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7-09-29谢征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谢征宇

【摘要】针对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目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两个角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教学改革;智能运输工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154-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以单片机为核心,将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测量与仪表、传感器等多门知识融合的综合型应用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人才所需的有关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综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能够掌握微处理器芯片结构、计算机系统构成、汇编语言编程方法、接口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实现技术,还能及时了解微型计算机最新发展技术。

智能运输工程专业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国家一级学科,以适应交通运输行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所需基础理论和工程素质教育为重点,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自动控制、通信与计算机等技术交叉融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交通运输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具有良好人文、科学与工程素养,掌握交通运输基础理论、交通运输智能检测、交通运输智能信息处理、交通运输控制和智能运输系统设计等方面知识,能解决智能运输领域工程技术问题,能够从事智能运输技术装备与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的卓越工程人才。

目前,国内高校通常将该课程设置为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机电专业、电气专业的骨干课程,而在交通运输专业开设这门课程则是一个新的尝试。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针对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该门课程自身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智能运输工程专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学生与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机电专业、电气专业的学生相比,由于缺少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测量与仪表等前序课程知识,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大量时间去解释前序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因为没有接受过前序课程系统的教学,且在课程授课中都是涉及到某些前序知识,才进行讲授,导致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二)课程学时紧张

作为交叉学科专业,智能运输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内的课程众多,导致课程的学时有所压缩。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除了理论内容的课程讲授,更多的是课程实验环节,需要学生进行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编制、仿真调试等实验,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大量的理论内容讲授和课程设计实验需要充足的课时来保证,加之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使学生接受和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

(三)专业背景未能很好体现

目前,该门课程设置了多个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包括:节日彩灯控制器、电子时钟设计等。上述实验和课程设计多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普遍设置的,并未很好的体现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专业背景。由于与本专业的结合不是很紧密,导致不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试验和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是很好。

(四)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作为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课程主要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考核,平时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仅占一小部分。由于本课程的特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仅通过笔试的考核并不能很好的考察,更多是通过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来体现的。

二、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目前智能运输工程专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从理论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两个角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使该课程符合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教学内容

首先,针对本专业学生前序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系统地梳理支撑本课程教学的前序知识点,将理解相对困难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并形成体系,在课程授课前安排1-2节课进行集中的讲解,并推荐相关教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次,针对学时紧张的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简单内容安排自学,实验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实验课程上结合实验一同讲解,合理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

首先,课堂教学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小实验、仿真演示相结合,首先通过有趣的小实验引入知识点,知识点讲解完后,再采用仿真演示的方法解剖执行过程,查看相关器件、电路现象的变化等。通过视觉刺激,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在目前典型课程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特点,设计具有交通专业特色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如:交通信号灯控制等,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知识在本专业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考核方式

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成绩的比重,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本门课程知识的水平。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学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如:挑战杯、交通科技大赛等,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手段,将学生参加比赛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转化为期末总成绩,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结论

通过上述手段对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能够有效克服本专业相关基础知识薄弱、课程学时紧张等问题,将智能运输工程专业背景和特点融入到本课程的教学中,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克双,杨晓光,马万经,等.新形势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本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41-44.

[2]高伟,郭谋发,温步瀛.创新性研究型人才培养机制下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47-48.

[3]柳飞.创新机制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下转286页)(上接154页)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81-82.

[4]侯宝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No.86(2):60-61.

[5]田社平,俞水锋,方向忠,等.Proteus在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應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70-72.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