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早预防
2017-09-29
小麦锈病早预防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发生广、危害大的一类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为了控制其危害,现简要介绍其发病特点与防治方法。
一、发生特点
1.危害症状。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斑点,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作冬孢子堆。3种锈病简易分辨特征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2.传播途径。小麦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属于担子菌类,亲缘关系很近,随气流传播。孢子成熟遇到轻微气流,就会向外飞散传播,一般能漂浮到1500~4300米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甚至更远以外,造成极大范围小麦受害。
3.发病条件。①小麦品种自身的抗病性强弱。②锈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要求叶面有水滴或空气中湿度饱和,因此,结露、降雾、下雨有利于锈病发生,以结露最为有利。适于发病的温度条锈为9~16℃、秆锈18~25℃、叶锈15~22℃。因此在春季,条锈发生最早,叶锈次之,秆锈较晚。③空气中孢子初期数量多,易大发生。④小麦生育期的早晚,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
二、防治方法
1.采用多基因型品种的合理布局。小麦锈菌的发生是小麦品种和锈菌群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互作的结果。如果采用生产品种的抗性基因多样化,则不利于病原菌的定向选择,从而减少病菌新小种产生和发展的机会,还能使抗病品种延长使用年限。这样一来,使具有丰富多样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群体与复杂多样的病菌群体成为互作体系,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而不会因为某一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大面积病害流行。因此,我省应加快推广不同基因型的抗病品种,以降低当前条锈病对小麦生产的危害。
2.在条锈菌越夏、越冬的关键地区,从源头上控制小麦条锈病的菌源基地的菌量。越夏区:①彻底更换与内地相同基因型的品种的种植;②严格控制秋苗发病早的地区和周边环境,除实行冬麦播种前深翻1~2次外,并用药剂防治秋苗发病的中心病田及周边田块;③提倡冬麦播种前全部使用药剂拌种,推迟菌源早发及减少菌量;④实施推迟播种期,将越夏区的播种时间推迟在10月中下旬;⑤对春麦区,必须实施药剂保护。越冬区:在全省各地市,均有不同面积的越冬场所,除采用不同基因型品种布局外,对一些早发地区,可实施冬前早防早治,春后全面用药保护,采取播前药剂拌种。只有严格控制了冬前菌量,才能减缓春后发病程度的压力,而且也降低流行程度。
3.采用物种多样性防治条锈病。目前,采用物种多样性防治新方法,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也收到了一定成效。制造物种多样性的方法是多个作物品种混播,是对相同季节里生长的多种作物而言,比如与小麦能同季节里生长的有蚕豆、油菜、大蒜、马铃薯、蔬菜、药材等。也就是说利用自然界共生的多种作物,来达到控制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的目的。其原理是对条锈菌具有的特殊传播方式(高空远距离传播)进行阻断来达到控制小麦接受外来菌量的目的,并降低发病程度及再传播的机会。
4.药剂防治。目前市面上药剂种类很多,有特效的百理通、粉锈灵等。但在实际操作上还应重视:①加强对农技干部的培训,正确使用对路药剂种类和使用方法。②要求条锈病菌源越夏、越冬的关键地区,播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加强冬季早防早治。③在冬前条锈病发生早的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春后必须用药防治,确保小麦后期正常生长,减少产量损失。
二、强化防治措施的落实
1.对越夏关键地区,除采用不同基因型品种布局外,应逐步减少小麦播种面积,以降低冬麦区条锈菌的压力,减缓新小种产生的速度。
2.小麦锈病防治的最佳时间为播种前和春季返青后。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克拌麦种150千克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麦种50千克。②春季叶面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的药物一般采用三唑酮(粉锈宁)粉剂或乳油,每667平方米150克。也可选用先正达公司的敌力脱(Tilt)25%乳油,每667平方米25毫升;巴斯夫公司的欧博(opus)每667平方米12.50克。打一次药可持效40天左右,效果很好。此外,国产的氰菌唑、烯唑醇、粉菌特等防治效果也不错。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667平方米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克,对水50~80千克喷施,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效果优异。由于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主要着生在小麦叶片的背面,故喷药时应以叶背为主。为了提高药液在叶面的粘着力,可在配药时加少量洗衣粉,将药液充分搅匀后喷雾,这样效果会更好。
(邹瑞红 龙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