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白于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7-09-28任凤霞刘志德李建红
任凤霞+刘志德+李建红
陕北白于山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涉及榆林市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和延安市吴起、志丹、安塞、子长等2市8县,包括90个乡镇、789個行政村,总人口60.45万人。境内水资源缺乏,年降雨量不足400mm,不少地区甚至在200mm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陕西省集中连片三大特困地区之一。马铃薯是白于山区的第一大宗农作物,在生产大县定边和靖边,马铃薯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成为白于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产业。
1 白于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产规模大
白于山区是陕西马铃薯主产区,年种植面积17万hm2,占到陕北马铃薯总播种面积60%,陕西省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43%。平均单产13500㎏/ hm2,总产鲜薯230万吨。其中定边县2016年马铃薯种植面积6.3万hm2,总产鲜薯62.3230万吨,分别占到榆林市马铃薯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5.0%和23.4%,是陕西省马铃薯种植第一大县。
1.2 良种覆盖率高
在靖边和定边县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中心3处,年产脱毒试管苗2500万株、脱毒原原种3000万粒。建成标准化原种繁育基地800 h㎡、一级种薯繁殖基地5000 h㎡,不仅满足了区域60%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用种,还可销售到宁夏、甘肃、湖南等地。通过品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白于山区种植的鲜食菜用、淀粉加工、全粉生产、薯条食品等多个品种,品种结构得到改善,促进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
1.3 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一是大力推广水地高起垄合理密植及地膜覆盖技术、旱地深松微起垄秸秆还田技术。2016年,水地标准化示范田平均每hm2产量46.8t,比大田提早上市50d,每hm2新增效益1.65万元;旱地标准化示范田平均每hm2产量15.8t,每hm3新增效益0.3万元。二是机械化水平提高。以定边县为例,成立马铃薯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52家,有植保航化作业机4架,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达到6000多台(套),其中三分之二为县内自主研发。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80%和60%。
1.4 初深加工水平较高
现在大型淀粉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淀粉能力达到10万吨。粉条生产由低矾到无矾发展,有粉条加工厂30多家,年加工鲜薯2万吨。引进陕西金中昌信10万吨马铃薯主食化加工项目,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及厂房建设已基本完工,完成投资2.9亿元。16000吨全粉生产线设备已完成安装调试,将全面开工。目前,主食产品已成功研发出马铃薯米粉、面条(意大利面)、馒头、薯泥、早餐麦片、冲调羹等产品。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陕西缺乏大型主食化加工生产线的空白。
1.5 市场知名度高
一是“靖边马铃薯”、“定边马铃薯”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靖边土豆》获省地方标准分布。二是开创了优质农产品餐饮体验店营销模式,以“薯荞香”餐饮为载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通过马铃薯经纪人和农电商线下线上联动,白于山区马铃薯特别是定边马铃薯畅销湖南、广东等26省市。
2 白于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2.1 优势条件
一是陕北白于山区土地广阔、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平均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环境污染,有利于马铃薯生长。二是马铃薯种植比较效益比较突出,同等条件下,马铃薯生产效益是玉米、荞麦、大豆等定边县其它主要粮食作物的1倍多,而且马铃薯加工成淀粉后则是其它作物的3.5-7.2倍,农民家庭作坊式粗放加工的“三粉”也是其它作物的2.6-4.8倍,是当地农民增收、扶贫开发的首选优势产业。三是当地农技、植保、土肥、农机、种子及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等科研推广单位,有一大批长期从事马铃薯科技推广工作的农技人员,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开发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栽培、储藏和加工经验。
2.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主食化加工品种。二是白于山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且马铃薯多种在旱地上,马铃薯产量对降水依赖性大,单产低而不稳。三是缺乏现代化化农场管理技术,北部风沙区马铃薯生产中水肥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四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以商品薯销售为主。五是现代化储藏设施能力不足,储藏损失率较高;鲜薯上市时间集中,滞销情况时有发生。六是整体缺乏大型加工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3 白于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3.1 发展思路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做大做强区域马铃薯产业为目标,以发展新理念为引领,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断优化种植布局,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全面加强科技推广、窖藏储运、主食研发、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等工作。逐步实现种植规模化、品种多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精深化、产品主食化,销售品牌化,确保当地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贡献力量。
3.2 发展目标
到2020年,陕北白于山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8万hm2,平均单产达到18t,总产达到320万吨。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取得突破,马铃薯主食产品消费较“十二五”提升10-15个百分点,培育年加工销售量过万吨的大型加工企业3-5家,全市马铃薯加工转化率达到35%,真正实现由原料输出向产品输出、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方向转变。
4 加快白于山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措施
4.1 以市场导向,开展多目标的马铃薯品种选育
陕北白于山区生产上品种更新换代滞后,品种与市场销售严重脱节,生产上多为中晚熟鲜薯食用型品种,市场上急需的、发展潜力较大的食品加工和淀粉加工品种十分短缺。因此,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需求的马铃薯早熟品种、淀粉和全粉加工品种、油炸加工品种、品质优良及商品性好的鲜薯食用品种,以满足当地生产需求和市场需求。
4.2 完善种薯繁供体系,强化种薯监管力度
首先,健全市、县、乡的原原种、原种、合格种三级繁供种体系;其次,严格执行脱毒种薯生产的GB18133—2012和马铃薯产地检验规程GB7330—2003标准;再次,加强种子管理部门对脱毒种薯质量检测、监管力度;最后,依靠质量和品牌,建立多渠道销售体系,以促进种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4.3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采取联产联户承包或合作经营组织等形式,整合土地资源;推行机械耕作、种薯脱毒、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4.4 培植龙头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是增建加工厂,特别是全粉加工厂,增加鲜薯的加工转化能力;二是对老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三是加工厂建设和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和谐发展;四是端正指导思想,实行按质论价收购原则;五是加大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壮大、农民增收、产业发展。
4.5 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创建优良销售环境
鼓励和发展专业协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扩大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信息;创建绿色运输通道,营造和谐的销售市场环境。
4.6 重视薯窖建设,提高贮藏技术
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薯农建设薯窖,对贮藏大户给予一定的薯库修建补贴。另一方面,对薯农进行鲜薯贮藏技术培训,延长鲜薯供应周期,减少短期内市场过剩带来的损失,提高鲜薯产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