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的仿写教学
2017-09-28颜克勤
颜克勤
· 【中图分类号】G633.3
写作需要借鉴,尤其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小学和初中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作文模仿问题,但是它强调了学生写作时“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文中提到的“缩写”“扩写”“改写”,其实都与模仿密切相关。结合农村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实情,我认为适当地采用“模仿”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写作与阅读教学规律的,也是这些起点低、语感弱的学生理解与创造作品的必要前提。事实证明采用这种利用课文进行仿写的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下面就谈谈我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具体指导学生利用课文进行仿写的主要方法:
一、模仿课文语言
教材中的课例都是经行家遴选的,都是一些经典名篇,文本语言规范、词句典雅优美、风格迥异,很适合学生模仿。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筛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仿写语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仿课文句式遣词造句。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子。这组句式看似简单,但却富于一种回环美,颇有深意。前一关联句式,略写百草园的整体,先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后一关联句式,详写百草园的一个局部,叙述的景物从动物写到植物,表明了作者欢乐、愉快的童心,展现了百草园五彩缤纷的自然风貌。在学习后我们可以进行学生练笔——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理解了句式的特点、表达的顺序、表达的作用后进行单一的仿写,其实是很容易的。熟能生巧,像这样的句式仿写多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自然也就增强了,写作时句子也就顺畅生动了。
(2)仿运用语言的不同色调不同风格。课本中的文章因为文体不同、作家不同,语言风格也千姿百态:或庄重诙谐,或明快含蓄,或豪放婉约,或简练繁丰,或平实绚丽。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悟外,模仿也是极好的学习途径。
(3)段式仿写。段是组成篇的基层组织,段写好,文章必然出彩,因此,段的仿写练习很重要,段的结构方式有很多,比如排比段式、提示段式、总结段式、层递段式。
二、模仿课文结构
课文的结构既全面、千姿百态,又科学、规范。模仿语文课本中范文的结构,有助于培养规范作文意识,体验作者所独具的匠心,避免学生写作时杂乱无序,条理不清。
模仿结构,最基础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最基本的写作顺序然后进行仿写: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按时间的顺序写;按空间位置的转移顺序写;按被说明事物的一般规律写;按参观者的行踪和观察顺序写等等。模仿结构,还可以学习全篇结构安排的特点。
俗话说,文无定法,教材中的文章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像《春》的画面展现法(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醉翁亭記》的镜头剪辑法(滁人游、太守宴、太守醉);《狼》的“一物缀连法”(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变色龙》的独幕话剧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案件),《藤野先生》的双条线索法(爱国主义线索和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线索交织),《阿长与(山海经)》的几件事表现人物法等等。文章犹如苏轼笔下的“庐山”,教师切入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解。因此,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时教师要有较高的文本解读能力和一双与众不同的慧眼,才能深挖教材的模仿亮点,确实让学生学有所得,仿有所获。
三、模仿课文题材
语文课本中文章题材丰富多样,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自然景物、想象世界、古代生活、社会生活、科学世界、文化生活的题材都被选入了课本中,而这些丰富多样的题材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写作视点。教师在学习课文时应适时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用了什么题材就仿用相同题材,这能唤醒学生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题材狭窄的弱点。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俗风物”单元,本单元安排了鲁迅先生的《社戏》,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刘绍棠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等名篇佳作,于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这些名家名篇,选择最喜欢的一篇,也可以综合各篇之集大成,写出家乡的一种节日。这样一来,学生们觉得有据可依,有样子可画了。
适当的模仿可以引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教材,拓展和延伸教材中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写作视野也开阔了。
四、模仿表现手法
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吸收前人的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前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我们结合学过的一些经典范文,指导学生如何领会写作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写作实践中,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写作手法最初的仿写,宜对文章进行分解,把握重点,对文章的一种较为突出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比如高尔基《海燕》中对比、烘托手法的仿写,韩愈《马说》一文托物寓意写作手法的仿写。
写作手法的仿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理性的模仿,教师可以设置一两个比较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仿写,这能避免枯燥无味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文章主要表达了游子有家不能回的思乡之情。乌鸦归巢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回,仿写借景抒情的手法,可以设置让学生写自己因为某种原因不敢回家的心理片段。学生练习积极性较高,且每人都能巧用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感受述诸笔端。
依据文本仿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长期渗透过程。教师应将“依据文本仿写”常态化。教师在深挖文本指导写作时,还应避免无序和断层状态,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详细的计划。仿写多了,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原有的仿写基础上进行变式训练,争取仿中有异,仿中有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endprint