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学习高中信息技术
2017-09-29吴彥
吴彥
【摘 要】当代的高中生常常会忽视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它不像语文和英语那样的语言学科有趣,也不像数、理、化那样的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比起音乐美术又少了一些趣味性。其实不然,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蕴含了很多乐趣与内涵,只要高中生用心学习,就能学好这门学科。
【关键词】信息技术 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6.195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其实在小学阶段时,学生们就有接触了,也就是所谓的“计算机”这门学科。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打字,而初中阶段则学习一些最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到了高中阶段,这门学科就有了质的变化,知识性的难度和深度都有了极大的飞跃,而对高中生实际的操作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如何学习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教师首先就要让高中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通过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当学习任务下达给学生以后,要让他们自己去进行剖析,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到解决办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既然是学习信息技术,那就要求学生养成借用软件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其次,教师还要多给予学生信心和鼓励,让他们产生一种荣誉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这门学科本来就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教师要多采取鼓励政策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来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当然重要,高中生能够通过翻阅资料书籍等方式来完善自己,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同样重要。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要先对学生们进行分组。小组是让高中生进行分组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教师合理的分配之后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在小组中有着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之间的性格、学习方式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让学生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让他们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长处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了分组之后教师要将不同的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去,然后在小组合作中,再将小任务细化到每个学生身上。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分组里的学生水平来分配任务。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满足感,并且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互帮互助,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最后学生进行每个组的成果展示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但也要让学生看到他们的优点所在,多鼓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不断的产生新的思想。教师在评价学生给出的成果时要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付出,切忌因为结果不尽如人意就一杆子打死。要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能力,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尽全力,并且要与老师保持沟通和交流,相互尊重,学会不懂就问。这样,高中生的能力就会一点点的得到提升。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来让高中生有所提高。第一,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教材有一个透彻的研究和了解,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之上再进行拓展。有了这样的准备之后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运用自如,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听课听得有逻辑有顺序。第二,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但最终目的都是要让高中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把握知识技巧,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新课程背景下要求高中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真正正的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要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时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比起学习,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
在课堂上教学时,教师要能够让学生随时转换身份,做好自己上台当“老师”的角色转换。这样的学习氛围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与勇气,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以教师的身份再去重新审视这門学科,会发现不一样的知识体系和以前没发现过的知识盲点。总而言之,教师的教学模式花样百出,特别是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是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被创造,最终会找到最适合学生的那一种。高中教师要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不断地创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脚步,让学生接受到最新的思想和最前沿的技术,培养出能够与时俱进的优秀学生,能在日后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成功与否与其他学科并不一样,不是看高中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何,而是要看高中生是否能够实际操作,完成上机任务。教师要在每节课上布置适当的实时学科任务,通过学生的完成效果来评判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让学生进行操作,毕竟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不断的接近目标,达到最终的学习效果。高中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乐趣所在,进行自我提升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理满足。再加上教师进行的合作式探究性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健康中成长。与此同时,高中生也在形式各样的教学模式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并且不断的累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创新精神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品质。以上种种好处都基于教师能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能够充分的了解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来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课堂上的课堂任务和课后的相关练习。同时,教师还要注重高中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意识到高中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在把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将这门学科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们学习信息技术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