江课标课外阅读

张金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66-01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文化底蕴的增强和文化素养的形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深厚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诵读就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是熟读与背诵的合称。它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

1.“吟咏”中体会语言的韵味

古人有“涵咏工夫兴味长”的读书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在文中细细口味,才觉得兴味无穷。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创设情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如:教学《暮江吟》这首诗,我利用多媒体再现了夕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的江面景色及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的江边美丽夜景,给学生以丰富的视觉享受。接着,引导学生吟咏:“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让学生读得平缓、轻柔,以表现秋日的柔和与夕阳的宁静;“半江/瑟瑟∥半江/红”其中“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通过反复吟咏,让学生真正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思,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形象美和意境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2.“背诵”中领悟语言的内涵

《课标》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背诵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积累语言的最佳期。我们应抓紧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对富有内涵、情味的文字,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描写生动的语段,富有哲理的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含蓄隽永的诗歌等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章,鼓励学生抄录并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意境,熟读成诵。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感知、感悟,熟读背诵,形成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经验的积淀,范文的精美词句,精当的遣词造句方式,精妙的布局谋篇结构等输入大脑,逐步内化,才能运用自如。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在博览中丰富语言

博览,可以拓宽知识渠道,增广知识见闻,增长智慧,丰富想象。一篇文质兼美的华文,里面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句式和多彩的语汇,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发展获得借鉴。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十分注重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引领、推动孩子们畅游色彩斑斓的课外阅读海洋,让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

1.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阅读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从而产生阅读的情感。根据学生倾慕英雄、名人的特点,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名家读书成才的故事,如“凿壁偷光”、“映雪囊萤”等,激励学生热爱书,爱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的营养。

2.教给阅读方法

美国教育家哈墨顿说:“阅读的艺术就是怎样适当的略去不必阅读的部分”因此,在众多的阅读方法中,精略读相互配合是博览群书较好的方法。对那些短小精悍、文采优美的经典作品、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要指导学生精读和细爵,努力去理解文章的精蕴,认真去揣摩文章的写法,从中得到读书作文的知识,同时,对书中的重点词句、段落进行圈点、批注;对那些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的课外读物,或一些科普读物、文章的目录等,只要进行粗略浏览,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取一些信息,蓄积其感知生活的源泉。这样,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3.突破阅读量

《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量都有明确的规定,如: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根据《课标》要求,我把每学期的阅读量列入教学计划,并落实在每天的学习中。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奔驰在书籍这块魅力无穷的乐土上,我遵循《课标》:理念——“少做题,精练习,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减少了许多无效劳动的作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采用了“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同步导读法,如:教学《争吵》一文后,便推荐《爱的教育》;教学《景阳冈》,便推荐《水浒传》。每教一篇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背景材料、作者逸事、名篇佳段、科学常识等内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利用网络资源阅读优秀儿童作品。课外阅读量每天要达1000字以上。学生对阅读有了内驱力,把阅读当作一种需要,一种乐趣,阅读量与日俱增,日积月累,文化底蕴自然越积越丰厚。“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三、在运用中内化语言

语言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运用是语言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而实现以读文会意的积累语言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迁移的过程,才能真正把积累材料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从而加深理解,促进积累。

1.说中迁移

教师应积极创设丰富的语言运用的机会,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和整合,如:推出“校园要闻”、“成长的烦恼”、“奇闻趣谈”……这一系列学生乐于接受的栏目,并天天轮转,由学生自己主持,全员参与;定期举行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学生积极准备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欣赏他人的表演,学习他人所长,当然更是一次语言的积累。

2.写中迁移

引导学生参加练笔实践,让学生乐写、能写。“以写促讀,读写结合”是深化语言积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关键是教师要捕捉迁移练习点,相机适时适度适量进行训练。读到锦句、妙语写赞美词;读到精彩或典型片段仿写;读到省略之处续写;读到可变之处变换写……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引导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叙述顺序、锦句佳词、景物特点之后,让学生当导游,人人写一段导游解说词,介绍自己家乡一处风景或名胜古迹。课外,还可以让学生编小报、自由创作等。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积累的方法不限于上述几种,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养成注意积累的习惯,使他们乐于积累,善于积累,勤于积累,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并在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丰厚,“胸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半江课标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熊猫大婶的窗帘店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说泾渭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诗词中的自然知识:“半江红”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